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优势、路径与挑战

2022-11-21代洪臣

学会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助力

代洪臣 张 炬

(1.青岛市科技馆,山东 青岛 266001;2.山东省科技馆,山东 济南 25001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是对教育现实的强烈关照,其指向是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1],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减负”减轻了孩子的作业时间和课外负担,让孩子回归快乐的童年,同时,也给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即学校将更多地考虑在作业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质增效改进课程质量,提升教育效果;家长需要认真考虑寻找何种新的方式,配合学校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的公益基础设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科技馆建设标准》颁布后,全国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建。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设有各类实体科技馆340多座。科技馆常年免费向青少年开放,有力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为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具有独特优势。

一、科技馆在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方面的优势

(一)科技馆科普教育方式与“双减”政策要求高度契合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要明确减少“唯分数的倾向”导致的重复作业或者作业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机械式学习,让学生从大量的无意义学习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个性,促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创设一个情景,孩子通过兴趣探索,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进而获得知识。《科技馆建设标准》指出,“科技馆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与学校教育相比,科技馆有着丰富的展品展项资源,利用这些展品展项开展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的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既是科技馆的功能体现,也是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的特点。学生在科技馆的学习以对科技馆展品的认识为基础,通过玩转展品、理解展品展项背后的原理,获取知识。

(二)科技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多样选择

“双减”政策提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要求学校“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一词意在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强调,课后教育不是课后作业,是向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提升这类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基于此,也鼓励学校探索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等社会资源,拓展服务渠道。

科技馆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主阵地,青少年是科技馆服务的重点人群。除了丰富的展品资源,围绕如何服务青少年,实施以青少年为对象的教育,各类科技馆开展探索,大体形成以下资源:一是课程资源,包括对标学校科学课程标准开发的基于展品的科学课程资源,基于新理念、新模式的课程资源,如STEM课程、机器人课程等,以及基于馆校合作开发的各类科学教育课程[2];二是活动资源,如天文科普、海洋科普、疫情防控科普、信息技术等的各类中小学培训活动、科普报告等;三是以动手体验、参与体验为特色的科学小实验、科普剧表演、科学剧表演等;四是包括科技馆影院设施在内的科普影视资源;其他还有各类竞赛、科学体验营等项目资源。与学校课程相比,科技馆资源在课程方面突出了课程目标、课题导入、课程实施和总结评价等环节,实施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科学教育活动为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畅通渠道

实施“双减”政策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科技馆与学校始终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科教”联合的形式有很多,体现最密切且最为学校认可的是行政文件。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公布的活动为例,各地科技馆在牵头组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时,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签发文件作为依据,以规范赛事活动组织。科技馆活动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因此得到强化,科技馆的科学教育也因此更有吸引力。

科技馆的活动走进学校,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项目和科普活动走进学校,需要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学校认可。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科技馆与学校对接联系,以明确学校安全需要及活动规范性、有效性,并不断完善活动组织办法、组织流程,双方在活动中建立的互信关系也是科技馆的独特优势。

二、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路径

(一)以课程为核心

随着教育研究、实践领域改革的深入,传统的以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教育理念遭到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合作、探究等为内容的新课程理念。2006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后来又实施馆校合作科学教育项目,为引领各地科技馆探索、培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馆校合作课程起了重要作用,促进科技馆在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中取得明显进步。

科技馆开发的馆校合作课程,从课题选择、课程形成,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注重依托科技馆资源,结合新课程理念,形成以趣味性、探究性、过程性、体验性等为特点的不同主题课程。与学校科学课相比,科技馆课程在内容上与学校科学课充分衔接,在课程实施形式上更加灵活、有趣,最主要的是课程不以学生获取知识多少为目的,更注重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方面的训练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新知识。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课程颇受欢迎,也受到学校老师的肯定。与活动时间和规模较难控制的活动类资源、参与周期较长的竞赛类项目相比,合作课程无疑是科技馆与学校科学教育无缝衔接的最佳选择。

