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助推革命老区振兴的价值实现*
——以福建省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为例

2022-11-21谢思远刘淑兰

学会 2022年8期
关键词:助推老区群众

谢思远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为“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指出要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老区振兴发展的良好氛围。自2019年11月起,福建省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社会组织+老区村,以下简称为“牵手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动员1000家社会组织与1000个老区村开展结对帮扶和深度合作。截至2021年9月,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结对共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发布的《2020年社会组织扶贫案例名单通告》中,福建省8个案例入选“50佳”。可见,福建省在探索社会组织助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借鉴价值。本文以福建省开展的牵手计划为例,力求理清社会组织助推革命老区振兴的价值和现状,提出相应的路径,让社会组织更好地融入老区,献力老区振兴。

一、社会组织助推革命老区振兴的价值

社会组织是高度社会属性的多元主体[2],是社会力量推动老区振兴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能够激发自身专长、优势,与政府、企业等形成强大合力,在社会治理、内生发展、公共服务和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更大价值。

(一)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

《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老区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3]。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社会组织有助于引导治理方向、提升治理质量,有效弥补政府、企业不及之处,推动老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引导治理方向。群众需求决定了治理的方向,社会组织作为人民主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能更好地从群众利益出发引导治理方向。一是促使群众需求有效表达。社会组织可通过规范化行为构建群众诉求表达平台,通过合理化程序促进政府优化决策,使政府以问题导向回应群众需求,逐步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跨越。二是实现供给模式优化。不同于政府的“强供给”,社会组织所带来的供给更基于需求之上,在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老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维护理性平和的社会关系。

2.提升治理质量。社会风险和信任危机严重阻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4],能够有效防范此类风险,提升治理质量。一是化解社会风险。老区地理位置偏僻、发展相对滞后,脱贫后依然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社会组织可通过社会救济、慈善帮扶等形式筑牢防范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返贫”的屏障,帮助解决或缓和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矛盾和冲突。二是提升社会信任。社会组织是由追求共同利益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普遍扎根、生长于基层,能更好地挖掘“熟人社会”资源,从完善行动规范、增强信息流通等方面拓展老区信任范围和维度。

(二)社会组织助推老区迸发内部动力

《意见》指出,要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激发老区内生动力。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是以实现社会属性与主观动机结合而对社会产出正向功能,能够以“自下而上”方式提升老区群众思想动力和激发老区群众行动力,助推老区迸发内部动力。

1.提升老区群众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先烈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有助于进一步发掘老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转化为思想动力。一是提供思想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5]。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是“饮水思源”体现,是反哺老区的实际行为,更是勇于奉献、吃苦耐劳优良革命传统的当代写照,能够鼓舞老区群众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食粮,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奋斗。二是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的过程也是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过程,在实践中能够与老区互相鞭策,锤炼品德修为,勇于肩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革命历史中汲取道德滋养,引领老区群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激发老区群众行动力。实现老区振兴若单纯依靠外部帮扶,易导致“供给促发展”现象,而社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更为紧密,能更好地嵌入老区激发群众行动力。一是培育群众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没有硬性的行政目标或盈利目标,在帮扶中更能提升与群众协作的水平,引导群众明确自身在老区振兴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自觉调控个人行为。二是扩展群众参与空间。在实现老区振兴宏伟目标的过程中,群众要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社会组织可采取优势链接互推项目,在具体领域、具体阶段与群众通力合作,从而提高群众参与度。

