APP下载

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
——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

2022-11-21毛文明李城德李锦龙李春玲

中国食用菌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威市西北地区食用菌

毛文明,李城德,李锦龙,李春玲

(1.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2.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20;3.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甘肃 兰州 730010)

近年来,西北地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高效农业产业逐渐兴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多样化、周年化的发展态势,势头强劲,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甘肃省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北麓,境内有雪山冰川、森林草甸、二阴山地(海拔1 800 m~2 600 m、降雨量250 mm~400 mm的浅缓冷凉山区)、绿洲平原、湿地湖泊、大漠戈壁,无论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还是人文历史,在西北地区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武威市为例,对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形势及对策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武威市概况

武威市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食用菌之乡。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有3.3×104km2[1-2]。全市海拔1 020 m~4 874 m,年均气温7.8℃,昼夜温差14℃~17℃,无霜期85 d~165 d,年降雨量60 mm~610 mm,年蒸发量1 400 mm~3 010 mm,年日照总时长 2 200 h~3 030 h,年总辐射量 127 kcal·cm-2~138 kcal·cm-2[3]。主要作物有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玉米、小麦、马铃薯、瓜类、食用菌、棉花、油菜、小杂粮、饲草等。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26.41亿元,且较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71亿元,较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71元,较上年增长7.2%[4]。

1.2 食用菌行业发展历史

武威市沿祁连山地区盛产野生菌类,有灵芝(Ganoderma lucidum)、冬虫夏草 (Ophiocordyceps sinensis)、珊瑚菌 (Ramaria botrytoides)、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环柄菇(Lepiota clypeolaria)、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四孢蘑(Agaricus campestris)、离褶伞(Lyophyllum spp.)、紫晶蘑(Lentinus lepideus)、 真 姬 菇 (Hypsizygus marmoreus)、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等[5],品种达数十种,野生食用菌的采摘一直是当地农牧民收入来源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用菌人工栽培在武威市从无到有、跌宕发展,不断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现栽培品种主要有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香菇 (Lentinus edodes)、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judea) 等。2010年后,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食用菌栽培品种逐渐拓展,生产方式不断朝现代化发展,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产量产值大幅增长,食用菌产业在武威市快速崛起。

1.3 武威市的食用菌产业优势

1.3.1 种质资源丰富

有关研究已鉴定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灌木、草地、荒漠等多种植被类型区域的大型真菌共51科、153属、696种[6]。武威市横跨祁连山,目前已明确的食(药) 用菌有52种[5]。

1.3.2 自然环境适宜

全市范围内大部分区域气候冷凉,天然地形形成的空间隔离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壤、大气无污染,设施生产温控能耗低,非常适宜食用菌生产。

1.3.3 生产原料充足

全市玉米、小麦等谷物种植面积12×104hm2,年产秸秆300万吨,饲料、面粉加工产生的玉米芯、麸皮等副产品近20万吨,可有效实现食用菌栽培基质原料本地化。

1.3.4 产品品质优良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食用菌的上乘品质,同时西北地区夏秋季凉爽,能够实现全国食用菌“错峰”生产,可有效衔接国内其他地区季节性生产断档,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3.5 区位优势明显

武威市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干武铁路、G30高速、G2012高速、G312国道贯穿全境,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产业辐射范围十分广阔。

1.4 食用菌产业现状

经调查统计发现,2020年底,全市食用菌龙头企业有17家,食用菌合作社有26家;培育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注册食用菌商标5项。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市近30万农村人口,从业人数达到1.71万人。食用菌袋栽数量为10 046.1万袋,畦栽面积为71.52×104m2,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香菇、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滑子菇(Pholiota nameko)、金耳(Tremella aurantia)、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双孢菇、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全市食用菌产量达7.06万吨、产值达8.8亿元,分别占甘肃省的47.1%和46.3%,较2019年增长28.4%和23.9%,产量稳居甘肃省第1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武威市也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产业基地,2021年9月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誉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2]。

