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艺术的艺术人文价值:工夫论的视角

2022-11-11

美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夫本体文人

朱 璟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无论是海外对中国艺术史或艺术思想的关注,还是国内多数人对传统艺术的印象,或者是博物馆中常见的陈列,我们都能发现,其中最受瞩目的往往是文人艺术。理所当然地,可以说文人艺术是极具民族特色、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艺术。这种概括性的认识,还仅仅来自事实层面。而如果要让文人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入当今人们的生活世界,仅停留在事实层面,将之视为可以引以为傲的民族艺术还显然不够。我们必须在价值层面对之进行深入的阐释,尤其是在深入开掘本土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以中国理论话语言说中国文人艺术的内在肌理。在此,我们选择以中国哲学的“工夫论”为视角,着眼于“艺术—人文”的关系范畴,思考如何还原并弘扬文人艺术的艺术人文价值。

一、文人艺术的“即艺术即人文”

中国文人艺术囊括了多种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甚至园林、建筑等。但是,与同样囊括多种艺术门类且有对等范畴的“空间艺术”“造型艺术”等不同,也与完全以创作群体或流行范围来划定的“工匠艺术”“民间艺术”等不同,“文人艺术”并没有与之并列的,也没有与之分立或作为补集的艺术范畴。也就是说,“文人艺术”这一称谓本身即代表了一个独立自足、自成一格的艺术形态。那么,它缘何能够自成一格?顾名思义,“文人艺术”是文人创造的艺术,它的创作主体、流行的圈子基本都限于文人群体。但这不是其独特意义的所在。因为局限于某种社会阶层的创作主体,只能存在于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如果仅据此界定这一艺术形态,则它将只代表某历史阶段的、某团体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思想,那么也就难以解释文人艺术超越历史时空的经典价值。

所以,更合理的分析和界定文人艺术的角度,是从艺术人文价值的方面进行探讨,而这就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紧密相关。通常认为,人类掌握世界通过三种方式,即认知、道德和审美。与追求真的认知思维、追求善的道德实践不同,审美体验追求美,而艺术是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杜卫认为,“将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作为人与世界多种关系中的一种,由此引发出对艺术人文价值的阐述,也就是说,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决定了艺术人文价值的特殊性质”。在这个意义上,文人艺术自成一格的精神内涵和巨大影响力,当来自其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这是从哲学层面对文人艺术的人文价值进行的更具根本性的思考。而文人艺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正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工夫论在艺术领域的鲜明体现。

宋明理学工夫论是指当时的理学家们对世界的体认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修身养性的践履方式的探讨和理论。比如朱熹强调的“格物”工夫,阳明先生所谓的“心上工夫”和“事上工夫”。这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在于它实现了生命在世的内在超越,即将人生本身的价值与宇宙天道的运行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所以它们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充满了生命意识以及对宇宙本体的追问。所有的在世工夫的修为,都是对生命和宇宙本体的坦露和确认。这样的思考进路和价值观念,也是文人艺术的精神内核。因为文人艺术的创作主体,也即通常所谓的“文人”“士人”,正是深受理学思想浸润的人,甚至直接就是理学思想的传承者、践行者。尤其在文人艺术鼎盛的宋明时代,“文人”所指的正是熟谙朱子理学及阳明心学的儒家文士,他们同时也是文人艺术的创作者。

所以,在文人艺术中,在当时的文人看来,“艺术”其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夫,其旨归在于表达、通达文人们所体认到的、笃信并参赞的本体:生命本真和世界本原,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所说的“人文价值”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在此,“工夫—本体”这对范畴正对应了“艺术—人文”。在中国哲学看来,本体与工夫相生不离,本体伴随工夫的渐进而渐次明朗,在工夫渐进的每一境层,本体亦呈现出相应的澄明之境。相应地,在作为修养工夫的文人艺术中,也流露着文人艺术家独特的对生命本体的体认、对生命境界的追求,也即体现着深刻的人文价值。于是,从工夫论的“本体—工夫”范式探讨文人艺术,能够对“人文—艺术”的关系模式做更深入的思考,也对当下阐述艺术的人文价值提供更多的借鉴。

二、文人艺术的“人文化成”

文人艺术作为修养工夫,是对作为其本体的人文价值的直接呈现和确证,具有陶冶生命、人文化成之功用。“人文化成”出自《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天文”更多地关乎自然世界、客观物质世界,“人文”则更关切人的主体存在、生命状态。文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于它不停留在艺术形式的雕琢上,也不仅是信息及情感交流的媒介,而是对主体生命的生动展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将它与一般的工匠艺术或宫廷艺术区分开来,而视之为与生命本体相生不离的“工夫”。对此,朱良志以文人画为例,提到过文人艺术的工夫(功夫)议题:“文人画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形式(包括笔墨和丘壑)即意义本身。因此,文人画有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为生命呈现的功夫。”

所以,文人艺术作为工夫,是因为与它相伴相生的一直是生命本体;同样可以说,文人艺术本身无时不流露着人文精神。它不执于外界他物,而永远关照着人的生存。这对我们认识文人艺术乃至艺术的美育、人文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就像杜卫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将德文Asthetische译为“审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对‘审美’概念的理解导致了对审美教育理解的偏颇”。就像通常所认识的那样,审美教育即成为“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这种理解把美育引向对象世界,而没有突出美育更偏重于对主体(人)生存方式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关注”。也就是说,美育的最终指向还是应该从对象世界转身,回到人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感性本身。

