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抹霞光染樟脚(外一篇)

2022-11-14林登豪

湛江文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民居石头

◎ 林登豪

位于八闽大地的惠安、泉港、仙游交界的樟脚村,是闽地泉州市泉港区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山村。樟脚村汇集着百余座色彩斑斓的古民居,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常常响起一阵又一阵寻幽探奇的足音。这个小山村摇身变成了“油画村”“摄影村”,每年来这里采风的画家、摄影师、驴友不计其数,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在此创建了摄影基地。

一座偏居山隅的小村落,缘何声名鹊起——

2003年,土生土长的摄影家章先生拍摄的一张樟脚村的照片,在全国摄影大赛上荣获大奖。之后在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地令地处僻远的小山村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和驴友纷至沓来,与其亲近和对话,成为启发创作者艺术灵感的源泉。

古老的石头房,古朴的民风,远古的习俗,令樟脚村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空闲时光来这里转悠、转悠,享受闲云野鹤般的悠闲,感受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哦!樟脚村,一座颇具特色的村庄,一幅悠远宁静的田园风光,给来访者烙下新感觉。

从324国道泉港区段朝阳公路往里走六七公里,经过土型村,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到达了樟脚村,映入眼帘的是半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偶现峥嵘;登高远眺,疑似暗合奇门的石房阵。村子里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古厝群,因村里有株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也因而得名。

我放慢脚步,慢慢地游移着目光,生怕一不小心步入迷途,也怕惊动屋脊上那只在阳光下起舞的大蝴蝶,还不忍扰动倚着门前瞧着我的小狗及草丛里趴窝的母鸡;更不忍心惊动:墙根晒着太阳眯着双眼养神的老人。村里长辈说,清代康熙年间,他们的先祖从外地迁徙至此;嘉庆年间,民居陆续兴建。如今,古厝以磐石般的信念伫立了200多年。

在石阶前,我与巧遇的曾姓老阿婆闲聊。她告诉我昔日为了建这些房子,先人在四周群山中觅到巨石掘出后,在山坡上挖一处大坑洞,用柴火烧了几天几夜,直把石头煅软切割后,肩挑背扛至山下,砌起石头厝。古宅房间往往选择在离地两米左右的方位,门口的石梯从石墙里伸出的条石构成,或由片石从地上垒砌到门口,楼上住人,既防潮又可避免蚊子、老蛇干扰,楼下作储藏间。比起土木结构的房子,它冬暖夏凉,清幽素雅。小乡村背面幽幽的山坡上,是谁用卵石垒叠一层又一层的梯田,穿插中间的弯弯曲曲小径闯进我的视线,梦幻出当年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山水田园画。

这些悠然的民居,墙上石块相扶相嵌,上下布局讲究,户户石阶相连。一座座古民居大小不一,墙面的山石形状各异,阳光轻轻一拍,色彩更鲜明,在时光的打磨下,溢出古色古香的情致,堪称一绝。

古民居的墙石色彩依然油润,被岁月冲刷得平滑光洁的石阶,斑驳的门槛,或灰白或乌黑的梁木瓦片,锈迹斑斑的铁锁,爬满墙角和屋顶的藤草……而今,平静的古宅群中不时响起陌生人的脚步声……犬吠声常常从寂静的石巷里传出。

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古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弥漫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房子依山就势而建筑,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不少人家,同座房子里从此房到彼房,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台阶相通。这里的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并且都偏小,应该是为了防盗的。同一座房子里,却一定要在前房与后房之间留下一道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古民居中最为壮观和堂皇的应数“瑞峰楼”。它位居山村的高处,有两层楼房,统一用乱石块砌成,整幢楼房三面垒石到顶,只在二楼正面墙上留三个小窗。大门由精雕的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拱形大门,门楣上嵌有“瑞峰”的匾额,落款为“清嘉庆四年乙未中秋”字样。这座楼的底部墙宽一米,二层最窄处也有七十多厘米。楼内两边上下各有三个房间,后边是小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这种构造,与漳浦的土楼有点相似。可惜的是,一场大火过后,这座建筑精美的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了。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层层叠叠的石头之屋错落有致,狭窄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的印记,给石屋增添了几多的沧桑。历经时光的洗礼,石墙呈现出红褐、灰白、藏青的色泽,在朝阳夕辉中,那么绚丽、缤纷,犹如童话般的空间。

