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与延续:从《红楼梦》到《梦红楼》

2022-11-11

美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汇红楼舞剧

严 俨

(爱丁堡大学 莫雷教育学院,英国 苏格兰 EH88AQ)

文学和舞蹈在艺术形态、审美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作为文学的《红楼梦》和加入了编导个人思想的舞剧《梦红楼》,从人物形象到思想观念都有较大的区别,甚至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和编导在自身阅历和情感驱动下的表达。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来反映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舞剧《梦红楼》首演于2018年,编导为当时任职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肖苏华教授。舞剧共有两个版本,其一是由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现代舞版本,主要在北京演出;其二是由广州芭蕾舞团推出的现代芭蕾的版本,主要在广州演出。演出后,《梦红楼》由于其反叛与颠覆带来褒贬不一的评价。欣赏的人认为这台舞剧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编导在编创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而批评的人则认为舞剧与《红楼梦》毫无关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但不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说明这是一部具有实验先锋性的现代舞剧。

一、从《红楼梦》到《梦红楼》

(一)《红楼梦》与《梦红楼》人物形象的异同

在《梦红楼》中,编导将焦点主要聚集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贾母之间。在原著《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四大家族中贾家荣国府的嫡系子孙,衔玉出生,聪明灵秀,集富贵与宠爱于一身,被家族寄予厚望。但贾宝玉本人荒诞叛逆,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终日与女儿游戏,不走封建社会中所谓的正道。林黛玉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才思敏捷,博学多识,生性孤傲,体弱多病偏偏又寄人篱下。她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与宝玉自由恋爱,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支持婚姻自由的光辉。与林黛玉同样冠领金陵十二钗的薛宝钗,同样家世显赫,在原著中,她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她大方典雅内心又有着豪放的性格。与宝玉、黛玉相同,她痛恨官场,但却没有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依然支持宝玉进入官场。贾母在原著《红楼梦》中人称“老祖宗”,是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中辈分和地位最高的人,她品位高雅、乐观豁达,没有架子,爱与自己的子孙们说笑,是一位和善且位高权重的老太太。

在舞剧《梦红楼》中,编导肖苏华保留了宝玉叛逆、坚持做自我的性格特点,但与原著中富贵风流的贵族公子不同,《梦红楼》中的宝玉是一名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且在身份上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在《舞剧创作探索与创新——我的舞剧理念》中,肖苏华曾提到,他在读完《红楼梦》后就开始思考: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总是受到压制与迫害。因此,在《梦红楼》之前,肖苏华在编导编创的《红楼幻想曲》中就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被压制。同样,《梦红楼》中贾宝玉的形象也包含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了知识分子不畏强权、坚持自我、不受社会主流思潮影响的气节。在这个层面上,《梦红楼》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气质和心境在不同的时空下巧妙重合了。

舞剧《梦红楼》中的林黛玉也和原著中一样,与宝玉自由恋爱,是宝玉反对封建社会的同盟,且同样体弱多病,只不过在舞剧中黛玉的行动,如私奔、拍摄婚纱照等都更加具有现代性。舞剧中的宝钗和贾母的形象较之原著就显得片面和刻板,宝钗和贾母作为《梦红楼》中的反派角色,宝钗失去了原著中豪爽的性格魅力,贾母也变得严厉,试图将宝玉控制在自己的掌心中,这样的改变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刻板,但更容易突出宝钗、贾母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宝玉、黛玉代表的自由自我的压迫,以及宝玉、黛玉生活环境的艰难。

(二)《红楼梦》和《梦红楼》在思想观念上的异同

《红楼梦》的人物刻画、叙事方法、思想内涵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思想性尤为突出,在近代以来一直被学者们研究和讨论,很多理论被提出,也有很多理论被推翻。但有几点是较为明显且被人们认同的:一是对科举制度以及传统出仕观念的鄙夷;二是对女性的独到评价和赞美;三是对戏子、仆人等下层人民的平等态度。这些表现出来的平等意识,追求自由、尊重女性、个性解放的观念于现代来看平平无奇,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即是一种反叛,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抗议,是不为当时社会所容的。

而舞剧《梦红楼》作为现代芭蕾舞剧,在创编之初就被定位为“颠覆”。这个颠覆表现在舞剧的立意、人物形象的设置、舞剧情节的设置上,体现了编创者借用经典来颠覆经典,借用传统来表达自我诉求的想法,所以在《梦红楼》中,虽然很多原著内容都被舍去,只提炼了四个人物,但其思想内核和原著《红楼梦》依然是有重合的。

