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①
——以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2022-11-16赵临龙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高校教师

赵临龙

(安康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按照高校分类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优势,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特色亮点。

一、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4年3月22日,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信息:中国将有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转型的重点是1999年以来升本的600多所地方院校。[1]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并且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应用型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

应用技术型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历史使命,从技术层面到政治要求将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落在高校教师的肩上。

二、教师转型发展的实践

2014年,安康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获批陕西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试点单位。学校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强教师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主动性、积极性。

(一)政策引领教师转型发展

2017年,学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建设实施办法”,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2006年升本以来,安康学院共进行了5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人数累计达232人,占全校专任教师(615人)的37.72%,实现“十三五”末制订的目标。在“双师双能型”教师中,获得省级荣誉的有:教学名师4人、特支计划4人、劳动模范1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青年科技新星2人、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2人,并且取得教授二、三级资格3人。

(二)搭建教师转型发展平台

安康学院在围绕地方服务中,分别搭建省、市、校研究平台13个、6个、8个。教师不仅从研究平台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项目,而且通过平台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许多教师主持相关技术开发或技术推广项目,以及担任地方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或担任地方的“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产业首席专家等,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三)强化教师转型担当意识

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既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学校立足地方办学的必然选择,更是教师个人发展空间拓展的难得机遇。

学校3位二、三级教授,原都是师范教育专业的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但他们将转型发展作为社会担当的责任,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中,以申报社会服务项目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研究成果成为地方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理论引导,成果也支持他们成为地方服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并且职称得到极大提升。

(四)落实人才培养转型效果

教师转型发展不仅能扩大发展空间以及提升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用发展的实力更好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应用型人才成长提供发展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校2006年升本以来,始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将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发展思考。教师依托科技竞赛活动,融合转型发展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从2010年开始,学校参加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项,均为学校“双师型”教师指导;省级银奖及以上奖22项(其中金奖3项、特别奖1项、一等奖3项),学校“双师型”教师16项,占获奖指导教师的68.18%,而且获得金奖、特别奖、一等奖7项,均为学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同时,从2015年开始,学校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10项省级银奖及以上奖(其中金奖1项),指导教师全部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全校“双师型”教师仅占1/3,而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双师型”教师占指导教师比超过2/3。足见教师转型发展,能推动“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学校将教师转型发展落实在人才培养中,促进了应用型人才能力提升。

(五)转型发展成功案例

1.教师跨专业融合发展取得成效。学校2名二级教授成功的经历,彰显了教师转型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充分体现了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见表1)

表1 教师跨专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2.教师社会服务项目融入大创项目互动发展。在转型发展中,指导教师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融入大创项目之中,引导学生将大创项目成果提升为成果奖,突出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见文末表2)

表2 指导教师社会服务项目融入大创项目互动发展

三、教师转型发展的思考

安康学院引导教师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中国教育报》先后进行报道,教师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在第三届高校教学评估及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报告,而且相关成果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等期刊发表[2-3],其转型发展的典型事例在本省和全国相关高校宝鸡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商洛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等校交流。

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转型发展,在学校政策的引领下,不断有序推进。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融入转型发展的潮流之中,还有部分教师仍在固守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未能与时俱进地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一)培养教师转型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责任感

《纲要》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关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百年大计。要增强学生文明素养,就需要高校教师文理融合,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需要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开展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习,用渊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就需要高校教师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具有社会担当意识,需要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开展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用理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本领,就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形成实际问题处理的方法和技能,需要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深入实践之中,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学习,用丰富的实践理论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因此,营造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氛围,增强社会服务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百年大计。

(二)协调教师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发展

《纲要》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

要发展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用实践中的案例丰富理论的价值。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从课堂转型发展到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水平,成为学生素质提升的榜样。

要注重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就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让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做到协调发展,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成长。高校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教学,开展育人教育。因此,课程思政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与传授知识做到恰到好处、顺理成章,是高校教师必须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政治”任务,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画龙点睛、触景生情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就要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用科研新成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不断引向深入,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新成果中激发创新的意识,从解决问题中提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科研,使教学成为科研的新问题源,科研成为教学升华的亮点,培养创新精神。

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就要用立德树人引领人才的成长,使学生的知识与思想得到协调发展。高校教师必须将转型发展、服务社会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和感染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围绕转型发展,升华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研究,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研究论文写作,积累论文写作案例,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达标。

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就要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学习,使学习成为人生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转型发展中根据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要求,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开展课程革命,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网课、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学习的多种途径,用教师终身学习的实践,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实践者。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围绕转型发展,加强信息化技能的提升。当今教育研究、课程研究、实践研究等,都重视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成为理性研究的标志,像SPSS软件等都是常用的工具之一,高校教师都应该掌握其简单用法,成为定性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构建转型评价体系,引领教师发展

《纲要》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4]

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的建立,可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要素,凸显“双师型”应用型教师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促进将评价标准融入教师选拔、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中,并且研究其激励制度的实施,引导教师健康、和谐发展。

研制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要在传统的教师常态发展基础上,增加教师转型发展和教师特殊发展等一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二级要素,教师常态发展仍然按传统的德、能、勤、绩设置,教师转型发展设定学习、参与、服务、成效等内容,教师特殊发展强调立德树人等内容,以推动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进程。

1.引领教师健康和谐发展,解决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高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观念。高校服务社会既有显性的科技“生产力”,又有隐性的精神动力,它们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转型发展培养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引领教师健康、和谐发展。即理论上,解决教师转型发展的困惑。

2.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载体。转型发展引导教师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尽可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逐步将实践问题解决的成果转为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即在实践中解决教师转型发展的路径。

3.促使科研与教学相融合,解决教师科研促教学的理论提升。转型发展的社会服务,推动“双师型”教师能力要素的合理构建。将实践活动的成果上升为学术成果,成为转型发展的应用成果实例,扩大成果的应用价值,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的理论提升,即在发展中解决“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构建。

(四)做到教师转型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

安康学院认定的永久型“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满足相关的条件:通过考试或评审,取得国家承认的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或担任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选派的“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产业首席专家1年及以上等。

但对于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应该使教师转型形式与社会服务内容做到协调一致,在保证大多数教师满足认定的基本形式的前提下,对于极少数特殊专家人才,依据其长期在相关转型发展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认定为永久型“双师双能型”教师。

(五)分类推进教师转型发展重在能力提升

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校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又有教师本身惯性思维程序化的问题,还受到社会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因此,学校在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推进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进行。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引导和推进教师发展,突出其能力提升是发展的永恒主题。

按照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对于教师的转型发展,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不同侧重。对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科研相对偏弱的教师(学历在本科以内),一般应将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教学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研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观念,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大力开展突出实践能力提升的转型发展,加强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改进,以及信息化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提升,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提升。当然,有能力将社会服务作为侧重点,开展教师转型发展,要积极鼓励这些教师自觉行动,并且为其提供社会服务研究的平台和实施的有效途径,推动科研能力提升,成为学生开展大创项目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具有较强能力的指导教师。

对于在教学岗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硕士研究生学位为主体),应在突出教学的前提下,将教学研究升华为科学研究,用创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围绕社会服务,积极推进教师的转型发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教书育人的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于具有博士经历的教师,科研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围绕研究方向,产出具有影响的成果;同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也可以结合地方发展,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将学生吸引到研究中,为“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活动提供重要的选题,成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成才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教书育人的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高校教师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