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益求精,日臻完善

2022-11-16江安财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作业优化作业设计教学效率

江安财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学习效果的检验反馈,是数学知识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作业的设计,还要从各个方面科学优化作业设计,真正体现数学作业的价值,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良好发展。本文阐述了笔者对数学作业的认识和对作业设计的思考,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对作业优化设计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效率;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2-0040-04

Keep improving, improve day by day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design

JIANG Ancai (Gangwei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onghai District,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a test and feedback of learning effe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sign of homework, but also scientifically optimize the design of homework from all aspects to truly reflect the value of mathematics homework and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homework and thinking about homework design, and combines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homework optimization design from two aspects: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design; Teaching efficiency; Homework optimization

在小學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业是教学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环节。当学生完成作业时,他们可以探索自己不完整的数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作业,可以将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来设计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1)作业设计

即指有计划、有筹划地制定作业内容,是根据既定设想提出的实施计划和解决方案,并带有一定目的的创作行为。基于对设计及作业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作业功能设计、作业量的设计、作业内容的设计和作业形式的设计,这几种元素互相优化、协调,共同形成一个整体。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基础,结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契合学生个性发展,在多方面影响下制定教学活动。故作业设计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补充作用。

(2)优化

词典中对优化的定义,特指从各种可行方案中寻找到最优解,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而言,优化则指代作业设计中作业数量、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作业形式等各环节之间的充实与丰满、协调与平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积累和二次学习,进而将作业功能进一步扩大,并以此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需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发展性、可行性、实践性等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在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必须在作业设计量上进行控制,并且对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中心思想、活动经验等方面有所侧重。作业包含了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锻炼思维,还能在无形中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学科独有的魅力。

2.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这不但不能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还会让学生在过多作业的压力下产生恐惧数学的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验启示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当的作业。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题目进行选题,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第二,作业设计要有渐变。中等水平的梯度作业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学生的发展方向来看,作业的设计形式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数学教师要多学、多参加培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提高对作业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探索作业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的改革和优化。

3.对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1)教师层面

首先,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最好办法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优化后的作业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并实现健康教育。

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基础数学的兴趣不同,学习能力不同,通过作业的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实现目标,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潜力。

最后,通过与生活的密切接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落实作业的探索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主动与被动、操作与思考等诸多关系。布置的作业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拓展课堂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科层面

对学科层面而言,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方式是重点,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亟须增强数学作业中梯度的设计和规范。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往往是对全班制定相同的作业,没有进行合理的区分,题目的难易程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当题目简单时,好的学生会觉得“吃不饱”“太简单”;题目复杂时,对基础弱的学生来说,则“吃不消”“束手无策”,这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3)思想层面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并很好运用到作业中,能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以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为例,就能发现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怎样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并让学生能合理接受。

第一,图形几何问题与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问题占了一定比重。因此,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在问题给定的条件下,思考怎样转化为文字对应的图形,并且如何能让叙述更准确,更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都是需要学习的。教师要注重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挖掘与培养。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习“梯形图形面积”时,学生在文字信息叙述下,只要画出对应的图形就能很容易得到答案,这其实就是数形结合最简单的应用。

第二,综合问题与分类思想。表面千层线,底层一根针。无论任何复杂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将其分析类比为几个种类的问题,进而进行各个突破。在看到题目时,学生需要很快辨别出题目的类型,并将其进行简单的归类,这样就能为自身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如果忽视分类思想,学生短时间内就无法明确题目类型,降低了正确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解题速度,当下次遇到相同或是类似问题的时候,仍然会出错。教师要让学生有参考依据地进行题目分类的练习,让学生找到数学问题中隐含的规律,研究它并掌握它,最后熟练地运用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4.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前——设计富有乐趣的作业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提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前作业主要包括课前5分钟检查课前置作业的执行情况、复习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以及初步了解一些本课要学习的简单的知识点这几个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普遍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应充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学生可以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效地运用各类知识。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就可以通过一定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的基础上认识到人民币在我国市场流通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前为了加深学生對人民币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条件,将一些文具作为商品,并标出每种商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试着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练习了算法的加减法知识,还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如,在有关“计量单位”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能将正确的单位填入其中:小明步行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10( ),总共走了2000( )。在学校的一天中,小明一共上了4( )厕所。在体育课的跳远活动中,跳出了1.8( )的优秀成绩。通过这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前作业,学生对“计量单位”这一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还能使学生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乐趣中更快乐地做作业。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布置作业时,也要面向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将学生的思路从解决数学问题转变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课中——设计动手操作的作业

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掌握课程的知识和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课程的知识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知识的关键点,以便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数学学习不仅是书面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作业,使学生能在课堂中提高数学知识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中描述的三角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然后让他们在绘制过程中注意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所绘制的三角形的边长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个边长分别为3cm、4cm、5cm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行掌握。又如,在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为长、b为宽)的学习中,面积不仅是长方形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测量和计算家庭电视的面积。学生完成作业后,不仅可以提高操作能力,还可以拥有接触生活的机会,知道电视是长方形的,电视面积计算和课堂教师使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一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情感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研究具体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巩固记忆中的知识点。

(3)课后——设计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数学知识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且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课外作业。这样,家庭作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业设计要有选择性地设计一些实用的、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对课后完成作业有积极的态度,对作业充满期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更符合实际。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安排。

例如,在“四则运算”的知识教学后,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配给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对没有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做其他安排,让学生学习更简单的知识,练习更容易理解的题目。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作业分组,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当学生不明白作业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进步。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连连看的作业(不需要计算):如

165+204+335+96;(165+335)+(204+96);78+53+47+22

(53+47)+(78+22);36+18+64 ;(36+64)+18

而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计算作业:

127+352+73+44;89+276+135+33

25+71+75+29+88;243+89+111+57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上述基础作业以外,教师还可以为这类学生设计提高能力的计算:

(28+25)×4=□×4+□×4

(33+25)×2=□×□+□×□

15×24+12×15=□×(□+□)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注意适当的作业方法。根据教材安排作业,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数学作业的设计不同于其他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前,需要考虑学生的客观特点,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5.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故事型课后作业

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故事型作业,丰富学生的故事情节,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作业,找出已知信息的故事,然后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实践。当故事型作业完成后,学生将不再觉得作业太枯燥,他们可以积极、独立地参与课外学习和实践,获得快乐感,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之后,学生对“倍”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后的故事型作业:“小兔子小白和小红一起约定去森林里面采蘑菇,打算送给小乌龟作生日礼物,小白摘到了三个蘑菇,而小红的蘑菇数量是小白的3倍,请问你能算出小红一共摘了几个蘑菇吗?”学生在故事的背景下探索数学问题,快乐思维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让学生深入了解与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利用基础数学知识完成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

(2)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设计操作型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和人生阅历还不够,所以,小学生一般都是用直觉思维来思考问题。因此,在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数学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型数学作业。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操作,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有利于促进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解决这部分数学问题。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边、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在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操作型数学作业:“剪出四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接成长方形。你有多少种方式可以加入他们?”就这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学生会大胆寻找方法进行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的记忆和理解,通过直观的操作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設计开放型课后作业

在过去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师直接受到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他们通常采用设计实践和单一、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后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情况严重时,学生也会抵制完成数学作业和学习数学知识,在完成作业时也无法保持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数学作业,让学生深入探究开放性数学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和思考完成数学作业,让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的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型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家庭作业设计是为了真正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寻找最佳的设计策略,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的目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学科地位入手,注重水平、生活联系与数学作业设计的互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于阳.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4).

[2]商学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20(12).

猜你喜欢

作业优化作业设计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作业的价值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