樟脚古民居虽是简陋,却不简单,粗犷却不粗俗。不简单的是它的颜色,不粗俗的是它的气质。

我走到一个小岔口,一转身,几处青灰石的残垣断壁和老宅子出现在眼前,最东侧的是陈平山故居,这幢两层石头屋里还住着一户同族的宗亲。斑驳的墙体和垒叠的石头间,夹着快脱落的灰旧砂浆。二楼是陈平山的卧室,通向二楼的石阶,已被尘土覆盖,不再光滑如昔。

当年,陈平山就是沿着一层又一层的石阶,坚定地走向革命征途。

陈平山,字震寰,1904年出生于樟脚村,1925年腊月,他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参加了广州起义,不幸头部负伤。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党组织派陈平山回福建漳、厦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次年夏天,在晋江、南安、惠安等地准备举行惠安暴动,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省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等职务。

1931年1月7日,陈平山接莆田特委的通知:迎接特委和红军教导队进驻三坪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他立即从仙游园庄赶回涂岭,途经寨后村苦鸟笼湾时,遭遇当地军阀收买的黄耐荣、陈密、蔡进水、蔡申生刺杀;他奋起拼杀,无奈人单力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得知陈平山牺牲的消息后,党组织和当地群众深感痛惜和愤怒。次日,涂岭区委负责人吴国珍、农民自卫军陈俊臣等带领武装队伍,在拥护革命的乡亲们主动协助下,一举处决了凶手陈密、蔡进水、蔡申生(黄耐荣逃亡),为献身革命事业的烈士讨还血债。虽然陈平山血洒故土,却为家乡的穷人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樟脚古民居的颜色五彩缤纷,一块块石头在阳光下闪现各异的颜色,一堵堵墙壁呈现着铁红色、藏青色、淡黄色、紫褐色、灰白色、黑黛色……四堵墙一合围,你就被视觉疲劳了,好像一下子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然而,再站远一点,黑色屋顶宛若给石头厝戴上一顶U字形的帽子,每幢房子的墙壁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你看,山脚下靠路边的房子,橘黄掺杂着栗色;旁边以暗褐色为主色调,掺杂些许淡灰的房子。层层叠叠的古民居折射出迷人的色彩,幻变出一幅独特的立体油画。月光中的古民居,雨中的古民居又该如何?我也没亲眼见过,连摄影作品也未见过。

飘拂着神秘披风的樟脚古民居,它的品格是朴实坚韧的。这里的房屋鲜见梁和柱,难得一见的梁与柱也是由石块垒成,然而,它的肢体却柔中带刚,别举一格的滋味。仔细一看,每堵墙都由无规则的一块块石头构成,大的携着小的,小的垫着大的,它们中间并无太多的黏土,似乎每块石头之间还在透着风,每座房子还在喘着气……但是,这些杂乱无章的石头却被墙之形状给框住了,这些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还有的是梯形。

古民居的房屋最多砌到两层,形状不一的窗口镶嵌在墙上,似一只只不甘寂寞的眼睛不停地凝视故土。在那陆续建成的房子里,历经几多的往事——有新婚燕尔的喜悦,有衰老病死的悲伤,有数代同堂的幸福,还有生儿育女的欢乐……栉比鳞次的石厝,互相簇拥依偎着,窃窃私语不停。窄窄的巷道首尾相接,迂回的石阶使石房连成一体。曲径通幽处,墙体斑驳成图案,墙角还吐出一撮撮、一片片毛茸茸的苔藓,把一道绚丽浓厚的色彩涂抹得很宽、很倩、很养眼……仿佛人在桃花源中。

石墙的缝隙里泛出青绿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间阴仄而清幽。阳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许的光线漏在墙垣上,与幽暗的巷道对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间。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颇有迷宫中的神奇。

穿梭在奇妙的石厝中,双腿疲乏了,便坐在村边亭中的石椅上,泡一杯樟脚红茶,趁热呷上一口,一股独特滋味的口感滑过舌尖,回甘清甜醇厚的韵味,香气直透丹田。那种通透之情与君难说清。手端一杯红茶,眼观石垒古厝,坐看云起云散。