深厚的生命体验是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在这个养成过程中,又离不开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无论是健全的人格,还是丰富的感性,都是文人艺术的关注重点,这也是它可以作为修养工夫的原因所在。

古代中国历来推崇人的精神品格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在文人艺术中,身份、人品、个性都更为重要,文人艺术的“文人”之名,就已经标识了其对于身份的看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人”这个名词逐渐淡化了实际的社会阶层特指,而更成为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而且与道德伦理范畴内对人品的看法不尽相同,文人艺术强调的是真实的、自觉的主体人格,不只是“善”的,更是“真”与“美”的。因为通达“善”的工夫进路是真实的、富有乐感的情感体验。

文人艺术极其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也要求欣赏者身心投入地玩味和体察。文人艺术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思甚至深刻的哲学思考,细节处见精神,必须调动最敏锐的感官机能才能妙会,这决定了这种艺术形态尤其以细腻、微妙的审美体验见长。身心相合、情理交融,审美体验的工夫和人格养成的工夫合而为一,这正是因为在“本体—工夫”这一关系范畴中,所有被称之为“工夫”的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必然以本体为依傍,也终归是对本体的呈现和体认。而文人艺术作为艺术、作为一种工夫,也必然朝向和落脚于处于本体地位的人文价值。

三、文人艺术的“天地境界”

作为工夫的艺术虽然必然朝向和落脚于处于本体地位的人文价值,但就具体的生命体验和个人的精神风貌而言,则呈现为一种生命气象、人生境界。对于工夫和本体的关系,刘宗周曾言:“学者肯用工夫处,即是本体流露处”,“工夫愈精密,本体愈昭莹。”这里一方面是强调“本体—工夫”的相生不离,另一方面,因为本体“着不得一语”的非具象性,所以本体的“流露处”和“昭莹”貌,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境界体验。生命境界的实然呈现是工夫对本体的朗然确证,“本体—工夫—境界”也正是宋明理学美学的核心范式。相应地,“人文—艺术”所达成的也是对具体的人而言的人生境界,如杜卫所指出的,“艺术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在于能使人创造一种艺术人生,由此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比照冯友兰关于四层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提法,“艺术人生是在想象空间实现的‘天地境界’,因而是一种诗意的‘天地境界’”。

对想象的、诗意的“天地境界”的向往和达成,正是文人艺术的旨趣所在。这里的“天地”当然不是实然的天地、宇宙,但在文人艺术中,却也往往通过自然山水来表现,这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体现着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工夫进路,其精神内核实是厚重的历史意识、时空意识,凝聚为深刻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这样的“天地境界”,在作为文人艺术典型样态的文人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以及文人园林中都有生动体现。“文人画的哲学思考是它的人文价值显现的基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留下的画迹,而是伴着这些曾经出现的画迹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这种省思构成了文人艺术特有的“文人意识”,“是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文人意识或曰文人艺术的生命意识,天然具有超越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而追求和达成天地境界的倾向。

境界的达成和阶升来自工夫的修持。文人艺术作为工夫,主要表现为以审美的方式自然地化解“私欲”,同时让人本然地体悟“尽性”的自得。杜卫在讨论经典艺术的人文价值时,从中国美育的历史出发,认为克服“私欲”的议题对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将“尽性”传统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相联结,指出了二者在当代人文价值中的重要地位。从工夫论的角度,“私欲”问题和“尽性”问题可以视为工夫修持的一体两面:前者是否定的、“消极”的;后者是肯定的、积极的。如阳明先生所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克一分私欲,“复得一分天理”便是更进一步地“尽性”,在这里,“克私欲”与“尽性”是完全同步发生的,更是一体的,均趋向于明心见性本体流露,也即是人生境界的达成。

同时更需注意,这个境界达成的过程,是如此的轻快脱洒,如此的简易,让我们在其中体会到充满乐感的艺术人生、充满诗意的“天地境界”。何以如此?在此段话之前,阳明先生将各人比喻为分量各异的精金,人不可能也没必要都达到“万镒精金”,不论自己才力大小、分量几多,只要自己无愧于自己的“精纯”,则已经是复得天理了。这种不求杂多但求生命之精纯的高妙智慧,也正是作为工夫的文人艺术的精髓。无论是文人画、文人园林,还是书法,其中常见平静清淡甚至萧瑟枯寂之气,这透显着文人艺术家在莽苍宇宙中对生命本体“减之又减”的终极思考。至纯至简的本体妙悟,却呈现出气象万千、磅礴不息的天地境界;文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体验,也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简易”和“轻快脱洒”。

于是,从工夫论的视角,以文人艺术为典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本体—工夫”范式对探讨“人文—艺术”的价值关系极富启发性。这种阐释模式,向上可以溯源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先秦时代,向下可以与现代中国的美学和美育传统直接呼应;在当下,则可以在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他国外理论相对接的同时,又能以本土传统的理论话语思考和弘扬艺术在当代的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工夫本体文人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工夫”与“功夫”
“工夫”似拙却有“功”
一杯热茶的工夫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