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22-11-21豆颖康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李 颖,豆颖康

(1.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成为催生新就业的增长点,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就业方式和就业形态,而且日益彰显出就业新时尚的现代就业精神和就业文化。以培养大学生首创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主旨内容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练就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务实本领和能力,成为助推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故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内化为教育实践的精神引领和情感认同,外化为个体的行动习惯与行为自觉,为大学生干事创业和奋斗创新提供基本准绳。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价值导向偏差

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渐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内化为高校育人的实际行动,创新创业教育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众群体到大众普惠、从单兵作战到联动协作、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系统回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问题、能力培育问题和素质提升问题。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多强调“术”“法”层面能力的锻炼和培育,却忽视了立德树人之“道”层面价值观念的引领和导向,造成教育价值引领西化、价值判断物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偏差,从而遮蔽了教育的真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西化倾向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急,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西方较为成熟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模式,造成西方理论在教育中被强化和主流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其中,百森商学院强调素质教育,采用“强化意识”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了会计、金融、经济学、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27个专业方向”[1]。哈佛大学强调经验积累,采用“注重经验”模式,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以及创新性”[2]视为重要衡量指标。斯坦福大学强调实用主义,采用“系统思考”模式,“将自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建立了直线加速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能源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3]。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多是借鉴西方成熟的模式,初步构建了以教学观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孵化机制和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其中暴露出价值引领西化的倾向。从教学模式与方法来看,部分高校简单地模拟、照搬、抄袭西方教育模式,仅注重创新创业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缺乏创新创业动机、道德等情感认同培养,“传统课程内容不前沿、教法不转变、知识体系不重塑、实践平台单一等,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认同不会提升”[4]。例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讨论式、启发式、场景式等西方典型教学方法,更多强调师生间的对话与讨论,但因忽视价值主题引导、学生个体差异、课前知识储备等实际因素的全面考虑,学生参与度以及互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从教材编写与选用来看,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学习的重要资源,理应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材对西化内容引用多、体现多、提倡多,对于本土创新创业的模式分析、案例宣传、精神凝练少,未能发挥出教材所承载的重要教化功能。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判断物化倾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作为重要着力点,“引导创新创业者在实践中树立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5]。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竞赛训练等环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深入、有效地发挥其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临门一脚”,单纯以就业创业率作为判断标准;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育优秀作品参赛,一味以赛事成绩作为判断标准;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自上而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活动,以短期的宣传报道、活动效果作为判断标准,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促进作用。故此,在教育开展过程中,个别学生将金钱或物质利益视为衡量事业成败的主要甚至唯一判断标准,认识上存在以下倾向:一是理解肤浅化,只是单纯知道创新创业,却不能理解为什么创新创业;二是理解庸俗化,片面地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开店赚钱”“当大老板”,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脱钩;三是理解商业化,一味地追求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项目的经济效益与产出,甚至为了商业利益践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创新创业的公益性质。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

创新创业教育 “以人的幸福为价值指向,既关注人的外在发展能力,又关心人的内心健康成长”[6],在激发人、培养人的同时,更要关怀人、发展人、实现人,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发展。当前,对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状,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供需失衡,造成了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不足够、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价值认知造成功利化的行为实践”[7],教育过程中更多强调基于“个人”角度的自我价值而忽略基于“集体”角度的社会责任,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空间和机会,造成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基于社会价值视角,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过于注重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工具性价值,片面强调“有用”,将教育变成了“人力加工厂”,从而忽视了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培养出来的人是片面的、单向发展的。基于高校价值视角,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问题导向,缺少特色发展模式,内容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等问题严重,“一言堂”“满堂灌”等不能选、不可调的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私人订制”的成长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是单一的、无生气的。基于个体价值视角,个别学生视创新创业为个人单纯谋生的手段或追求一夜暴富的出路,忽视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构建个人完整生命的意义,价值取向偏离了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作用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应将“以德育人”贯穿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论互通性与实践互融性,“创新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具体化呈现”[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准绳和价值源泉,对教育开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盘星”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个人发展的行动向导,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定盘星”。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指南针”,有力回答了大学生“怎么看”的价值认同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创新创业活动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公认引擎”[9],也是大学生奋斗幸福、成就事业的新引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和带动学生将创新创业兴趣激情转化为责任使命,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助推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实现个人梦想、体现自我价值。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创业行为的“检测仪”,有力回答了大学生“如何选”的价值标准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判断力。创新创业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捞钱”行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成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有助于规范和匡正学生行为,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纯正的创业动机,实现“义”与“利”的结合。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皿”,有力回答了大学生“为谁干”的价值导向问题,能够坚定学生的创新创业文化自信。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创新创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学生心中种下“文明创业”的种子。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作用