春节前后,一年一度的油菜花又盛开了。樟脚村20余亩的花海也迎来最旺盛的风采,田边地角青连着青,绿叠着绿,绿还驮着黄,一片片,一垄垄,撑破了多少春江水。轻一些,再轻一些,别打扰了春之梦!田垄中金灿灿的油菜花与斑驳的古民居相映成趣,橙黄的花事开得如此多情,令踏青者过目之后心跳不已。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扁担灯全村相接,延绵数里,为山村幽雅的风景画龙点睛,堪称一奇,令人大饱眼福。

徘徊在大山怀抱中的石垒古民居,只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足下……

千年湛蓝抱铜山

漫步在铜山古城墙边的大道上,一连串的疑问追寻来了:铜山就是铜山岛吗?铜山岛就是东山县吗?

铜山地处闽粤之间,它犹如航空母舰,或漂泊于闽地,或漂泊于粤所,曾为一岛两属。早在秦代,秦始皇平定百越,建南海郡,铜山划入秦朝的版图;到了东晋时代,建义安郡绥安县,铜山也在其中;隋代之时,绥安并入龙溪县,铜山又随之并入该县;到了唐代垂拱二年(686),铜山属于漳州下属的怀恩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由于怀恩县并入漳浦县,铜山也就属于漳浦县了。到了明代嘉靖九年(1530),东北角的铜城,既是军事重镇,又是人口密集地区,就划归漳浦县;其他的地方,因诏安建县而划归诏安县。

进入铜山北面的九仙山,铜山水寨闯进我的视线。历史曾记载,铜山水寨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明代初期,此山不但是军事要塞,戚继光、郑成功曾屯兵设防;而且又是秀丽的风景区,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山山势险峻,曲径萦纡,榕荫蔽日,郁郁苍苍。半山腰硕大的古榕下,有长年不涸的“燕泉”,虽是匆匆路过,我的心扉绿意却悄然绽放。不远处又有几棵大榕树相为邻,棵棵盘根错节,长须垂挂,仿佛听到它们轻盈的呼吸。

沿着明代开拓的“石磴云梯”登顶。此梯仅有数十级,蜿蜒在岩隙间,石阶又陡又窄,勇往直前者,只好手援铁栏杆,气喘喘而上攀。回首一望,石壁上镌刻“必喘”二字,果真道出此时登攀人的神态,大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视野豁然开阔,只见山顶有一天然石洞,取名“铜山石室”,为东山八景之一。该室由几块巨石合拢而成,室内清爽幽静,闭目养神,思絮活跃,令人浮想联翩——该有人在此隐居过吧?伫立石洞前,我极目远眺:帆叶过后,浪花起伏,长堤一线,沙滩灿黄;大海中峰峦耸立,云雾飘浮,渔村散落,千舟待发。山下耸立九层的华福酒店,俏丽的高楼与悠远的山峰竟秀,是谁与大自然共同创造了过去与未来?

一座声名四播的山,难免留下不少名人的踪迹。明嘉靖五年(1526),福建右参政蔡潮巡海留住铜山,在九仙山留下“宦海恩波”的摩崖石刻,这四个大字落笔端严,沉浑敦实。明万历三十年(1602),水师提督施德政率军渡海到澎湖与倭寇激战,胜利归来之时,特在山上摆宴庆贺。席间,他挥毫写下三百多字的《横海歌》,并镌刻石壁之上,歌词满溢壮士豪迈之气,弥漫平倭战绩显著的喜悦之情。明代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的《铜山室记》,畅叙此山:“壁立南向,下俯十仞,虽井泉未回,洞壑简鲜,亦灵宰所直,宿真人之游邸也。十仞之下,旧环诸刹,钟磬余铿、浮于木末。左裂石窦,飞泉下滴,夏冬不枯……”称赞九仙山可以与苏州的虎丘山斗美。

