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11-17田红艳杨文平王爱民

河南水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饲料原料营养学水产

田红艳, 杨文平, 王爱民

(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近年来,“新农科” 建设工程一直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是“高等教育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课程是涉水涉海涉农类等高级与高职教育院所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是其他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更是一门传统性强、技术性强、实践性强的综合性课程。 根据国家“新农科” 建设的需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同向而行, 以水产营养学和饲料学的基础知识为载体,让相关专业学生建立学农爱农、服务农业、振兴农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现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 这不仅是新农科建设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内在需求。

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在新农科背景下面临的困难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

“农学” 在教育部发布的十二个一级学科类别里,存在感一直相对较低。 通过对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及在校同学进行调研发现,许多同学有着不知农、 不爱农、 不择农等的思想问题。 许多同学对“三农”工作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不了解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倾斜和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对本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发现,本专业毕业对口岗位大部分涉农,而大部分涉农岗位条件比较艰苦, 有些学生不愿意长期留在环境艰苦的农村、 基层, 更向往大城市现代的环境中。 最后,选择涉农相关专业或工作也存在着不被社会看好的问题。 “三农”领域社会认可度低,这给不少涉农专业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正是社会这种轻农思想助长了涉农专业学生不爱农的思想。

因此, 我们首先要加强对本专业刚入学的新生的引导, 在入学初期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 随后通过开设各种介绍相关专业的讲座或相关职业规划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第二专业、深入专业相关的工厂实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1.2 课程内容设置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够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类人才需求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涉农专业的学生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应用推广的重要及主要力量。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鱼虾等各类常见的水产动物对主要的营养元素的需求量、蛋白、脂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利用原理、 饲料原料特性、饲料添加剂种类及特性、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工艺等内容。 课程内容框架清晰、知识体系庞大,研究对象广而复杂,使得课程呈现“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的应用技术也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 水产动物的营养调控已由单一地对养殖产量的追求扩大到对养殖动物繁殖性能、健康免疫、摄食行为、 环境持续利用及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个方面的追求,呈现出“目标多元化、调控精准化”的新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层次更加多样化, 由原于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和代谢调控的研究涵盖了养殖动物个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科研理论和产业的进步,使得该课程理论上向微观分子营养调控上不断深入发展, 实践上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生物加工技术、 原料处理技术和饲料添加剂开发技术等, 使得本课程也不断与食品工程、机械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多门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课程教学内容应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重点吸纳本学科领域新的研究理论和技术, 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有效增强本学科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

1.3 课程结构体系与产业联系不紧密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 对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其中饲料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往往与水产动物的生产和养殖紧密相关, 比如饲料原料是饲料配方的基础, 在第六章渔用配合饲料原料的教学中,应当把原料带入到课堂,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不同原料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原料的特性。另外在传统教学中,本课程老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到水产饲料生产企业进行参观,但这容易浮于形式,仅仅是参观相关生产设备或实验室, 而没有真正的参与生产实践, 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饲料加工工艺与过程。因此,学生在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理论有了一定了解后, 可以到养殖企业或水产饲料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进一到两周的生产实习, 从而可以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之中, 全方位了解水产饲料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对生产设备、原料品控、饲料质量等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国不同地区水产品种的养殖模式也不尽相同, 只有实际参与其中才能了解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饲料营养需求和养殖过程, 所以在生产实践环节设置多样化的实习场所, 给学生充足的生产实践机会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将最前沿的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以确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

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通过对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农科人才需求的研究,制订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增强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深入到水产企业中开展深度调研工作。 通过设置理论知识、专业素质、实验技能相协调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强度, 为涉农专业建设中学科交叉共融提供基本理论与技术支撑。 涉水涉海涉农类高等及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其专业性, 而非涉水涉海涉农类院所开展相关专业培养的优势是与非农专业能够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其他多学科可互相补充,助力于强化我国“新农科”建设成效。 因此,非农类高校涉农专业应注重课程前沿知识和相关交叉专业知识的融合,深度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提高跨学科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注重培养能够解决现存“三农”问题的学生,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还须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爱好、 特长等构建多元化、 可供选择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2.2 通过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开设的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16),理论课程内容包含营养学和饲料学两部分。 营养学部分为理论基础,饲料学部分为营养学部分的实践应用与延伸, 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系统地了解主要的水产养殖动物营养元素的代谢原理、 营养需求及饲料原料的营养学特性等理论知识,掌握营养成分的评定方法、饲料配方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同时能够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于水产饲料产业生产加工的实际当中去, 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理念。

我国新农科建设特别鼓励各学科打破固有的藩篱,破除传统专业的边界,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融合创新, 因此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和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更要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 盐城工学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新的课程框架中, 营养学部分在注重水产动物营养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 调整和压缩部分教学内容,补充新的研究理论和技术,重点强化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其中,第一章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部分, 将结合目前产业中涌现的新养殖新模式、多元化养殖、精准化养殖调控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的角度来向同学介绍及讲述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生长利用的影响及水产动物对其需求; 在第三章鱼、 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章节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和鱼类学讲授的内容有重叠, 本课程将主要讲述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影响因素,重点讲述消化率评定方法及过程等;第四章营养与水产动物健康章节部分内容与水产动物免疫学和疾病学部分内容重叠, 本课程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和免疫刺激物对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并且将第五节饲料源性有害物质与水产动物健康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第六章渔用配合饲料原料章节,结合饲料原料特性进行讲解, 将第六节投喂策略与水产动物健康的内容整合到第十章投饲技术章节,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授,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认知;第五章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法中的第四节营养免疫学研究方法和第五节分子营养学研究方法这两个部分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重叠,将不作重点讲述;讲授第六章渔用配合饲料原料时, 将会把主要的饲料原料带到课堂上,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会让学生从外观、色泽、味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进行认知,此外,还会补充讲授鱼粉替代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等;在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课程设计以授课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在此基础上, 邀请饲料企业相关专家结合课程内容讲授饲料生产工艺、渔用配合饲料质量管理与评价、饲料配方设计等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生产实际,激发其学习兴趣。

2.3 通过创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校际共享等新机制新模式,推动产业联通

本专业本课程的学生主要面向水产饲料企业进行择业就业。 水产饲料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有原料采购、原料检验、加工工艺环节品控、饲料配方设计等,其中以饲料检验与品控的岗位为主。此外,水产养殖企业、水产研究院、农科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局和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单位也会招聘本专业的学生。因此,本课程通过结合具体的市场案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认知度,增强就业信心,达到培养符合行业和市场需求的高等农林牧渔专门人才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饲料原料营养学水产
做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2021年度《中国水产》优秀作者公布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天津地区猪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调查
新玉米作为饲料原料的问题分析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运动营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不同饲料原料及添加剂配比对刺参稚幼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