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研究

2022-11-08张斐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张斐然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50)

一、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对城市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阐述

马克思将城市视为资本主义生产力集聚的经济空间,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批判过程中,剖析关于城市的一系列问题,论述城市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城市问题展开研究时始终有一条逻辑线索贯穿其中,即生产力发展与区域分工。可以说,在马克思看来,城市是生产力的区域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生产力发展中的区域分工也决定了城市的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的形成发展要经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1.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城市,即萌芽阶段。对这一阶段城市的描述主要是置于封建制度社会的背景中。“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等级结构固然表现得非常鲜明,但是除了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后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之外,就再没有什么大的分工了。……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而在比较新的城市中,只是在后来当这些城市彼此发生了关系的时候,这样的分工才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城市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所谓的“分工”也只是在封建等级制度基础上形成的阶层地位划分或社会角色划分,故此这一阶段的城市处于萌芽时期。

2.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城市,即发展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助力器。一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对工人的需求量激增。大量工人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生活成本选择集聚在厂房附近居住,生产生活交易推动城市形成与发展。二是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增多、交通运输线的完善缩减了交通运输成本与时间,为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集聚创造了便利。三是工业的飞速发展推进乡村的城市化。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发现,“凡是大工业所渗入的地方,……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变为城市、农民变为工人,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占优势。”工业蓬勃发展,乡村被纳入工业化的轨道,原有的生产方式被工业发展所改造,使得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城市发展的进步,城市只有在发展前进中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3.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之后的城市,即成熟阶段。恩格斯肯定了未来社会将会实现城乡的融合,他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强调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阶级被消灭,城市与乡村将会实现融合,无差别无对立的理想城市状态,即城市的成熟阶段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当中得以实现。

(二)对城市主要功能演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皆处于运动当中,城市及其功能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功能的演变,认为城市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简单功能向多元复杂功能的演变。在古代社会,城市主要承担巩固防御、保卫安全的任务,因此就具备了军事功能,拥有“安全堡垒”的作用。随着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城市也就具备了政治功能。

随着工业化以迅猛之势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一派繁荣,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城市功能走向多元。这一时期,城市的军事功能削弱,经济功能愈发显现并占据主要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市政治功能的发展,内在地凝聚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并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工商业、技术、金融、人才、交通运输等关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城市集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地域、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俨然已经成为了地域、国家发展实力的象征。

因此,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利益关系愈发紧密,城市产生了国际交往功能,其政治经济影响辐射全球。恰如恩格斯所言:“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工商业的兴盛,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张,不仅为世界范围内互通有无提供了便利,也使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都投入资本主义生产当中,生产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现代城市也成为了具有国际交往功能的城市。

(三)对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问题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关注到了资本统治下资本主义城市发展扩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完全归结于城市本身的资产阶级论调进行尖锐抨击。

1.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工人住宅问题。资本家作为资本人格化的代表,一味遵循资本增殖驱使下的资本逻辑。这一方面导致工人居住环境质量恶劣。马克思、恩格斯对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城市进行分析,发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环境就越悲惨。”因此,城市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住的地方是房屋最便宜的地区……排水沟最坏,交通最差,环境最脏。”工人受工资水平限制,他们的劳动所得报酬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无法从恶劣的居住环境逃离出去。另一方面导致工人住宅短缺。城市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用地规模增加,原有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工人在城市中原有的住宅被大量拆除,加之此时大量乡村人口的涌入,共同作用下造成工人房租上涨、住宅紧张的局面。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指出,“工人恶劣的住房条件因为人口突然涌进大城市而特别恶化。房租大幅度提高,每所住房更加拥挤,有些人根本找不到栖身之处。”

2.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对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城市与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边缘化的乡村之间的对立关系。首先,工业化大生产下城市的迅速发展致使城市开始统治乡村。经济层面上,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城市凭借其经济实力,吸引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并使乡村逐渐从属于城市。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较量中,出现城市越发繁荣、乡村愈发凋敝的困顿局面。精神层面上,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逐渐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成为精神文化资料的主要创造者,这就导致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乡村服从于城市统治的情况。其次,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遭受阻碍。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分工“把一部分人变成了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了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的对立。”“城市动物”得益于城市接收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便利性,相较于“乡村动物”天然拥有更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有利于人的发展。而“乡村动物”受制于乡村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交往狭隘等不利因素,加重与城市间的隔断,自身的发展也遭严重阻碍。

3.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彰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一方面,在资本的作用下,城市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现有的自然资源又往往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城市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掠夺了大量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土地肥力下降。马克思就曾指出,城市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致使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被破坏,“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资本家盲目追求工业化大生产而忽视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工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英国的泰晤士河与艾尔克河不复以往的清澈秀丽,而是“一条黑水流过这个城市……这条黑水把本来就很不清洁的空气弄得更加污浊不堪”。而这些城市问题所带来的伤痛,最后绝大部分也都由无产阶级被迫承受。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价值

1.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空间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发展理论范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构成。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区域问题研究的象限来看,它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思想作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虽然围绕生产力空间布局问题形成众多研究成果,但系统规范性不足,亟待完善关于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内容,深化系统性的研究。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理论覆盖广度来看,它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城市状况进行了真实再现。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角度曝光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城市发展资本化的秘密,明确了在资本作用下城市才得以迅速扩张;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物的所有权,即便劳动者在实际生产中创造了巨大价值,但其现实境遇依旧是窘迫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深入剖析了导致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的根本原因,表达了对于城市正义的追求……这些思想理论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更加系统化,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城市生产力研究的领域拓展空间。

2.构建探究城市经济学问题本质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极富创造性地坚持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范式,为探究城市经济学问题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参考。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维度,以历史眼光看待城市发展状况,为学界对于城市经济学问题本质的探索提供新的武器。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维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城乡对立、城市住宅划分、资本增殖等问题展开深刻剖析,保证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为学界在对城市经济学问题本质研究的过程中保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保障。此外,由于国内当前的城市发展理论范式中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城市发展理论指导力相对缺失,因此,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范式的形成使我国关于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不仅规避了理论源头失语的危险,还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实践价值

1.为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依据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范式突出了从整体统筹布局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透过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可以发现,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追求的相互关照。深入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制定政策方针,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充分了解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未来发展路径,借用更加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做好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作,实现弱势地区的更快更好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结合具体情况明确各功能区的角色定位,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推进生产要素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到地区发展战略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

2.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城乡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对立结构难以打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将会通过城乡融合得以解决,而“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可见,实现城乡融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在制定具体城乡融合政策之时,要明确城乡基础条件各有优势,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就要充分利用各自特点,在产业分工上合理化打造具有城市特色、乡村特色的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农业农村保障制度,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向赶超城市方向迈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本理念,化解长久以来的城乡矛盾,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