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视角的安徽祁门红茶视频传播现状研究

2022-11-21李素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王 纲 李素文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华悠久历史中诞育了宝贵的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祁门红茶作为非遗文化之一,可以通过镜头来真实记录文化内容和传承人的社会生活,再现完整原生态的祁门红茶制作过程。文章通过对于网络平台上出现的祁门红茶视频进行研究,窥探其文化传承的规律,探究视频创作的形态和发展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祁门红茶短视频概况

当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但部分非遗文化仍存在无人问津且难以为继的风险,因此,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安徽祁门红茶是具有祁门香的工夫红茶,以黄山祁门县特产红茶为代表,简称祁红,祁红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2008年,祁门红茶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关于祁红的短视频,主要分布于优酷、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以及bilibili、抖音、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平台。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发展现状

文化的碰撞与地域界限的消弭,使诸多非遗融入其他文化而失去自身特色,且受经济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部分非遗不为外人所知,其传承人缺乏将非遗传承出去的能力,因此非遗传承危机重重。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普及,数字信息化互联互通,自媒体平台备受青睐,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0年6月,抖音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发布了一组关于非遗类短视频的数据:“在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1318项,覆盖率达96%;非遗相关视频数量超过4800万,播放量2000亿次,点赞数64.8亿次。这意味着抖音4亿用户,每个用户平均看过近500条非遗相关视频。”[1]除此之外,bilibili也是非遗类短视频生存的主阵地,其中“立体糖画螳螂”视频获得586万的点击量,“一苇渡江”的视频收获376万点击量,“雕蜡首饰盒”获得368.6万点击量。如此精确且庞大的数据量,表现出目前非遗类短视频受欢迎的程度。

2020年10月,抖音平台发起“看见手艺”的激励计划,给予入驻平台的账号流量投放、创作培训等政策,通过短视频助力非遗传播,并且通过直播带货和“小黄车”链接带动非遗产品销售。这一举措带动了非遗产品新销路,短时间内,有八十多位手艺人及作品被众多网友看到,并且自愿为非遗智慧买单,部分手艺人收入过百万。

(二)安徽祁门红茶短视频的现状与嬗变

非遗类短视频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油纸伞、嵌字豆糖、竹编、武术等,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祁门红茶的视频作品并不算多。

安徽祁门红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是安徽省模范茶厂,也就是后来名声赫赫的祁门茶业改良场,黄山西麓的祁门县是“中国红茶之乡”。腾讯视频上的短视频《徽茶祁门红茶》中对于祁红讲述较为全面,祁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下当地的种原料在此优质生长。百年茶史,一代代祁门人在这片沃土培育好茶,传统手艺人会在清明谷雨时分采摘新芽,精检区分每一片茶原料,经过萎凋、揉捻等工序让茶叶酶发酵形成“祁门香”,烘干去除碎茶后精装成品茶,匠心精神在一代代祁门制茶人身上传承。

抖音平台的账号“云人访·茶文化”中,第13集、14集讲述的就是中国非遗祁门红茶,通过非遗传承人向观众介绍特殊的“祁门香”。除了祁红销售的官方店铺外,谢永中、王昶等祁红传承人还专门开设了个人祁红账号,但是所受关注度并不高。事实上,祁红在遵循古朴的传统手工艺同时融会了现代科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加工技术,其茶品及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准,20世纪80年代时,独特香气的祁门红茶因繁复考究的精制过程成为中国红茶代表,曾荣获两项海外金奖,还因此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却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怪现象,祁红在国内知名度与竞争力有时比不上其他茶叶品种。

(三)视频作品对祁门红茶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红茶大受欢迎。但是祁门红茶受到正山小种、云南滇红、金骏眉等红茶品种的竞争威胁,并且在祁红原产区出现“红改绿”的现象,原本红茶种植区域变为绿茶种植,红茶原先的优质种植和采摘资源正在流失。祁红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如何被振兴?这成为传承人需要多加考量的问题,而视频作品对于祁门红茶传承存在一定意义。

必须要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于非遗的保护力度。在祁红传承过程中,有几种方式。起初是口口相传的方式,这需要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密切配合,一旦个人主观臆断关于祁红制作就有可能产生偏离;当口述方式存在缺陷时,传承人开始探索新的传承之道,随后祁红制作过程被详尽汇编成册,编写成具有学理性的书本,然而对于文字的解码又存在差异性且无法复现制作场景。相较这两种传统的手工艺传承方式,视频作品能够为祁红留存有效资料,其可视性成为非遗最鲜活的传承方式,视频可以通过视听形式,生动客观记载祁红制作过程,其储存的便利性将这门手工艺的核心真实详尽地记载并保存下来。

