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2-11-16包丽群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思政教育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所收录的优秀诗词文为例,通过分析这些诗词文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出读、感、悟、化,融思政教育于课堂;品悟诗词寓意,在情感共鸣中落实思政教育;开拓诗词文教学新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诗词文教学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25-04

中职教育阶段是中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作为中职教育基础型课程之一的中职语文课程应承担起落实中职生思政教育的担子,中职语文教师应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不断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诗词文创作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诗词文中蕴含的思想哲理、文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等是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养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诗词文中的思政要素,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文精髓、体悟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全面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诗词文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的融合点

中职学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文化水平、学习习惯、个人素质修养等均较差,这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难点和痛点。加之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轻视文化知识教育,忽略学生道德品質的培养及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塑造等问题。就中职语文课程而言,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既无趣又无用,这就导致语文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出现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中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以考纲为主,主要讲授基本、浅显的知识点,尤其是关于对诗词文的教学,只是采用“了解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意象,把握感情,背诵课文”的模式。如此教学,不仅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努力寻找诗词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发挥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的,笔者仔细研读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然后根据相关要求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了优化调整。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现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内容。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主要以《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下册)为研究对象。通过教材分析可知,《语文》基础模块以单元为单位编排诗词文,主要包括9篇诗、3篇词、5篇文,其中上册选录了《静女》《采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沁园春·长沙》《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再别康桥》《我爱你,中国》《天路》等诗词文,下册选录了《将进酒》《琵琶行》《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师说》《促织》等诗词文,这些诗词文蕴含着不同的思想主题和内容,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为了更集中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笔者对教材中的现代诗与古代诗词文做了纵向、横向的分析,形成了“一线二点三面”的教学模式,即以唤醒意识、强化品格、促发行动为教学主线,以教授知识、促进学以致用为教学出发点,以发展学生“忠于自我,塑造人格;善从他人,提升品格;心系国家,牢记使命”三个层面的素养为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这样的体系打破了教材原本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编排,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思政教育专题教学模块。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

我国诗词文具有语言精练、意象优美、情感丰富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但事实上,中职语文诗词文教学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诗词文教学通常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主要是对诗词文的知识和内容进行灌输式讲解,讲解冗长、枯燥无味,缺乏对诗词文的鉴赏引导,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中职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诗词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较低,常常是被动接受知识,苦抄课堂笔记,学习吃力但效果不佳,没能真正体会学习诗词文的乐趣,久而久之,自然就厌倦语文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活诗词文的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读、感、悟、化,融思政教育于课堂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品读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蕴。然而,“读”不应局限于朗读,而应做到有声朗读与无声默读结合;也不应拘泥于学生的读,而应做到学生与教师共读。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以“读”为纽带,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受、品悟、转化,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笔者将这样的教学模式,称为“读→感→悟→化”语文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雨霖铃》一词时,笔者对“读”做了如下设计(如表2所示):首先是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其中渗透尊重老师、善听会听的思政教育元素;其次是集体大声读,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其中渗透团队意识的思政教育元素;再次是学习小组内互读,引发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意义进行初步思考,其中渗透个体觉醒的思政教育元素;接着是学习小组内又一次互读,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意识,其中渗透自信人生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后是学生个人品读、组间对读、同桌互读,以“读”为纽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情感体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其中渗透珍重情谊、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元素。整个教学过程,笔者通过“读→感→悟→化”的模式,逐层渗透、逐层深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二)品悟作品寓意,在情感共鸣中落实思政教育

文以载道,诗能养人,通过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熏陶,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怀,又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沁园春·长沙》一词,抒写的是作者“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博大胸怀,以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的远大志向和豪气,是涵养学生精神上好的“养料”。

在《沁园春·长沙》一词教学中,笔者首先布置“词中有画,这首词刻画了四幅图景,请学习小组自由朗读课文,探究图景,并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探索毛泽东笔下的壮丽山河、博大胸怀。通过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很快找出了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在此过程中,诗情画意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每一幅图景的内涵,笔者提出“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湘江秋景图?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等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完成谈论后,笔者提问道:这首词以“曾记否”这样一个设问句做结尾,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志向?根据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本词以设问、象征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接着,笔者进一步追问:那么,生活在新时代,谁又“主沉浮”?谁能“主人生”?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思考人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设计教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解决实际的诗词鉴赏问题;接着让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志向;最后回到现实,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将思政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开拓语文教学新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多数中职生往往思维活跃,有个性、有想法、有表现欲,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相较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他们更喜欢探究、实操等学习方式。根据中职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布置多元化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展现自我。笔者主要通过如下三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操锻炼的机会。

一是开辟语文教学“新空间”,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教授《诗经》中《静女》一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中那种纯美的爱情,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笔者通过课本剧来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的“新空间”:首先,让学生分小组阅读、分析这首诗,根据理解自主创作课本剧剧本;然后,由各小组自主导演、分派角色,演绎诗中场景。由于各组学生个性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同,在课本剧演绎过程中,有的学生表达得含蓄委婉,有的学生表达得大胆直白,但都传递了纯美且坚贞的爱情信念。又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笔者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到康桥“走一走,品一品,赏一赏,听一听,悟一悟”,真切感受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美景,以及他对康桥的怀恋之情;然后,要求学生借助“创客贴”“稿定设计”等网络平台以“爱”为主题创作作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书写对“爱”的理解。

二是在校内活动中开辟语文教学“新土壤”,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在校运会开幕式中,笔者让学生以《沁园春·长沙》为底本编撰《梦回湘江》歌舞剧在校运会开幕式上表演。通过这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把作品演“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词中抒发的豪情与壮志,并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新生杯”才艺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为底本,并结合专业学习任务和特点创作小品《李想、大牛、高飞、王娜上学记》,将课文学习搬上舞台,向新生传达“理想一定要有,不管大与小,那是牵引着我成为‘我’的一股绳,得紧紧拽牢”的信念,同时促进学生高尚理想情怀的发展。

三是在校外活动传播诗词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学校联合社区开展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系列志愿者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咏唱诗词,开人心怀”主题活动。活动中,笔者选择教材中收录的《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对经历过那段历史时期的老人而言,具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力。由于歌曲的激发,老人们和学生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璀璨文化的敬畏,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我国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徐楠.谈中职语文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J].课堂教学,2021(36).

[3]邵伟.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中学语文,2021(2).

[4]赵向玲.依字行腔,领悟汉语的音韵美:浅谈吟诵对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J].汉字文化,2020(5).

[5]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2).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语文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GXZZJG2021B2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丽群(1989— ),广西博白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