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大师致敬

2017-04-26田启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扎哈语汇语境

田启龙

摘 要:扎哈·哈迪德(以下简称扎哈)是全球建筑设计界的奇才,其对建筑的理解以及对设计的实践,都在诠释着扎哈对于建筑与人、空间与人、哲学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与理解。其作品极具张力,个性突出。但是很不幸的是扎哈于2016年3月31日,因心脏疾病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天妒英才,笔者想以此文的研究来纪念逝去的建筑奇才。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语境;语汇

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扎哈·哈迪德是建筑界的“女魔头”,是2004年代表建筑学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得主,是在男人一统天下的建筑界里面的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在建筑评论家的眼里,她甚至被戏称为迪娃(Diva),意即建筑舞台上的强势女主角;在建筑师眼里,她是实践主义与未来主义的探索者,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时尚界,她也有很多的作品。她的作品有她独特的设计语言,表现出虚幻飘渺、未来科技以及漂浮感。其作品充满着对于空间以及造型的理解,对于构成主义哲学理念以及至上主义表现形式的认知,作品极具表现力,也因此扎哈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一、扎哈·哈迪德

(一)扎哈本人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建筑师,其作品以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为特征,也因此被冠以解构主义大师的称号。她是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2004年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也是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女性建筑师,也是普利兹克奖最年轻的得主之一。

(二)扎哈的建筑作品

扎哈以激进的设计风格与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推动着建筑界的发展,其作品极具表现力。其通过至上主义的符号学与构成主义的思想融入自身对于基地与建筑空间本身的理解,结合结构与城市文脉的表达,完美的阐述着扎哈对于建筑的思考以及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

人们曾经说扎哈的作品“好像不是为地球上的人设计的”,扎哈则认为,说我的作品不现实那是错误的,但如果说我的建筑是属于未来的,那是对的。这是扎哈的“建筑应面向未来”的基本观点。维特拉的消防站是扎哈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品,扎哈认为“整个建筑是处于不安状态下的凝固”并且将该建筑称之为速度、密度、力量、方向等动态特征的建筑存在新形势;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与停车场的设计应用了“一个线和场的叠加,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断转换的体系”的设计理念来体现综合体中各种运动元素的行动轨迹和静止特征;广州歌剧院则体现了“圆润双砾”设计语境,体现了其对于基地状况与建筑本身关系的理解,体现了扎哈大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扎哈作为解构主义大师对于打破传统观念的言语体现。

扎哈的作品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罗列。但是,一直以来,建筑学界对于扎哈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怪异的建筑形态与超现实的空间表现手法常被认为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但是扎哈对于基地的理解以及对于城市文脉与肌理的思想延续缺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

二、设计思想演变

(一)至上主义到构成主义

至上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抽象绘画的主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俄罗斯画家马列维奇,扎哈的前期作品受至上主义影响较大,意在从绘画的二维关系中寻求三维空间的转变,试图颠覆传统建筑学的平面、立面和透视的表现模式,探索未来建筑的抽象表达形式,为之后建筑的动态的可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扎哈的前期作品都是以平面构成式的展开空间的设计,以二维构成和立体空间的穿插重叠来需求空间的协调性与表现性。

构成主义(结构主义)是至上主义的发展,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事物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者发展高度到达一定的限度,势必会引起发展的思潮。构成主义在吸收绝对主义和至上主义理念的同时,有了自己新的发展,那就是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结构主义的科学理想并不意味着要将结构观念运用到数理领域,它更多关心的是社会文化现象。所以,我们认为结构主义是关于社会文化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分析方法,它表明社会文化现象是人无意识地构造的自足的系统。

扎哈的作品也吸收了构成主义的精髓,注重建筑与城市文脉与肌理的关系,为社会文化及大众寻求心灵的庇护所。

(二)未来主义到表现主义

扎哈的作品不是纯粹的形式主义,而似乎是场地中可感知的存在的“应力”,“应力”激发创造力。对“应力场”的关注,意味着扎哈对于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的偏好开始模糊,并转向了对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表现手法的钟爱。

未来主义的另一方面理解是,在扎哈的作品中,顺畅的流体、模数化的空间机制以及现代感极强的材质表达,都在强调这空间的未来属性,也重申了前文人们对于扎哈作品的“好像不是为地球上的人设计的”理解。笔者认为,前卫建筑师的成就不是在当时对于流派建筑风格的发展,而是在于对传统建筑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们未来生活方式及审美标准的思考,继而成为了社会接受的主流。

(三)垂直維度到水平维度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大潮中,怪异的造型及激变,使得传统建筑的垂直性受到挑战。垂直维度的建筑强调的是对空间的利用及对空中空间的信仰,而水平维度的建筑重建了基地与建筑形态的关系,同时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在扎哈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垂直维度很大的建筑。这也是扎哈在进行构建“建筑的新领地“的积极实验与探索。