2 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机遇

国内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应抓住当前机遇以实现快速发展。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凸显。我国食用菌人均年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几年稳定在年消费量3 kg/人;而根据营养学家建议,食用菌年摄入量应在36 kg左右[7]。中国食用菌消费主要集中在家庭和餐馆酒楼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一荤一素一菌”合理膳食结构理念,家庭消费或可呈现上升趋势,其增长可成为拉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食用菌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8]。

2)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政策利好多重叠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四个不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东西部协作及对口帮扶等相关政策叠加,为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是起步阶段赖以夯实产业基础的有力政策资源。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适宜,产业优势日益显现。西北地区一般具有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轻微、病虫害发生少等特点,是发展食用菌周年生产、发挥反季节优势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充分显示出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势,成为现在和将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方向。

4)东部地区的食用菌产业西迁,机遇潜力越来越大。东部地区因受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制约、农业劳动力紧缺、原料运输较远、成本相对较高等诸多因素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国食用菌生产的空间格局不断调整,国内食用菌产区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逐渐转移[9],迁移轨迹符合“东菇西扩”“南菇北移”的趋势,其整体生产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10]。武威市引进的周年工厂化生产企业仅电能消耗就可节约一半左右,棉籽壳、木屑、玉米芯、麸皮等原料就近就地可得,原料及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西北地区借助产业迁移机遇,发展潜力很大。

5)“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带来新的突破口。食用菌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产业,食用菌产品已经出口到东北亚、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126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减少)[11]。“一带一路”和向西开放的不断推进,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产业市场触角的不断延伸,可促进食用菌产业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12]。在食用菌产品现有出口贸易的基础上,向西进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6)食用菌产业普遍受到重视,部分地区发展迅速。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省区得到高度重视,发展势头迅速。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多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20年产量达到15万吨,年产值达到19亿元,产量、产值分别较2019年增加10.3%和12.4%。2019年宁夏食用菌栽培面积146.63 hm2,遍布18个市、县(区)[13];青海食用菌栽培面积55.8 hm2,遍布15个县(区)[14]。

2.2 挑战

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

1)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从2013年开始扩大,发展至今虽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但总体上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在专业合作社、栽培大户和一般农户之间,技术积累存在明显差距,与国内主产县(区)相比,一级品率普遍偏低10%~15%。

2)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收益不高。食用菌生产设施除工厂化生产线外,有日光温室、拱形棚和经改造的畜牧养殖暖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落实难度大,温度、湿度、通风条件控制不到位,日常管理相对粗放随意,出菇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且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标准化措施落实不充分,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

3)产业链不完善,关键环节有缺失。缺乏自主生产菌种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菌种研发生产基地,自引自繁菌种的质量和性能差异大、不稳定。食用菌加工技术十分薄弱,95%以上为鲜品销售,仅有少量盐渍、烘干加工。冷链物流体系不全,产品销售价值不高。

4)科研开发不健全,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目前政府食用菌产业科研开发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研发零散、单一,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开发利用本地菌种和原料资源、研发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等领域尚且空白,打造当地产业优势成效有限,难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5)市场开拓能力弱,品牌效应低。目前全国食用菌产业重心处于偏东南部地区,对国内市场有决定性影响。西北地区的食用菌市场开拓仍处于弱势,品牌培育、市场运作、销售体系等能力明显不足。新冠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的影响显著,如生产企业线下销售困难、线上物流运输不畅、经营成本上升及资金需求压力大等[15],对产品销售形势更加不利。