除了从政策和制作方面来支持和提升祁门红茶生产,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示范基地让茶友实地感受茶文化,但是祁门位处山区,地理位置会限制部分人群到来,而运用视频来宣传祁门红茶,消费者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祁门红茶生长制作过程,看完视频作品后通过视频下方嵌入的链接购买红茶,摆脱以往必须去店里的步骤,视频的评论区和聊天室可以成为茶友交流的线上平台,促进品牌营销。5G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为祁红视频传播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持,观众在视频面前不需加以思考,便可具体直观了解祁红,因此,如何创作出受众爱看的祁红视频成为视频从业者的重要议题。

二、安徽祁门红茶视频作品创作方法

祁门红茶视频作品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又是影视艺术内容,面向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视频创作必须要符合大众审美,努力实现画面美感、剪辑流畅、节奏舒适、故事动人等。通过创造优质内容,达到良好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效果。

(一)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祁红之味

纪录片《徽茶祁门红茶》开篇通过大远景及航拍镜头展现祁门县被黄山支脉的祁山包裹,与横穿而过的阊江共同构成祁门红茶原茶地的自然环境。纪录片《祁门红茶》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将祁门处于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雨丰雾足的优势凸显出来,并且也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及航拍镜头。特写是祁门红茶视频中常用的,通过特写褚叶树嫩芽表现祁红的原料之好,以及祁红外形的秀丽。在逆光微距拍摄下,祁红金色的毫毛清晰可见,祁红冲泡后在杯壁上会形成一道金边,对于这一个圈的特写,让观众认识到上品祁红的特征,这一新奇的认知为祁红更添高贵感。

动画形式能够将现在时空所不存在的人物搬上荧幕,《中国名茶介绍系列之祁门红茶茶叶制作》等视频中通过动画形式再现了白居易等古人以及祁红历史,相较于口头故事讲述方式更为生动形象。除了动画,搬演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祁红的故事性和画面感,“非虚构搬演可以理解为通过非虚构的创作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呈现一个已经发生过或者迟早会发生的现场情况。”[2]视频《徽茶祁门红茶》根据县志的客观史料,通过角色搬演再现了祁红创制人胡元龙、谢裕大茶行老板谢正安制茶经过,让观众了解红茶工序的精细程度,也让观众体会到徽商的风骨和智慧。在搬演的部分,视频色彩饱和度较高,与其真实拍摄的纪实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能够很好地代入百年前的历史。健康卫视《茶缘天下之安徽祁门茶》在展现前人故事的时候,创作者也对于视频色彩进行了特殊处理,将拍摄的视频色调调成泛黄的老旧照片风格,展现久远的年代感。

以史为鉴的同时,祁红视频也不忘表现当今祁红现状,《红茶的冲泡——祁门红茶》与《徽茶系列纪录片之祁门红茶》等视频作品通过现代茶艺人,表现祁红茶道赏心悦目的精致过程,通过镜头的变焦突出祁红茶叶的色泽,在悠扬的音乐下烘托展现祁红深远的历史感。

(二)通过多叙事角度品祁红之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非遗传承人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通过传承人视角讲述祁门红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徽茶祁门红茶》通过非遗传承人王昶的叙述线索,展现一个小学徒到大厂长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的是一个小茶种发展成为一代名茶的经过,他们在祁门这方土地,保护祖辈的心血,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即是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

其他祁红视频中也有诸多传承人讲述的段落,大多是以访谈形式进行,《茶缘天下之安徽祁门茶》通过祁门文化学者讲述,带入胡元龙公益教育事业,祁红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故事性,视频则通过视听手段声色并茂地还原了那段历史。“1871 年,祁门茶人胡元龙创制出祁门红茶,随后祁门红茶成为茶叶家族的一个独有品种。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组织茶叶研究专家对祁门红茶种植和制作工艺进行持续改良,使得祁门红茶成为著名世界三大高香茶叶之一。”[3]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祁红爱好者的身影,纪录片《祁门红茶》 通过徽州茶文化研究专家的视角看待祁红的过往,陆国富详细讲述了祁红制作过程,摇镜头所带到的皆为祁红奖杯、证书,将其所获荣誉与崇高成就展现于观众面前。