三、设计语汇

不懂设计的人会认为扎哈的作品可能是胡思乱想的“偶得”,亦或是凭空想象的”蒙太奇”,但是没有文化积淀、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没有对先前艺术流派及风格的认真学习与思考,我们是没办法象扎哈一样“偶得”的。天马行空的感性认知与缜密的理性推理,是完成一件好的设计作品的必备条件。

笔者也一直在找寻关于设计方法的一些研究或者是思路,由此对于扎哈设计语汇与设计方法的研究,笔者也受益匪浅。

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得出,扎哈和赖特一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设计词汇表。这些常用的设计词汇表体现的是建筑师的观念影响力,如field(原野),line(线),ribbon(带),fluid(流动)和weave(编织)。“线”是扎哈的基本形式要素,“带”是有宽度的“线”,“编织”是形式的加工方式,而“流动”则是建筑表达出的形式感受。扎哈的作品都是在这些设计词汇表中寻找自己想表达的比例因子,从有机的词汇穿插或者功能叠加找寻有序和无序的空间秩序,从而得出建筑的核心主题。

本文强调的设计语汇不是词汇表本身,而是扎哈设计的核心理念及核心表达手法。

(一)师法自然---城市地景中的建筑

师法自然的过程是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更是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地景的过程。扎哈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凌驾与环境之上,没有顾及周边的环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扎哈在处理建筑与所在环境的关系时,追求的是原有环境尤其是建筑建成后的特点、美感和意义,而不是追求表面上的和谐。

作为设计师,一定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空间本身与地域文化及原有环境的关系,要在尊重基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对于扎哈来说,这样的观点是狭隘的,是相对局限的。这样的思考方式被局限于相对狭小的时空内来思考问题。扎哈的设计不会以谦逊和被动来适应周边的环境,从地景的角度看,扎哈的作品被放置在一个相对时间较长的时空中来衡量其作品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静止的时间。

(二)超现实的幻境

超现实的幻境在于扎哈设计语言的逻辑性。扎哈惯用的设计手法是将不同范畴不同门类的设计概念,重新组合、杂糅,生成新的概念,营造新的语境。当不同门类不同范畴的各种理念被置于一个相对静止的时空,重组、杂糅并重新组合排列的设计过程中,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及形态可能会随随机的概率而产生,新的概念甚至能够为自己找到在历史与文化中的新的解读方式,所有的这些创作手法与方式及伴随而来的设计成功表現出的是强烈的非理性特征,并与超现实主义非逻辑性的处理手法相似。香奈儿当代艺术馆就是该种组合方式的结果呈现,扎哈运用自然界中的流体几何形态与抽象的菱格纹提包的元素相结合,演化成了一个具有连贯性功能空间的公共艺术雕塑,正是这种的概念组合使得香奈儿当代艺术中心成为了一个梦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的场景。

(三)形式语言的表达手法

1.分解与组合

分解是解构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秩序,通过非理性的组合手法达到效果的最佳。在香港山顶会所的设计竞赛方案中,扎哈采用交叠的横梁来表达空间的垂直维度。建筑远观是一篇杂乱无章的金属片,脱离与场所的基地环境,从而表达笔者对于建筑不同时空维度的思考。上文也不难看出,扎哈善用的手法就是将不同概念的分解、杂糅再经过理性的、有序的重组“偶得”出设计作品的效果,是一种新的定义下的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

2.类比

扎哈中的类比类似于建筑中的仿生学的观点,不过是仿生学强调的是形态和模式,而扎哈则强调的是抽象形态。此时的自然地景与人造地景都被纳入到整个类比的范围内。类比的方式能够较好的获得自然界中的有机形态,是一种较好的创作引擎。如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概念就是“珠江畔被流水冲刷过的两块漂亮的石头”,意为“圆润双砾”。

3.抽象

扎哈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用抽象的概念来重新定义我们习以为常的具体概念,旨在打破原有拓扑结构中人们的认知,从而达到陌生或者是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房屋是用窗户、门、房顶等界面关系来区隔和划分空间的界面关系,而扎哈则是通过其经常使用的诸如“线”“带”“原野”等概念引入到空间设计,赋予空间新的内涵和定义,从而形成一套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四、结语

扎哈的作品是在一定的哲学高度和理论高度之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特定时空内建筑本身的思考以及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性符号,是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应该具备时代的意义及对于后人的启迪,向大师致敬。

参考文献:

[1]冯江,徐好好.扎哈·哈迪德:从图上到地上[J].新建筑,2006,(05).

[3]陈坚,魏春雨.浅析扎哈·哈迪德设计思想之衍变及形式语言之逻辑[J].华中建筑(评论与鉴赏),2008,(12).

[4]孙伟娜.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表情[J].科技信息(高校论坛),2012,(23).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扎哈语汇语境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扎哈淖尔220kV变电工程创优经验总结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