(三)社会组织助推老区发展主体多元化

《意见》提出老区振兴要完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地理条件导致老区人才单向度向外流失的困境,导致在众多公共服务领域缺少实践主体。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有助于以人才资源盘活资源禀赋,实现“输血式帮扶”,丰富老区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工作的特点是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联系各种社会群体[6]。社会组织不仅有助于老区人才引进,还有助于人才培育,在多个公共服务领域强化人才支撑。一是文体类组织助推服务乡风文明建设。文体类组织为老区承办文体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还有助于民间文体协会的创建与壮大,进一步繁荣红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二是科技类组织推进生活富裕。科技类组织可为老区建设出谋划策,推动道路、照明、供水等重点民生工程落地生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群众实现富裕的技能。三是环保类组织有效助推生态宜居。优良生态环境是大部分老区优势所在,也是老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保类组织可通过贯彻法律法规积极宣传环保理念,优化老区产业结构,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环境与新时尚,推进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四是卫生类组织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卫生类组织可为老区带去医疗诊断知识培训和教育,为群众提供各种免费体检服务,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老区带来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社会组织助推社会资源向老区集聚

产业兴旺是老区振兴的工作重点,也是老区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产业兴旺不是供给促发展的简单过程,而应引导资源要素优先向老区集聚。社会组织自身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又与外界频繁互动,能以主体性发挥,并联结外源资源为老区产业发展所用,逐步实现产业兴旺。

1.发挥主体性功能,助推产业发展。一是推动产业技能培育。产业发展和现代科技驱动密不可分,但老区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新技能前瞻性受限。社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技术指导、科学决策、人员培训,并引导生产合作社、养殖协会等机构成立,强化老区产业技能支撑。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多数老区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且各村产业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在老区振兴的新阶段,社会组织助推老区产业有助于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以问题导向针对性施策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和升级老区产业结构。

2.联结外源资源,助推产业发展。一是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是实现老区产业兴旺的主要途径,开发老区多元资源对应不同领域的主体,社会组织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力量发挥纽带作用,对接企业、专家以及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业态。二是搭建好产销平台。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可以利用高社会资本存量优势,通过行为动力、信任动力带动同行业、同区域的社会组织参与,发动会员及会员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参与,有效实现资源要素互通,从而激发市场潜力,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

二、福建社会组织助推革命老区振兴现状分析

推行牵手计划来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助推老区振兴,是福建省民政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老区村发展的一个新尝试。福建省2019年开始实施牵手计划,通过试点、推广和巩固等阶段,开展工作。实施中,政府引导促结对帮扶、结对帮扶促资源互补、因地制宜促产业发展,取得了成效,但同时存在覆盖面不广、匹配度不高、内生动力激发不足等问题。

(一)政府引导促结对,但帮扶覆盖面不广

2020年1月,福建省将牵手计划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21年9月,福建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并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参与牵手计划的老区村数量占总数比例依然较低,部分结对成效不佳,导致覆盖面不广。

自牵手计划实施以来,各级部门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推进社会组织与老区合作。第一,积极牵线搭桥。牵手计划初期,在福建省民政厅牵头下,各级民政部门通过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有意向参与的老区村经济发展情况、村情资源特色,并摸清现有社会组织大致情况。随后,在各级民政部门指导下,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双向选择实行对接,共商结对事宜、签订结对协议书。第二,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牵手计划中,政府部门通过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给予立项资金扶持、优化考评模式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帮扶工作提供强大支持,助力实现社会组织价值的更大化。

相对而言,目前牵手计划覆盖面不广。一是参与的老区村数量有限。福建有52个中央苏区县,老区村更是多达8400多个,但最终仅有1200多个老区村有意向参与牵手计划,占总数比例不超过15%,相对较低。经调研发现,其余的老区村并非不需要帮扶,未有合作意向的原因较为多样。有的村认为相对于社会组织帮扶,政府专项拨款更有吸引力;有的村认为与社会组织合作难以找到共同发力点;有的村认为申报与对接流程较为烦琐。二是部分结对成效不佳。由于牵手计划缺乏有效激励措施,部分社会组织认为参与帮扶无利可图,导致积极性不高,帮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帮扶深度不足必然导致牵手计划整体成效“缩水”,阻碍了覆盖面延伸。