未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聚焦于个体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唤醒、激发、解放人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第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的精神动力,在共同理想感召下,学生能够适时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善于运用知识技术成为岗位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敢于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会成为行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学生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勇于担负国家和社会使命,成为社会和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第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端正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行动指南,一方面要守住底线,强化学生道德规范认知,将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和诚实守信的美德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外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导航方向,提升学生道德责任担当,将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根植于学生内心,外化为个人的使命追求。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气神”作用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个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破的“关键点”,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释放巨大的发展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成为激发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奋斗新时代新征程的“精气神”。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化继承与拓展,具有理论引领力,能够引导学生敢于“破旧”,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从单一、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彻底的理论为“指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观连续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具有思想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善于“碰硬”,聚焦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直面问题、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敢为天下先”的理想信念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为“武器”深入创新创业试验。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了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和进步思想,具有行动感召力,能够引导学生敢于“探索”,面对国家发展众多“涉险滩”“啃硬骨头”的重大关口,摒弃惯性和惰性,把创新实干作为推进工作的最好办法,将奉献当作人生的幸福,以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引擎”投身创新创业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定海神针”,究其根本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知”“情”“行”3个维度发挥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由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由思想自觉到行为自觉的转化,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和精准匹配,为教育价值偏差问题开出“对症药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信服

理论信服是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会贯通的根本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牢牢把握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建立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时代问题的价值阐释,体现了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对创新创业具有强大解释力、科学说服力和行动指导力,能够引领大学生勇站潮头,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建设美好富强国家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解释力,通过思创融合课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阐释清楚新时代下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赋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意义。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说服力,通过专创融合课程,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论证透彻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把握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价值,解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行动指导力,通过创新创业专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维梳理可持续发展下创新创业的方向性,引导学生平衡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创新创业诉求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转向行动的关键环节。情感共鸣既是对理论认知的深化,又能为行动转化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不容小觑的桥梁纽带作用,那些心中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社会、没有他人的大学生要想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体现出来的情感诉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方面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归属感。一是基于国家视角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学生对未来的愿景追求,也是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担当,要坚守个人、集体和国家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强国富民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产生高度情感认同。二是基于社会视角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学生干事创业必不可少的氛围环境,也是学生实践行为的道德标准,要坚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对机会平等、规则公平、资源共享、赏罚分明的时代环境产生高度情感认同。三是基于个人视角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学生奋斗幸福不可或缺的品德素养,“爱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驱动力,敬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力,诚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友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引力”[13],引导学生对以个人需求、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统一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实践的行为外化

行为外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指向。“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靠理论课堂上的教化引导,更要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养成行为自觉。一是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以共同价值取向回应大学生个人需求和现实诉求,凝聚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变,踊跃投身时代潮流。二是在创新创业竞赛实践中,以时代问题意识解答大学生思想困惑和认知矛盾,带领学生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学生由“学无目的”向“学有所用”转变,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三是在创新创业模拟演练中,以求真求实作风激励大学生追寻科学和探索真理,在实践情景中磨炼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前行,引导学生由功利心态向平常心转变,释放更大发展潜能。四是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中,以传统美德文化浸染大学生品质德性和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常为小善、修身立德,引导学生由“刻意为之”向“习以为常”转变,将价值认同与实践外化相统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深刻总结,更是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运用“三因”理念,把握“事”与“化”、“时”与“进”、“势”与“新”的辩证关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知促创、以行促创、以文促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会积淀知识、历练本领与应对考验。