明万历九年(1581),戚继光派遣浙江义乌军450人镇守铜山,设把总一人,时称“浙江营”,负责协调铜山至悬钟、诏安、凤山等地军队同心协力抗击倭寇的入侵。明万历十年(1582),戚继光特意来铜山巡察海防详况。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曾把铜山作为屯兵,募兵,练兵,造船的军事基地。山上尚有郑成功练兵的水操台。1982年在铜山石室内发现一块《仙峤记言》石碑,高171厘米,宽69厘米,碑文记载南明永历六年(1652)郑成功部将洪旭、张进、甘辉等43人捐银修建观音堂纪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铜山五百多名热血的青壮年,随其渡海作战,出生入死。收复台湾后,他们又为台湾的安定与开发,作出不少的贡献。屹立山巅,我凝视台湾海峡,一股浩然之气回旋胸膛,不知不觉地涌出文天祥的《正气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下山的半路上,居高临下的我发现离古城墙不远处有一巨型俊俏的岩石,一打听,才知道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东山风动石。

矗立在海崖上的奇石高四米多,宽有四米有余,重达200吨,似巨桃斜倚。《东山县志》记载它“卓立于磐石之上,四面皆空,两石相接,间不数寸,风至则动……”这奇石与卧地的磐石吻贴面只有二十几厘米,每当海风劲飚,巨石摇晃欲坠。我站在巨石的侧面,它峭立的方位仅是几寸方圆的凸型且光滑的磐石,真令人惊奇,拍掌称绝;我站在它的背面,只见它悬吊蓝天白云间,天地虽宽阔无垠,唯恐它一不小心跌倒,自家性命难保;我转了一圈站在它的正面,在巨石陪衬下,自己一米七的身高却成为“侏儒”,脑海掀起冲击波,浮躁灵魂有所沉淀……

明万历年间,督抚程朝京和诗人李楷,仰慕风动石的盛名,专程前往一赏。接待的官员在巨石下设一宴席,酒足之余,灵感勃发。李楷借景抒情: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翩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抟。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苏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程督抚应声和之:文昌祠边大石球,神仙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推不用餐。鬼神呵护谁能辟,动定机宜在此观。吟唱音调刚落地,猛然一阵海风劲吹,巨石摇晃剧烈,似要坠落,满座文武官员皆惊,人人自危,仓皇避之。这次衍生的有惊无险之举,给后人留下“石下难设宴,吟唱不出三”的传奇。

1918年2月13日,铜山发生7.3级大地震,接踵泥石流突然暴发,山石滚落,房舍倒塌,人员伤之,惟有风动石轻轻松松地点了几个头,依然屹立磐石上。

据传:当年,侵华的日本鬼子动用军舰的钢索围糸风动石。妄想将巨石拉倒,结果是猴子井中捞月一场空。著名女作家霍达的《奇石记》曾描述:凛凛然大节,中华民族,一山一水,皆有此无上尊严!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风动石屈指可数,惟有铜山风动石最险峻、最猎奇。科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理之最》,称该石为“天下第一奇石”。

风动石宛若巨人,坐在海崖上,洞察铜山的是是非非,时光打了几个盹,古城也感觉到地老天荒的分量。

在风动石几十步开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帝庙,由南面关帝庙入口处北望,有巨石如和尚躬身合十,是引人遁入空门吗?

这天然巨石,高约四米,形状犹如身披袈裟的僧人,虔诚地匍匐在地,俯首弯腰屈膝,合掌揖拜东门屿上的文峰塔,巧成绝妙奇景——石僧拜塔。东门屿的文峰塔,是巡海道蔡潮明嘉靖五年(1526)建成的,是用花岗石砌成八角七层的实心塔,为这一带海域航行的标志。此石又被称为“礼僧石”。铜山的晚清诗人、书画家马兆麟先生,曾做《五律·石僧拜塔》,诗曰:“怪石立山门,归然道貌尊;折腰如合什,低首却忘言。发秃寒花白,衬衣缁藓皴,九年面壁者,应是汝前身。”

做为过客,也感觉到铜山的古朴中浸染了几多的现代气息。古城墙、九仙山、俏石头使人沉醉视觉盛宴中,更令心海悸动和震撼,悄然于城垛边,抬头仰望,长空慢慢地延伸浮动的湛蓝;低头俯视,大海缓缓地深邃跌宕的湛蓝;瞬间,连传说与典故也湛蓝了。

猜你喜欢

古民居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坐井观天石头国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移不走的石头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拿什么拯救你,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