3 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武威市为例对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对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1) 找准产业定位,强化扶持政策。西北地区既有共性特点,也存在不同地域的个性特点,立足当地比较优势和资源条件,找准发展方向和定位,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武威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等优势,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沿山地区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实施意见》,确立食用菌产业反季节、工厂化“两条腿走路”发展定位,以反季节香菇、滑子菇、平菇等食用菌作为菇农的主要栽培品种;同时以金针菇和海鲜菇作为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品种,从而推动武威市食用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西北地区市、县政府可将当地适宜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并出台对设施建造、设备引进、菌种生产、菌棒加工、栽培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有力扶持政策。由农业部门制定完善区域性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实施计划、重点建设任务等。农业技术单位应全力做好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引导形成合理产业布局和产业体系,集中打造当地产业特有优势,推动特色优势菌业持续快速发展。

2) 加大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龙头。食用菌产业向西北迁移的趋势带来可乘势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武威市为例,引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天水众兴菌业设立武威众兴菌业公司,目前年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真姬菇3.96万吨;引进福建客商设立天祝臣祥菌业公司、天祝天沪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打反季节、绿色香菇,并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1项、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3项,年生产菌棒1 000万袋,带动1 000多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因此,各地政府可学习福建、浙江等地知名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经验,充分考虑本地独特优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建立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的食用菌产业;同时着力改善产业营商环境,明确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通过持续进行推介招商、以商招商、登门招商等方式,集中引进知名度高、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当地农业部门要依托气候、资源及比较成本低的优势,抓住循环经济发展和“南菇北移”的有利时机,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16];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建立菇农培训基地,促进本地人才培养、技术积累和产业集聚。

3) 建立产业园区,加强项目建设。当地政府应把创建食用菌产业园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引导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全面构建产业链体系和分工协作平台。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应通过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等项目渠道,加大对食用菌产业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线、集约化栽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等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利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网、通排污、通燃气和平整绿化土地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当地新建、扩建专业化菌种、高标准菌棚、标准化生产、初中级加工等项目;尽快形成菌种生产、菌棒加工、菌类栽培、冷链仓储、初深加工、市场销售等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打牢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4) 注重科研开发,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菌种选育与良种繁育、研发当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发利用本地原料资源、开展产品功能开发与加工等内容,政府部门应着力支持建设食用菌产业研发体系。明确科研推广机构及职责,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开发条件;引进、结合东部地区食用菌新型杂交技术、液体菌种制备及自动化接种技术、全自动配料拌料装袋技术、高压快速灭菌技术、菌渣开发利用技术等;瞄准产业发展急需开展的科技开发。进行食用菌科研推广的单位应注意菌种结构的分布,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道路[17];积极引进食用菌专业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其他食用菌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协作,合力为食用菌产业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5) 做大做强单体,带动农户发展。坚持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效的提高并重;龙头企业、合作社应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同时建立有效联结互动机制,广泛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栽培。在发展起步阶段,可按菌棒数量给予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一定补助,支持他们掌握栽培操作技术、提高出菇管理能力。食用菌栽培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散户之间竞相发展,才能不断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从而使食用菌产业“百菇齐放”“遍地开花”,让农民群众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6) 打造响亮品牌,提升市场份额。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在食用菌产业培育上,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谋划、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明确设计产品标识,进行全地域、全产业的推广应用。当地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应持续巩固企业及品牌形象,同时积极申报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农业部门应加强与相关“国字号”行业协会合作,共同举办全国性食用菌产业推广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支持建设食用菌冷链物流体系,陆续扩大鲜菇购销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冷库建设。商务部门应全力支持食用菌营销龙头企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网络,建立面向全国的食用菌网络营销平台,不断扩大国内销售市场,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4 结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食用菌产业是西北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选择和着力方向。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变,有着自然生态良好、种质资源丰富、原料就地可得、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因此,应抢抓衔接乡村振兴的“过渡期”,以及支持政策多重叠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重心不断西迁、“一带一路”和向西开放加快推进等历史性机遇;加强产业规划和合理布局,强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培育龙头,多渠道加大项目建设,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注重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努力克服产业基础较低、技术积累不足、市场开拓滞后、科研开发薄弱等短板弱项;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长期发展,从而形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支柱性产业。

猜你喜欢

武威市西北地区食用菌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作品赏析(7)
寒露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