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22-11-16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奶制品膳食生猪

营养专家喊中国居民践行膳食指南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2022 年5 月15 日—21 日是我国第8 个全民营养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5 月15 日,国内最具专业指导价值的科普大会——全国营养科普大会在京举行,国内顶级营养专家“云”端相聚,共同探讨中国居民应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膳食管理。

《2021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2020 年全世界有7.2 亿~8.11 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 年相比增加了1.61 亿。2020 年有近23.7 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 亿人。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表示,由于健康的高成本、知识缺乏以及长期存在的严重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现象,健康膳食对世界各地约30 亿人而言依然遥不可及。时隔6 年再次修订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为我国居民在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此次修订的核心变化是由原来的六条“核心推荐”变为八条“膳食准则”,新增了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选会烹、公筷分餐、杜绝浪费和饮食卫生等内容。

杨月欣谈到,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改变了餐饮方式,也带来新的问题和健康隐患。2018 年春季统计平台数据发现,全天最高频率点餐的前20 位餐品的突出特点是肉类、油炸、辣、无蔬菜和无水产。对此,《指南》提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阅读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学习烹饪,传承健康饮食;在外就餐也不要忘记适量与平衡。

杨月欣还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数据显示,2000—2018 年,2 岁及以上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比例从84.3%下降到80.4%,城市不吃早餐人群比例降幅明显,农村居民不吃早餐比例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指南》将规律进餐写进平衡膳食八准则。如何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和食物量?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表示,一是用餐时间规律,二是用餐时长适宜,三是用餐量合理分配,四是用餐环境愉悦。特别是应保证天天吃营养充足的早餐,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和奶豆坚果等4 类食物。

“经循证研究,饮水不足会降低大脑的认知能力,降低身体活动能力,增加肾脏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饮水可起到改善作用。”马冠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应主动喝水,少量多次。成年男性每天摄入1 700 mL 水,成年女性每天摄入1 500 mL 水,6 岁以上儿童每天应摄入800 mL 水,且首先推荐饮用白水,不建议饮用含糖饮料。此外,水温不宜过高,以10 ~40 ℃为宜。

针对《指南》提出的少盐少油控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生活中要培养清淡口味,逐渐做到量化用盐,尤其要重点培养儿童的清淡饮食习惯。在家庭烹饪时推荐使用定量盐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可通过选用新鲜食材、合理运用烹调方法、做好总量控制以及少吃高盐(钠)食品等方式减盐。

如何减少烹调油摄入量?丁钢强推荐,应注意食用油品种的多样化,用蒸、煮、炖、焖、水滑、熘和拌等烹饪方式减少用油量。同时,少吃油炸食品,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替换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控制总脂肪摄入量。

丁钢强还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25 g 以下;应尽量做到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少吃糕点、甜点、冷饮等甜味食品;做饭炒菜少放糖;学会查看营养标签,注意“隐形糖”;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添加糖的摄入。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表示,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和大豆是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对提高膳食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如何挑选蔬菜水果?杨晓光介绍,应把握重“鲜”、选“色”、多“品”的原则。他解释,新鲜应季的蔬菜水果,颜色鲜亮,其水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味道清新,食用这样的新鲜蔬菜水果对人体健康益处多。根据颜色深浅,蔬菜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具有营养优势,尤其是富含β-胡萝卜素,是膳食维生素A 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多选择。挑选和购买蔬菜时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3 ~5 种。夏天和秋天属水果最丰盛的季节,不同的水果甜度和营养素含量有所不同,每天至少1 ~2 种,首选应季水果。

此外,针对《指南》首次提出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杨月欣介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调查和慢性病的调查中发现,以苏浙沪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和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饮食模式,被认为是较为健康的饮食模式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物为主,蔬菜、水果、豆制品丰富,经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及奶类,并且拥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这样的模式避免了营养素的缺乏、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了预期寿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竹提出,饮食要注意膳食平衡,建议每周要吃两次鱼,有条件要尽量吃包含三文鱼在内的海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在深海鱼摄入量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导致了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D 和维生素E 等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王竹表示,指导儿童合理膳食、改善儿童健康状况,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入手。例如,让孩子合理摄入脂肪,增加摄入富含n-3 的深海鱼类。