(二)拓宽资源适用性

将科技馆资源送进学校,是双向选择,双方都会有自身的考虑。比如,学校要考虑资源内容上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实现方式上的便捷性,当前特别要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的安全性。实现馆校合作的途径不外乎“请进来”“送出去”。科技馆助力学校落实“减负”,要充分研究对接学校在“减负”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要以信息化为主导,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3]。《意见》的出台有助于促进学校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将促进学生减负,在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新基建致力于建设智慧校园,强化信息网络支撑,为教学赋能,使教师可以更加科学、便捷地因材施教,并为教学环境的智能构建和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感知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4],对个性化学习进行重塑和再造[5]。科技馆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研究以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技术应用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各种影响。科技馆在活动资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应积极拓宽渠道,提前布局,集聚和推广教育新基础设施配套的资源,在资源使用上与学校保持同步,更多考虑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应用,提高学校在利用资源方面的便捷性,拓展科技馆开发资源的覆盖面,提高使用效率。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科技馆助力“双减”重在做,并且要往实里走,不搞花架子、假功夫,需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真招、硬招,搞好调研、做好对接。就学校层面而言,每个学校在资源、师资和教育教学安排方面都不同,各个科技馆的优势也不一样。助力“双减”,需要明确实施“双减”后,学校的堵点和痛点在哪里,是缺师资,缺活动,还是缺课程?需要科技馆在与学校沟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因校施策,统筹谋划。

科技馆助力“双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明确学校所想、所需,在实施方案中综合加以考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馆实际,扬长避短,确定进行服务的形式、内容,尽量做到精准服务。因此,馆校合作在助力实践中进行检验,寻找“共赢”的平衡点并加以巩固,形成长效机制。

三、科技馆助力学校“双减”政策落地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水平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标准(试行)》,科技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也有专家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称为“展教人员”[6]。两者都强调其作为科技馆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环节,需要具备较高科学素质与专业技能,具备开发教育项目和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科技辅导员实际上就是科技教育工作者[7]。

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技辅导员作为支撑,在资源开发、使用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科技辅导员除了应该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背景外,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理论,也要熟悉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要求,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很多科技馆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于讲解员,满足于讲解、引导和介绍等工作,未能从思想上真正把自己当作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除了自身定位问题外,科技馆在青年科技辅导员成长的引导、激励、培训及管理方面都需要下大力气。科技辅导员课程开发能力弱会直接影响科技馆面向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开发的水平,导致学校对科技馆的合作缺乏认同感,进而使“助力”变得不够深入和可持续。

(二)科技馆助力“双减”需持续投入

科技馆助力“双减”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展品需要每年更新。科技馆“场馆教育既是学校科学课程的强化和巩固,又可作为科学课程的拓展和延伸”[8]。不论是基于课程进行展品更新,还是围绕展品进行课程设计,都需要保持展品的持续投入,每年充实或更新一定数量展品,同时需要经费保障。

二是课程开发投入较大。科技馆教育在体验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开发需要围绕上述“三性”进行。因此,要加强课程开发的投入,包括购置足量的配套器材、实验耗材等,使围绕“三性”得以落实。

三是投入与助力学校数量成正比。科技馆助力学校“减负”当然是学校越多,成效越显著,数量越大,投入成本越高。另外,学校的状况不同,基础薄弱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科教资源等也更多。因此,很多科技馆,特别是地市级以下科技馆,如何保障经费持续投入是较大挑战。

(三)末争取足够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

“减负”政策落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科技馆课程进入课堂,需要得到家长认可。要从家长关心的人身安全、教育教学质量出发,想家长所想,学校老师与有顾虑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接受家长监督。然而,科技馆组织的活动依然会有投诉,说明在宣传、沟通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目前,科技馆在科普教育中都较为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资源开展活动。如何使这种合作长期化、固定化,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都值得深入研究。此外,科技馆助力学校“减负”,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支持,需要各类资源,在资源整合利用上也需要科技馆牵头组织,让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发挥联合与协作的作用,使助力行动的资源更加多样、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产生的效果更加突出。

四、结束语

科技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对于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有力提高科技馆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增强馆校合作的紧密度。同时,助力“双减”也是科技馆的新课题,对各级各类科技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科技馆展品助力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助力成功七件事
展品被盗了
找出口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在四川科技馆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