巧妙的悬念设置也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丰富祁红视频作品的叙事层次。视频《匠心演绎百年祁红文化——祁门红茶》中抛出问题:“祁红为何在海外如此受欢迎?”原本非遗文化与普通平民就有一定的距离性,因此在观众惊叹祁红神奇魅力的同时,视频以时间线索为轴,通过翔实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客观具体地现讲述祁红发展过程,重点聚焦于祁红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地位,以祁红的前世今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安徽祁门红茶视频作品的创作困境与发展策略

相对于其他非遗文化,祁门红茶在传承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目前大多数祁红视频的内容相对单一,部分祁红视频作品中,广告植入过于强硬,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因此,在进行祁红视频创作中,要注意真实与美感的融入、技艺与情感的交融。

(一)创作困境

目前的祁红视频中部分画质不够精良,镜头语言单调没有太多内容,大都只是很简单的记录祁红,并且使用大量的解说词和音乐,视频内环境音基本上被隐去,人声和音响效果使用较少。虽然解说词+音乐配合画面的方式能具体展现祁红制作过程,但着实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在众多视频内容中容易被忽视,而且大多祁红视频作品中观念植入式的宣教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可能会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只适合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传播能力和艺术价值不高。

在祁红视频中,除了宣传销售祁门红茶之外,还有很多视频是植入其他产品广告的,其中有对于褚叶树生长有利的材料广告,也有祁红厂商的宣传广告。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2021年4月针对祁门红茶制作了一个特别节目,其中介绍祁红的篇幅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作为史丹利复合肥的广告,选取的非遗传承人背诵广告词的方式使视频失去观赏性,镜头也并不是为了祁红服务,升镜头大场面拍摄茶树生长态势只为表现史丹利对于农作物生长的有利营养。而视频《祁门红茶》中关于祁红本身的故事感稍许强些,但是后半部分中,对于祥源控股集团的介绍过于官方,叙述语态和镜头的场面调度使这个视频完全成为了一部企业的宣传片。

(二)发展策略

祁门红茶精制的技艺决定了祁红的品质,视频作品的技艺决定了视频的受欢迎程度。除了电视平台、优爱腾等视频网站,视频工作者也可以针对抖音、西瓜视频等较新且受众广泛的应用程序,创作适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短视频作品,增强祁门红茶的影响力。通过抖音搜索“祁门红茶”可以看到现场直播或录播带货,这种形式可以增强祁红品牌的权威性和产品的可靠性,通过融媒体平台技术应用,能够扩大祁红的宣传面。

视频资料不是教科书,真实呈现的过程中要注意美感,在视听语言上精雕细琢,在真实记录祁红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添加人声和音响效果。祁红视频可以适当选取环境音,通过业内人士的对白和旁白解读来削弱原片解说词的比重,使视频更加具有艺术性。当然,不能脱离祁红文化来讲故事,祁红传承人的对白,相较于解说词的抽离感,更能够让观众代入视频内容中,并且更加真实可信。

真实性是非遗视频的首要条件。安徽祁门红茶视频作品在内容上要严谨,不能捏造虚构事实,必须依托祁红历史文化。在祁红视频拍摄前,视频工作者需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祁红文化的兴衰荣辱史及详细制作步骤,通过详尽的资料整理与走访调查过程,才能准确将祁红非遗的文化性展示出来,创作出的非遗视频作品才会有史料价值,继而为以后的非遗文化研究者提供详细准确的影视资料。其次,要对于传承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更好表现传承人性格,这样在拍摄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并且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更加真实。

祁门红茶视频内部植入广告无可厚非,祁红本身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一款产品,但是视频创作者可以尝试加入故事元素将硬广转变成软广,在宣传其他产品的同时必须保留祁红文化本身的精髓,追求真实与美感,融入技艺与情感,让观众爱看,达到宣传与复兴祁红的目的。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必须保护的人类智慧结晶,祁门红茶是中国茶的佳作代表,“祁门红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独具‘宝光’;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香气馥郁持久,兼具有果香和蜜糖香,高档祁门红茶更蕴含有兰花香。”[4]用视频形式将祁门红茶这一宝贵非遗记录下来,视频传播的画面更加广泛,而且可以长久保存这一瑰宝,使人们对于祁红更加了解,提升祁红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让人们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