2022 全民营养周得到了佳沃精准营养研究院以及字节跳动公司(抖音集团)、佳格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佳沛中国、百胜中国和蔓越莓市场协会等的大力支持。代表们纷纷表示,将“健康营养”为发展目标,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和理念,助力国人健康迈上一个新台阶。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合理膳食和回家吃饭,将逐渐成为新时尚,可在全社会营造推行健康家庭的良好氛围。均衡营养、健康身心是给家人和全社会最好的礼物。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预制菜上餐桌,安全和美味得“在线”

如今,在手机APP 上一键下单,一桌汇聚各地美食的预制菜,如羊蝎子火锅、红烧大黄鱼、卤水盆菜和佛跳墙等便可送达。据统计,2021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 000 亿元,预计到2025 年将会突破8 300 亿元。制作方便、营养美味的预制菜正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预制菜走红有多方面的原因。从需求侧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花钱买服务。经简单操作后便可上桌的预制菜,不仅降低了烹饪的门槛,拓展了菜品的选择空间,也能让平时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轻松享受做饭的乐趣。预制菜可以有效解决“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捕捉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日常需求,不少企业、商家纷纷进入该市场。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如今冷链物流业的网络规模更大、运输质量更高,保鲜、杀菌等技术也更加成熟。品种繁多的预制菜品,可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地送到千家万户。而面对行业自身降本增效、保持口味一致性的现实挑战,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或向第三方采购预制半成品,以确保供应链品质的稳定性。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客观需要,共同推动着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预制菜为生活饮食提供了便利,确保其消费体验始终“在线”,关键在于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线。近年来,个别预制菜品牌出现了货不对版、食材不鲜和标示不明等情况,在受到消费者投诉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埋下隐患。例如,在直播间展示的整头整尾的预制大黄鱼,买到后发现并不是全鱼;花椒鸡拆包后有刺鼻的工业味,经鉴定食材已变质……。预制菜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值得整个行业警醒。管得到位,才能吃得放心。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生产企业也应自觉落实主体责任,确保食材新鲜、安全,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多下功夫,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预制菜市场规模的扩大,从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的广阔前景。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事实上也推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预制菜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方式,逐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优质创新产品。在将农产品转化为预制菜品的过程中,创造更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相关企业一起发展,进而培育壮大全产业链,是预制菜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预制菜消费需求的增加,未来预制菜发展将拥有区域属性,形成以地域特色为主的细分品类。目前,广东、山东等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在提供包容、友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严防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风险,相信预制菜产业未来一定能行稳致远,为广大消费者生产出更多优质、美味的健康产品。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新版膳食指南中奶及奶制品推荐摄入量为何增加了?

日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相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新版较大的变化是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每天300 g 调整为每天300 g ~500 g。从实际消费水平来看,2021 年人均奶类消费42.3 kg,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从膳食平衡来看,奶类是城乡居民膳食营养中突出的短板;从发展趋势来看,奶类消费正处于黄金增长期,是所有动物产品中增长最快的一类产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推荐量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3 点。

奶及奶制品营养成分全面,适合全人群食用。奶及奶制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和维生素B2等20 多种营养素,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奶及奶制品既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需要,也是各年龄组人群的理想食品。

奶及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多喝奶能补钙。奶及奶制品中钙含量丰富,且是有机钙,吸收利用率高,是人体钙的良好膳食来源。成年人每天要补充800 mg 钙,儿童和老人要补充1 000 mg 钙。《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为356.2 mg,不到推荐量的一半。500 g 奶及奶制品约含有500 mg 钙。提高奶和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能够引导居民通过喝奶来解决普遍缺钙的问题。

奶及奶制品中含有活性物质,营养价值更高。牛奶含有乳铁蛋白、有益菌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促进生长发育、保障健康等方面能够发挥其他食物所不具有的重要作用。

奶及奶制品能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儿童发育迟缓、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健康中国把降低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和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作为战略目标。

合理膳食可以解决78%的慢性疾病问题。通过研究证实,科学饮奶可以保障婴幼儿生长发育、减少儿童营养不良、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等。因此,引导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增加,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举措。

我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潜力有待提升

第一,我国奶及奶制品的推荐量仍低于奶业大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奶业大国居民的奶及奶制品推荐摄入量分别为720 mL、750 mL,日本、韩国居民的奶及奶制品推荐摄入量为200 ~300 g。单纯从推荐量来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300 ~500 g 的标准仍低于欧美奶业大国,高于日本、韩国,但我国居民对奶及奶制品的实际摄入量仅为亚洲典型国家的1/2。