(二)结对帮扶促资源互补,但匹配度不高

牵手计划中,老区与社会组织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结对帮扶和深度合作。这种挂钩结对的方式能使双方精准对接,很大程度上共享彼此的资源,形成双赢局面。《意见》从民生、文化、产业等内容规定老区发展新局面。由于各个老区村发展差异,需要帮扶的领域也有所差别,使得实际匹配未能完全贴合需求。

牵手计划“1+1”结对帮扶模式下,结对双方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优势互补。一是社会组织引导资源向老区集聚。社会组织凭借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针对老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施精准帮扶。例如,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协助古田县前洋村申报3A级景区设计、规划及材料整理,进一步挖掘特色资源;福建省盲人协会联合十余家企业开展“一助一”慈善公益结对帮扶;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发动7个社会组织以助力民生工程建设为主抓手推动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老区村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助推老区振兴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舞台和现实途径,社会组织通过挂钩帮扶深入老区参与实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基层、提升能力水平、促进社会组织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社会组织助推老区能够更好、更近、更全面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汲取精神营养而提升思想动力。

然而,牵手计划中供需匹配度不高。2020年,福建省民政厅开展摸底调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农业农村发展类、工商服务类、科研类、教育类、卫生类、文化类、生态环境类、社会服务类、法律类、宗教类和国际及涉外组织类11种,调查全省老区村牵手社会组织意向类型。根据合作开展整体情况看,各老区村的合作意向与实际匹配度并不高。以闽中老区X县44个参与牵手计划的老区村为例,实现供需匹配的有11对,匹配度仅有25%。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造成牵手计划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类型社会组织数量较少。例如,X县需要农业农村发展类和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帮扶的老区村数量最多,分别有42个、18个,分别占95.5%和40.9%;而X县现有社会组织中仅有3家农业农村发展类社会组织,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更是仅局限于部分乡村成立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难以满足现有需求。二是双向选择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由于多数老区村的帮扶需求专业性不高,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其他社会组织“代替”。因此,在双向选择中,老区村根据实际情况与社会组织展开协商,若大体上能够满足发展需求即行结对。在未能适当匹配情况下,老区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核心环节突破乏力,帮扶深度必然不足。

(三)因地制宜促产业,但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牵手计划改变以往“一捐了之”的帮扶模式,社会组织根据老区资源禀赋制定产业发展计划。许多老区村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的摸排,全省老区村收入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管护、场地出租、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社会组织从老区村的资源优势共性中寻找个性,实现了老区产业“定制化”发展。但是,牵手计划中社会组织对老区的内生动力激发不足,难以实现老区长远性的繁荣。

牵手计划实施以来,社会组织围绕“怎么扶”的问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帮扶目标和帮扶措施,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一是助推种植业发展。从福建省民政厅的摸排数据来看,种植业仍是多数老区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促进种植业提质升级对产业发展有较大意义。社会组织通过提供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种植业健康发展,例如,龙岩市扶贫开发协会根据地势、气候等资源禀赋扶持山前村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目前果农已达72户。二是助推养殖业发展。福建老区村多处于山区,生态环境良好,部分地区因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产业发展受限,社会组织结合实际推进养殖业发展。例如,漳州市闽西支乡协会协助平和县凤山村将高山地势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家禽养殖和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助推文旅产业发展。老区村红色资源丰富,发展文旅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组织通过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培育和引进专技人员,深推多种业态融合等方式挖掘老区村的文旅资源。例如,三明市旅游协会通过编制线路、做好规划、加大宣传等,帮助老区村开发旅游资源。四是助推电子商务发展。老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阻碍与外界交流,导致许多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缺乏销路。社会组织通过平台搭建、品牌打造、人才培育等帮助老区发展电商。例如,海峡电子商务研究院牵头21家社会组织与24个老区村围绕电商结对共建;福建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搭建和打通产销平台,使老区产品出村进城,惠及农户500多家。