二、《梦红楼》的创作特点

在《梦红楼》中,首次将布莱希特创作体系中的“间离”的方法运用进来。在整个舞剧中充斥着“颠覆”二字,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颠覆、对观众心中固有的思维观念的颠覆以及对一些传统舞剧作品的颠覆,使得编导的个人意识更加凸显,作品的现代精神更加鲜明。

(一)时空界限的破裂

《红楼梦》被多次搬上舞台,其中中央芭蕾舞团的《林黛玉》以及陈爱莲的《红楼梦》都忠实于原著,在原著的基础上将文学化的语言舞蹈化再创作,从文本直接走向舞台。但是肖苏华的《梦红楼》讲述的是一名当代青年假借贾宝玉的身体通过宝玉承笞、钗嫁黛死、黛玉与宝玉决绝等事件后的行为阐述自己对爱情的选择、对家族的反叛,表达的是当代青年追求个性、追求自我、蔑视权威的价值观。所以就发生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打破了“三一律”,打通了古今。

该舞剧被定位为反传统的现代芭蕾舞剧,其编舞手法与玄幻小说相似。编导让时空大幅度跳跃,将不同时代的场景以及元素放在同一幕中。不同的时空构建了多维立体又错落有致的《梦红楼》时空观。舞剧中的人物给人的感觉是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其名字、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设定,而不同的是人物的行为举止,如十二金钗跳的斗牛舞,宝黛二人的结婚照,小厮们拿的冲锋枪……整部舞剧看起来荒诞又有一些好笑,但是当这些古怪的组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会被其震慑。

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编导带领观众进入了虚幻莫测的艺术氛围中,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艺术氛围包括想象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游离、伤痛感怀的情绪与荒诞不经的剧情的对比、多种元素的出现以及内心情感宣泄交织,等等。这些都折射了该舞剧反映的问题——现代人的浮躁与迷茫。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将古典文本和现代观念互借的一次舞剧尝试。

作者在选择故事情节的时候都代入了现代思想,如在宝玉承笞这一情节中,原著是通过该情节将一个封建大家族中正统与叛逆的关系、正房与偏房的关系、贵族公子和下层戏子的关系都精彩而有序地推到读者的眼前。但因为这其中很多情节离我们的今日生活相去甚远,所以在舞剧中,编导只保留了主要的矛盾——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在成长期的困扰。不仅该情节如此,其他情节也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二)运用潜意识编舞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平衡、准确地分析和处理这三种形式对于舞蹈编导来说,正是把握作品中人物意识的重要手段。潜意识即是“本我”这一层次,也是舞蹈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着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舞剧《梦红楼》的剧情中,对于潜意识状态把握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入“梦”的形式。在精神分析中,梦通常是潜意识的呈现和透露。在这部舞剧中,“梦”不是作为名词而是作为动词的形式出现的。在舞剧的开始,宝玉在梦见金陵十二钗的时候,编导大胆地使用了伦巴舞的舞蹈语汇,通过热烈诱惑的伦巴舞来体现宝玉在潜意识中对年轻女性炽烈的追求。在后来的运用红斗篷跳的斗牛舞中,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宝玉与金陵十二钗之间的情欲,充满了中国美学写意的神韵。

于平教授曾经指出,“当代艺术家对于古典作品的诠释,无一例外的都会加入自己的立场和视野,更有痴迷者会将自身投射其中”。这正是编导的潜意识在舞剧中的体现。肖苏华教授曾说,自己是一个有着“严重”红楼情结的人。在《梦红楼》之前,他还编创过《红楼畅想曲》。在演后谈中,他说:《梦红楼》中,演员演的是贾宝玉的身体,而他本人即为贾宝玉的脑袋。这说明了《梦红楼》这部舞剧就是编导的潜意识在舞蹈编创中的一种集中体现。

舞蹈语汇只是传达编导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舞蹈创作者本身对该舞蹈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最终的呈现才能打动观众。潜意识则是激发舞蹈创作者创作欲望的契机。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想表达什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也是舞剧《梦红楼》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编导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编排的舞蹈才能达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融合统一。