第二,现行奶及奶制品推荐摄入量不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目前,我国部分人群奶及奶制品消费量已超过300 g。此外,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人群的奶及奶制品需求量也高于一般人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300 ~500 g 的推荐摄入量范围更宽泛,有利于指导上述人群奶及奶制品的消费。

第三,居民膳食结构优化推动奶及奶制品消费提升。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动物性产品中畜禽肉摄入过量,奶类、水产品摄入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要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和改善居民健康,必须要解决优质蛋白质食物营养失衡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提升奶类的消费水平。

奶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福祉产业,在保障居民营养健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增加到500 g,其对整个奶业全产业链的影响将逐渐凸显。下一步,必须从产品种类需求和产量供给保障上开展研究,不断满足人们对奶制品消费和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猪肉价格连续回升 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生猪养殖企业底气渐足

近期猪肉价格明显升温,受欢迎度较高的排骨价格涨到每斤近30 元。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 年5 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其中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4.9 元/kg,环比上涨2.1%,与3 月下旬猪肉价格低位时相比上涨3 元/kg。猪肉价格上涨,让生猪养殖企业的“底气”逐渐充足起来。

猪肉价格触底回升

近期生猪价格呈现触底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 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 元/kg,到3 月中旬降至11.9 元/kg,此后价格开始回升,至5 月上旬回升至14.9 元/kg。

“5 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涨幅较大,政策面以及情绪面带动作用较强。”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陈晓宇表示,一是国家收储政策叠加广东限调政策实施,推动生猪价格进一步上涨;二是5 月份生猪供给端萎缩,助推了生猪价格上涨;三是市场对后市生猪现货价格看涨氛围浓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近期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属于修复性反弹,主要是猪肉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所致。有养殖户此前连续4 个月处于亏损状态,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推动养殖户调整生猪产能,国内加大生猪收储力度,这些因素都推动近期猪肉价格出现反弹。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期猪肉价格有所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的20.1 元/kg 相比,仍处于价格低位。

“当前国内猪肉价格仍处于底部,未来存在上升潜力。以当前生猪养殖情况来看,此轮价格上升的原因与此前的上涨原因并不相同。”宏源期货研究所分析师黄小洲表示,当前生猪价格是见底后的反弹,在供应基本充足的情况下,不会复制上一轮因非洲猪瘟导致猪价飞涨的景象。

陈晓宇认为,近期猪肉现货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供需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供给端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大力度母猪产能淘汰,后续影响会在今年3 季度有所体现,导致供给端缩窄。另一方面,需求端猪肉消费量在今年三四季度或陆续好转,有望带动猪价进一步上涨。此外,养殖户的出栏心态、前期2 次育肥对后期生猪出栏量的影响以及收储政策的变化,也将对猪价产生影响。

养殖企业经营向好

猪肉价格回升,暂时让生猪养殖企业稍微缓了一口气。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和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养猪企业近期陆续公布的4 月份销售数据显示,各家经营数据逐渐向好。今年4 月份,牧原股份销售生猪632.1 万头,实现销售收入79.42 亿元,环比增长6.86%;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42.70万头(含毛猪和鲜品),实现收入22.63 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3.33 元/kg,环比前3 个月变动分别为-1.48%、7.45%和9.53%。

华融期货有限责任公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指出,虽然养殖户抵触降价,有惜售情绪,但市场需求不佳,猪肉供应充足,屠宰企业压价意愿也比较强,依然压制了生猪价格。另外,频繁收储持续向市场释放利好信号,增强了养殖户信心,对猪价也有一定支撑作用。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能繁母猪数据,能繁母猪数量自2021 年7 月份开始环比减少,按照生猪出栏的生长周期估算,对应的生猪出栏量会在2022 年5 月份环比改善,但整体仍处于略显过剩的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猪价低点已过,未来将会振荡回升,逐渐反弹至成本线以上,但养殖户不应对后市价格有过高预期。

谈及如何保持猪肉价格稳定时,周茂华表示,需要供需两端齐发力。一是强化猪瘟防疫。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影响较大,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防疫不能松懈;二是降低养殖成本,可适度给予养殖户一定补贴,避免养殖企业持续亏损而导致产能过快下降;三是推动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畅通,推动农户集约化高效生产;四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与市场引导作用;五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公布猪肉和猪仔价格、饲料价格、市场供求等信息。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猜你喜欢

奶制品膳食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秋天膳食九字诀
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奶制品消费行为分析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饮食减少奶制品危害骨骼健康
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