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题的高中地理教学改进策略探讨

2022-11-14李海慧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考题改进高中地理

李海慧

[摘 要]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让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失效,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考题;高中地理;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97-03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对高考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地理试题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难度等方面没有像2020年的全国Ⅰ卷地理试题那样让广大师生“惊慌失措”,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选择真实情境,灵活设问,进一步丰富题目呈现形式和设问方式,更注重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高考能力目标的考查更加全面、更加合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落实人地协调观,体现学科本质和价值。

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应对高考。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与做法。

一、深化基础教学

高考对知识的考查是抽样考查,突出学科主干内容,注重知识间的链接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迁移应用。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1~3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4~6题考查不同类型港口的功能,7~8题考查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由此可以看出高考题并不是对单一、简单的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再现,而是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原理的本质。如笔者在讲授喀斯特地貌时,让学生根据概念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测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特征,等等。在讲授地表径流时,笔者不仅讲授径流概念,还讲授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蓄渗、坡地汇流、河网汇流)、影响径流的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在讲授热力环流原理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初中物理课上学的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热力环流,用实验来演示,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笔者还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课时有限,要对某些知识深入教学,必然要对某些知识“粗略”教学。如笔者将地球运动部分压缩到5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习主干知识。教师对高考的考查点、相关课标要求等要有很好的把握。

二、重视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最早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赫穆托夫等人提出。该教学模式是先由教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然后由学生开展独立认知活动并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及问题情境進行分析概括,提出假设、猜想,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情境要尽可能有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问题情境可来源于日常生活情境、与地理有关的生产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等,可以通过实物、视频、音频、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不断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教师可通过观看《地理·中国》 等地理类电视科教栏目,阅读《中国国家地理》 等科普期刊、《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积累教材以外的地理素材,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贴近学生且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二)设计科学的地理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结合创设的教学情境,采用“一例多问”的方式设置“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链,也可以通过“多例多问”的方式设置多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要由浅入深、难易适度,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有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鼓励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讨论,提出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笔者在“水循环”这节的教学中就尝试设计了以下问题。

1.暴涨的龙眠河水从哪里来,又将流到哪里去?(引入新课)

2.请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说一说水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3.请从空间视角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引出水循环的类型)

4.请用水循环原理来描述今夏龙眠河水暴涨的发生过程。(学以致用)

问题探究:宁夏中卫的硒砂瓜为什么那么大、那么甜?

1.根据材料描述宁夏中卫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2.分析宁夏中卫种西瓜的区位条件。

3.为瓜农更好地卖出西瓜出谋划策。

教师要精心设计类型丰富、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的地理问题链来贯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让学生产生“走出去”的欲望。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见解。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较出色的表现,通过表扬性语言及时肯定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通过赏识性语言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的“胡思乱想”,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教师应多引导、多点拨,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应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不能总是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若课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课后形成书面材料并提交,教师再抽时间与学生交流。最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不可嘲笑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 “活”起来。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包括野外考察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模拟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考察、调查、实验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第44题以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某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翔实的数据再現研究过程,考查学生信息整理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教学,尤其应注重数据处理分析和实践结论报告。

教师可以开展如下地理实践活动。

(一)模拟实验活动

模拟实验活动对于教师来说相对容易开展。模拟实验可让学生经历相对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从方案设计到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再到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写作,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应注意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活动更有效。高中地理课程中可操作的模拟实验有“地球运动”“热力环流”“水循环”“流水地貌”“风成地貌”等。

在“水循环”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模拟砂田对下渗环节的影响的实验:

1.在两个透明塑料盒中装入土壤,一盒裸土,一盒表层铺砂石,两个盒内均设置一定坡度。

2.用两个喷壶取相同量的水,以相同的速度对两个塑料盒进行浇灌。

3.观察水的下渗速度及下渗深度。

4.对比分析不同土壤表层对下渗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模拟地表径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二)野外考察活动

现有条件下,教师个人组织野外考察活动很难实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或学校周边自然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掌握野外考察必备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开展相关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自然、探究自然的习惯和必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夜晚天体观察,气象站气象要素观测,校园和野外土壤与植被类型观察,野外地貌、岩石类型观察,河流、湖泊水文观察等。

笔者在教授“土壤”这一节内容时,指导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不同组别进行不同操作:

1.土壤采样:在校园里选一块可用于挖土的空地,挖一块长、宽、高都是20 厘米的土块,将其装入保鲜袋,放入塑料盒。

2.土壤颜色观察:观察土块的颜色自上而下的变化,找出颜色变化明显的层,并记录下来。

3.土壤水分观察:将干纸巾放在土块表面和底部,8分钟后观察纸巾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土壤质地观察:观察土块表层和底层土壤疏密状况,并用手触摸; 用手从土块的表层和底层各取大小相当的土壤团,用手掂掂重量;分别用手指研磨土块的表层和底层土壤,通过触摸分辨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

(三)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要贴近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活和感悟社会,敏锐地发现社会变化的趋势,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本地人口状况调查、城市功能区分布调查、农业类型调查、工业类型调查、交通线路与城市形态调查、资源与环境状况调查等。

笔者在教授“城市功能分区”时,针对位于市中心的商场和位于城市外环线的大市场,安排家住附近的学生(其他学生也可以,需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调查:

1.商场和大市场的占地面积:利用步数或手机软件测量商场面积。

2.商场和大市场的楼层数量:统计楼层数量。

3.商品量:统计商场和大市场的商品的种类、数量。

4.人流量:统计商场和大市场的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人流量。

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导致两地差异的可能原因,得出商业区布局的主要原则为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

地理实践活动由于受时间限制且涉及学生安全问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让活动的开展真实有效。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指现代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技术,具有信息传播量大、互动便捷、反馈及时等特点,可以很好地破解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言堂等问题。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课堂播放PPT、给学生看视频,教师可借助智慧课堂,充分利用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软件,如“谷歌地球”“百度地图”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分析工具和模拟实验功能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利用“谷歌地球”获得河流某一河段河道横截面的图片,直观呈现河谷形态;利用“百度地图”中的“百度街景”,让学生“身临”上海南京路,通过当地昼夜人群变化图片,使学生理解城市中心商务区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昼夜人流量变化大等特点。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借助手机软件,如MeteoEarth,开展天气探究活动,利用“步行者坐标导航”记录户外考察活动路线和重要信息等。

此外,教师可利用智学网分析学生考试大数据,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据考情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课堂测评内容及课后拓展作业……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而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做法,精心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升自己,强化区域认知,培养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观,提升地理实践力,以更好地应对高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高考题改进高中地理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高考题怎么改编(一)——集合篇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