(三)舞蹈语汇的革新

《梦红楼》在舞蹈语言上的革新,不只是将足尖鞋脱掉,将TUTU裙换成轻纱,也不是强行加入戏曲、武术的动作,而是在剧情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舞蹈语汇对传统的芭蕾语汇进行修改补充。由于《梦红楼》是古为今用的思维,所以在舞蹈语汇上本可以用现代舞代表当代青年的情感,用古典舞来叙述古代的故事,但《梦红楼》没有走这一捷径,相比起舞蹈技术的展示,编导更加注重运用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该人物的内心情感。该剧的舞蹈语汇十分多元,包括了街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多种元素,将传统的芭蕾语汇与多种舞蹈语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舞蹈语汇使得观众在看这部舞剧的时候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其中既有芭蕾的柔美精致,又摒弃了古典芭蕾程式化的古板;既有现代舞的个性洒脱,又没有代入现代舞中经常出现的孤高自傲。所以在看似荒谬、远离传统芭蕾的“放大镜”“指挥棒”“斗牛”等舞蹈语汇出现时,观众能在荒谬感和陌生感之后捕捉到其人文悲剧性。这些远离原著的道具以及语汇的出现使得观众们不得不跳出原著的惯性思维,重新去审视该舞剧所要传达的带有现代感的思想和内涵,去思考今日社会虽然远离了封建王朝,但仍有思想禁锢。

同样,《梦红楼》中所运用的舞台音乐也和舞蹈语汇一样丰富多彩,在延续古典芭蕾采用交响乐的同时,还吸纳了一些带有俄罗斯风格的斯拉夫音乐以及中国民乐中的唢呐曲段,甚至还加入了崔健的摇滚。这种做法同样也是对传统芭蕾舞剧的一种颠覆。

三、《梦红楼》中的“戏仿”

作者通过对原有文本进行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有意改造,从而创作出一个全新的文本,这种文学改编手法被称之为“戏仿”。在近几十年里的戏剧领域中,以“戏仿”文化经典的形式创作的剧作层出不穷,它们大多以嘲讽的方式来篡改经典,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以及戏剧主题等方面大多与原作“背道而驰”,以叛逆的姿态示人。舞剧《梦红楼》就运用了“戏仿”的手法,将传统的着力描写事件的改编方式转向着力于塑造舞台情景,动作语言并不是追求在叙事结构上的抒情,而是以自身的形象作为象征以及隐喻的素材。

在人物形象方面,主角的人物性格大多有了很大的改变,只保留了编导认为对其舞剧情节发展有帮助的部分,凸显出宝玉本人和封建家庭之间的关于自由、爱情的冲突,反映现代青年不畏挫折的精神。

在情节方面,有些情节与原著显得大相径庭。如在原著中,“黛玉葬花”是表现林黛玉顾影自怜、感慨春天离去的经典场面,而在舞剧《梦红楼》中,编导的新思路是表现黛玉在得知宝玉错娶了宝钗之后抑郁而亡,宝玉伤心至极进行的“宝玉葬花”的场景。在震惊之余,观众也能感受到宝玉所代表的现代青年对自己的选择的迷茫和痛苦,以及在挫折之后选择了将其埋葬,勇敢面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勇气。这使得舞剧的情节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属于现代人的思想。在原著中“黛玉葬花”更多的是伤春怀秋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伤感,而在舞剧《梦红楼》中葬花的意味显得更加宽泛,包含了憧憬、困惑以及最后的毁灭重生。

《梦红楼》的结尾也同样与原著相去甚远。原著描写的是贾府大楼崩塌,众人离散,而在舞剧中编导用了较为诙谐的手法,在贾府大厦将倾、宝玉离家出走时,宝钗和贾母在府中借酒消愁,后发现了宝黛的私会,贾母再次命令小厮拆散俩人,宝玉梦醒,回到现代,回归朝气蓬勃的现代生活,不惧阻力地向前奔跑。

通过“戏仿”的方式,舞剧《梦红楼》使得原著故事有了现代的新生命,冲淡了原著的悲剧性色彩,加入了阳光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随着舞剧发展的多元化,观众对舞剧的欣赏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上,还会看该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体会编导所想表达出来的思想。现代芭蕾舞剧《梦红楼》给了原著这个时代的新的生命,试图通过人性的光辉来覆盖原著的悲剧色彩,给人光明向上的力量,传达出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不随大流的精神。《梦红楼》这样的新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编排手法创造出的兼具历史时代感和现代社会感的舞剧给中国舞剧的多元化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语汇红楼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红楼大观园(童话版)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四大名著趣解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乍然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