牵手计划有效推动了老区产业发展,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依然面临内生动力激发不足问题,可持续性发展不显著。一是存在包揽一切的现象。部分社会组织挂钩结对时易产生“只代不帮”的思维,从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到引进企业开展生产,再到产品销售全包全揽,形成了另一种方式的“纯供给”。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带动老区的产业发展,但老区群众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发挥,能力未得到明显培育,难以形成长效发展。二是产业潜力激发不足。有多数社会组织帮扶农村的经验较少,助推产业发展的经验不够全面且任务紧迫,部分产业扶持虽有见效却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部分产业帮扶仅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未能整合好全部资源优势助力产业链延伸,实现多业态融合,产业发展潜力激发不明显。

三、社会组织助推革命老区振兴的实现路径

福建省牵手计划为全国老区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社会组织+老区”共建模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的价值实现不仅要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作用,也要探索帮扶新模式,还要因地制宜助推产业发展,加快老区振兴进程。

(一)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帮扶覆盖面

从牵手计划可见,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引导为社会组织与老区的合作打通壁垒,提升合作效率。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组织价值发挥,让老区获得均衡与充分的发展机会。

一是提高政策支持力度。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携手合作搭建好平台,通过出台政策、加强指导等方式全力支持社会组织助推老区振兴;要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坚持向急需资金扶持的社会组织倾斜。浙江省2018年8月开始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政府、群众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帮扶的监督力度,实施全过程跟踪,并借助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帮扶成效。政府部分要发挥好职能作用,根据评估结果加大奖惩力度,表彰一批有代表性、成效显著的结对,通过约谈等方式鞭策不积极的结对,增强帮扶工作力度与成效。三是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帮扶结对之间要加强工作交流,充分挖掘社村共建典型形成案例材料,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大力推广社村共建模式。要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深入研究典型案例的合作形式与机制,形成可复制样板,引导更多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参与共建。

(二)探索帮扶新模式,实现精准挂钩结对

“精准帮扶”是脱贫攻坚阶段重要的经验,在推动老区振兴,特别是社会组织参与中应当广泛采用。社会组织应当学习总结牵手计划结对挂钩的模式,探寻“精准”架构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新模式,促进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一是提升社会组织帮扶能力。社会组织要锻造本领以扩宽帮扶广度,推动资源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一方面,要做足功课,从理论上加强教育培训,主动纳入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激发“磁场共振”,提升在各帮扶领域中的适用性。二是实行动态管理。结对帮扶中要定期进行第三方评估,对于不匹配、积极性不高的结对进行及时调整和重新匹配;实行分阶段结对,从双方阶段性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新匹配,通过多个阶段实现多元帮扶。三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单纯的“1+1”帮扶模式势必导致缺口,而“多对多”帮扶模式不能形成挂钩结对,失去重心。因此,一个主力、多个合力的“1+N”模式更为适用。对存在一些不足的结对帮扶,要发动其他社会组织协作,促进优势互补以提高效率。同时,针对部分微观领域,可采用“购买”的方式引进专门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

(三)因地制宜促发展,深度挖掘产业潜力

老区空间分布区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都具差异性和多样性。社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要根据各地实际,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发挥长板优势,更要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促进老区产业兴旺。

一是激发群众主动性。社会组织要制定发展规划,引导老区群众明确发展思路,以村社合作推动老区群众树立致富信心,从而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培育新型技能,向老区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产业有机融合。二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社会组织要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专家和群众直接对接,催化老区现有产能提升;从树立品牌形象、更新运营方式入手引导老区现有产业贴合市场导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整合产业资源。社会组织应着眼于老区特色资源的保护和整合,特别是做好“红”“绿”两篇文章,为产业发展筑牢基础。一方面,要协助老区推进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并引导群众积极保护“绿水青山”;另一方面,要协助老区资源优势挖掘与整合,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红色+乡村”“红色+生态”“红色+非遗”等多种融合业态。

猜你喜欢

助推老区群众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多让群众咧嘴笑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延安,老区的希望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健全五种机制 助推人才兴检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