(一)因事而化:以知促创求索创新创业真理学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必须要以“事”为基础、以“化”为目的,在彰显“事”的吸引力和生动性的基础上关照“化”的目的性,实现“事”与“化”的有机统一。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思创融合和专创融合两个具体“事”上发挥引领作用,以知促创,引导学生学会积淀知识、求真学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理想信念的新载体和新平台,两者不是简单的“1+1”交叉并行,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思创融合提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对大学生“为什么创新创业”的有力回答。一是开设通识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清楚当代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注重培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增设科普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清楚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注重培育学生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企业家精神和时代担当意识。三是灵活运用各种鲜活“接地气”的典型个人和案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清楚创新创业实践中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之中,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延伸,专创融合能够促进专业教育与实际生活、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专创融合是提供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的教育,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要做什么”的有力回答。在实践开展中,一是要开设专业前沿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将现实生活需求“痛点”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契机和内驱力,培育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鼓励学生从追求“个人创富”向奋斗“国民创福”转变。二是要开设专业创新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在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开展攻关,培育学生的技术问题导向意识,鼓励学生将专业创新从书本和实验室走向现实、走入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因时而进:以行促创练就创新创业过硬本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因时而进”,牢牢把握“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机遇,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保持学习进取的状态,实现“时”与“进”的同向而行。“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指明了社会发展的趋势”[15],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实践,紧扣时代脉搏,以行促创,引导大学生学会增长能力、历练本领。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益创新创业。“公益+创新创业”是用公益方式助推社会问题解决的一种新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有利于公益事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益创新创业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在公益创新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将“修德”视为自觉追求,在“埋头赶路”的物质追求中不忘“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与积极的公益实践紧密结合,写好人生的“大我”。二是在公益创新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把“笃实”作为人生信条,在“实干”“韧劲”两个方面下功夫,在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和本领历练中养成恒心、增强毅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不懈奋斗中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项目对接实践。创新创业以新时代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应势而生,其对接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二者相得益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项目对接实践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在项目对接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明辨”作为人生智慧,紧跟发展大势、紧扣振兴大局、紧贴民生大计,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中明方向、立主导与作抉择,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二是在项目对接实践中引导学生把“勤学”作为生活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万般苦有助于学生充实头脑、丰富心灵和提升能力,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新创业精神内涵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切实锤炼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能力。

(三)因势而新:以文促创筑就创新创业坚定信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因势而新”,紧密结合“势”的变化趋势并借势、谋势、造势,抓住大势,实现“势”与“新”的互促共进。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筑牢网络阵地、引领文化建设,把握新形势、运用新平台,以文促创,引导大学生学会应对考验、坚定信念。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网络阵地。网络媒体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培育的主阵地,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学生价值观念的滋养之地。一是发挥榜样力量,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接地气”的大众创新创业典型和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通过“电商达人”“创新标兵”“草根创客”身上折射出的光芒因势利导,进而在思想上感染人、在行动上影响人。二是注重互动传播,改变网络媒体高位引领的传播方式,针对热点问题和尖锐话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面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绝不纵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内驱引擎,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过程中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层面和各环节,为创新型人才提供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和“养料”。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基于国家、社会、个体3个层面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准则有机融合,通过发掘、培育、扶持、宣传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理想变成现实、把理论变成实践,将创新创业这一时代主旋律转变为个人主动的价值抉择。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也是使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和接受的重要一环,两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创业价值观。“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提振干事创新的“威风锣鼓”、成就创业梦想的“灯塔火炬”。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