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情境支撑,促进深度理解

2022-11-08凡金成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知识创设

◎凡金成

(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50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资源,要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课外资源之间的关联,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如果情境只追求精彩的外表,而脱离了数学的本质,就会形成“去数学化”的倾向,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能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情境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层次来创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去创设情境,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现有能力,不预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这样的情境难以被学生接受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或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立足学生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问题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手工拉面是我们的传统面食,师傅在制作时会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并手握其两端用力拉长,再将之对折,再拉长,再对折,通过反复的操作,面被拉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你能算出对折6次后共有多少根面条吗?若对折10次会有多少根面条?教师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乘方的奥秘,他们会借助拉面对乘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并将之引入数学课堂,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探索生活与知识相融,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直观、易于理解,能促进学生的感知与理解

教师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教学,难以使抽象的内容降低难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问题,从而运用生活策略解决问题生活体验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回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要立足于课程目标,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他们通过研读、探究总结经验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体位置的确定”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到电影院看电影,票上写着5排6号与7排5号,其中“5”的含义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吗?如果将5排6号记作(5,6),那么7排5号如何表示?(6,5)表示什么?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一个有两层的电影院中又该如何确定位置呢?请运用电影院确定座位的方法说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又如教师引入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基地出发,穿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印度洋,经大西洋回家的例子,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指出舰艇编队的大致航线,说说在大海上如何向基地报告舰艇位置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能使抽象的物体位置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感受到位置与运动变化的联系

教师要运用生活资源,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探索感受,丰富他们的操作体验,促进他们对数学结论的探索,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一课内容中,教师让学生计算:3朵花+2朵花,12个苹果-5个苹果;3+2;12-3教师引入生活资源,让学生通过花与苹果两道题的加减运算,类比后面的两道计算题,从而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推进,让他们能自然地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计算数学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选择生活化的素材,引领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奥秘,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帮助他们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富有生活意义的学习材料,学习素材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变得“零距离”,才能易于被学生所接纳教师要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之处,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数学知识散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绝对值”内容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楠楠的家、超市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她从学校向西走了800米到超市,购物后又向东走了300米回到家中,若规定东为正方向,请用有理数表示楠楠两次所走的路程,如果每走1米要消耗005千卡的热量,请问她共消耗多少千卡的热量?学生经过思考,能意识到在生活中有一些量的具体值的符号没有意义,无论向东还是向西运动,都要消耗一定的热量,这与所走的方向根本没有关系

二、注重知识迁移,创设应用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增进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思维方法,提升了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了自主意识,提升了实践能力

教师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迁移,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知识教师要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1)”一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拿出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6 cm、9 cm的小木棒,并从中任意取出3根,看能否搭成三角形教师呈现位置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分别是小明家、邮局、学校、商店),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小明家——邮局——学校、小明家——学校、小明家——商店——学校三种路线,其中中间的路线最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师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掌握的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很多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学生在习得新知时往往离不开知识经验的支撑,站在旧知的“肩膀”上探索,才能促进知识的顺利迁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对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教师要巧妙利用,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从而能让他们借旧引新,让他们在数学实践中形成深度的理解如在教学苏科版八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一课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二元一次方程2+=3可以写成一次函数=3-2的形式,请问二元一次方程2+=3的解与一次函数=3-2有什么关系?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否都可以转化为=+的形式?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建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掌握运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法求解方程的方法教师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联系起来,能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让学生以动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从而运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借助悬念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疑问,这样他们才会有细致的分析、高度的思考,才能走出形式化的探究教师要抓住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悬疑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他们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引导他们探寻数学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求知,从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前提下,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多项式乘多项式”一课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某中学的黑板报中有这样一道题,1776的最后两位数是多少?马克不假思索地写出“76”,他是如何快速“算”出来的呢?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疑点,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中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旧知去理解问题时,往往会有诸多困惑,这些困惑既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障碍点”,又是促进深思的“突破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疑点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调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设置一些能让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如,学生对于乘方这一运算了解不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对折报纸,学生对折一次,纸由1张变成2张,折2次,纸由2张变成4张,折3次,纸变成8张,如果每张报纸的厚度是01毫米,对折多少次会超过3层楼高?对折多少次会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学生猜出的数很大很大,当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疑惑不解,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教师要依托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会主动参与到积极的探索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借助旧知唤醒学生的认知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主动解决问题学生结合问题去回味、思考,能让原有的知识被唤醒,能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的性质”内容时,教师要从“不等式的性质”联系到“等式的性质”,通过问题引领他们探寻规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收获成功的体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46,4+26+2,4-26-2;86,8+(-2)6+(-2),8-(-2)6-(-2);若>,则++,--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从旧知去探索新知,并分辨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从而促进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

四、加强互动合作,创设交流情境

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协作中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合作交流,改变“单打独斗”的状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尽快地融入小组合作之中,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提升在交流时,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倾听、思考,这样才能促进思维的碰撞,产生深度的理解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深刻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分享、交流,针对自己获得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大家彼此共享他人的智慧,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放大教师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内容时,在学生猜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猜想有的小组拿出自己的直角三角尺,说出各个内角的度数(90°+45°+45°、90°+60°+30°),由此获得结论;有的小组运用测量法,将量得的三个内角相加,从而获得结论;有的小组沿某条边所在直线对折;有的小组通过割补的方法,将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小组成员各显神通,他们通过研讨,运用多样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五、创设史料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抽象,缺少“温度”,教师运用数学史料,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添加“佐料”,让学生了解趣味的数学故事,体会数学家在探索求知过程中不懈坚持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经典的数学故事,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学文化,对数学知识产生清晰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数学史料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融入新知的交流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如在教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黄金分割”一课内容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的发现历史,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建立比例理论,用斐波那契数列中后两个数之和近似地表示黄金分割的方法黄金分割的方法很多,最著名的是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提出的0618法教师再以图片向学生呈现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比例、维纳斯女神上下半身的比值、埃及金字塔每面边长与高比值都约是0618,学生由此产生对黄金分割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以及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师要将枯燥的内容与生动的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容,使数学知识变得富有趣味,让他们感受知识所散发的魅力

初中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情感,教师要利用趣味的数学故事、历史名题等创设情境,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大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内容时,教师向学生讲述笛卡儿发现坐标系的故事,为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向学生讲述蜘蛛以“网”捉昆虫的故事,并从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上获得用网格来确定位置的思考教师这样建立数形之间的关联,将形的直观与数的精确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创设媒体情境,增进学习体验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呈现静态、单调的内容,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感受,难以形成深度的学习体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融合图片、视频、影视资料等创设媒体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带来视听的享受,从而建立抽象与直观之间的联系,为他们搭建媒体支架,帮助他们顺利地理解抽象的内容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内容时,教师呈现钟楼、东方明珠、天坛等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并说说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常见的几何体,这些几何体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什么形状的称为柱锥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给学生呈现平静水面、桌面、黑板面的图片,以及易拉罐、水管侧面和地球仪的表面,让学生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区别为促进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室的一角”特定图片,从而形成“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的直观感受;呈现十字路口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感受教师以多媒体引导、启发学生,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建立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几何直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探索数学规律,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如在探索“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通过取不同的值(不同符号、不同大小),对比值对函数图像所产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的符号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而||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度值的大小与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密切相关,若=0,则抛物线与轴交于原点;>0,抛物线与轴交于上半轴;<0,抛物线与轴交于下半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他们融入情境中思考、体验,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猜你喜欢

苏科版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形结合”巧解二次函数问题
苏科版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落脚点在哪里:基于苏科版教材七上课题活动“翻转茶杯”
理解教材 精心设计 主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解读及教学实录片段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