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创新、生态的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探究

2022-11-07陈光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教育出版转型发展媒体融合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融媒体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总结基于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媒体融合对出版业的影响,发现融媒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跨界应用纵深发展、出版融合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我革命、实现超越,是出版行业破困局、谋变局、开新局的现实路径。基于这样的现状和趋势,文章提出作为出版产业主力军、教育事业奠基者,教育出版应坚守立德树人文化属性,追求新共同体出版理想,探索融媒产品价值创造、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出版生态重构,以应对时代之变、适合人民之需、顺应发展之进。旨在增强教育出版在融媒体时代的生命力,使教育出版能够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播、科教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媒体融合;教育出版;转型发展;价值;创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194-03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VR、AR、5G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线教育、数字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迎来蓬勃发展。这其中不乏教育出版行业出新招、亮实招、使绝招的成功案例。从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再到平台融合、生态融合,先行者得到了市场淬炼和竞争考验,为媒体深度融合、出版跨界转型提供了优秀借鉴。

本文首先分析融媒体给出版行业带来的影响,然后主要从价值坚守、融合创新、生态重构三个维度,梳理教育出版融媒发展进程中所处困境、待解难题,试论融合转型中必须秉持的方略、创新发展中可能突破的模式、科学发展中必经的生态重构。

一、融媒体对出版行业带来的影响

所谓融媒体,指的是不同媒体形式,在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以及业务逻辑、运营理念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融媒体的出现,具有其自身的背景和基础,那就是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全面、深入普及,其为各种媒体的融合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出版社属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在媒体市场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虽然社会对教育出版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教育出版也不免受其影响,如不少学习平台、学习方式,都转向了各种新媒体,新媒体也确实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媒体融合则为出版社突破發展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出版社可以通过与其他各种新媒体的融合,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上打破传播壁垒,增强传播的便捷性,同时在业务逻辑、运营理念上,做出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全新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出版传播需求,以便更好地推动出版业发展。尤其是对于教育出版来说,通过媒体融合的发展道路,其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落实科教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不过需要客观和冷静地认识到,对于教育出版来说,其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当中,不能一味模仿和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与做法,而是要结合自身的职能定位、责任使命,探索属于自身的融合发展道路。

二、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三个维度

(一)价值坚守:传播主流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教育出版与其他出版社类型以及其他媒体形式都有所区别,其职能定位、责任使命更加鲜明和重要。教育出版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扬文化自信,发挥“成风化雨”“开启民智”教化功能,追求“双效统一”的出版理想。因此,在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探索自身的道路,尤其是要坚守住自身在文化传播、科教育人方面的价值。

1.教育出版应高擎文化自信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也是一种更具时代意义的文化发展思维及文化实践,这给从事新闻出版与舆论宣传工作的同志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甄别的标准[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出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所以,越是在融媒体打破了文化传播局限、促进了文化交融的情况下,教育出版就越是要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好融媒体,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增强民族文化影响力。

2.教育出版应持守育人育才的文化禀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各教育出版社和教育报刊社,是出版产业主力军、教育事业奠基者,理应肩负起文化传承、资源育人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为此,教育出版应当基于融媒体,全面、深入和广泛地调查、了解社会教育及学习需求,变“主动”为“被动”,转变传统的出版理念,根据社会教育及学习需求,策划、出版各种类型的纸质与电子图书,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文化教育、学习资源,坚守育人育才的文化禀赋,促进现代人才的教育培养,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成长需求。

3.教育出版应树立双效统一的出版理想

相较民营出版灵活的资本运作、创新机制、竞争策略,在教育出版领域处于主体地位的出版社、报刊社,在融媒转型的探索中,要保持充分的发展自信和战略定力。

教育出版产出的是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教育出版须兼顾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树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理想。教育出版通过融媒体转型,与其他新媒体寻求融合发展,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经济效益来源,对于这一点教育出版必须理性看待,不能过于注重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以社会效益为先。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育出版可以完全忽略经济效益,这只会让教育出版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教育出版应当在媒体融合下,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效益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社会效益的建设,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双效统一。

(二)融合创新:把握时代趋势,探索成功模式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出版强国建设,进一步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明确了方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和文化环境。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潮流汹涌澎湃,教育出版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1.教育出版融合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作了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在“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中,首次明确提出“开展终身数字教育”,并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教学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教育出版必须从资源形态、供给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整合创新。

2.教育出版融合创新呈现出多元业态

相较于大众出版内涵和外延的剧烈变化,基于专业领域、细分市场、行业特质、政策导向等因素,教育出版商业模式构建上有其特殊性、稳定性。传统教育出版立足核心优势,有效配置资源,探索盈利模式,在融媒发展上纷纷试水起航,在产品创新、平台打造、智库建设、综合服务等方向上亮点频出、成效斐然。从随刊光盘到阅读APP再到AR图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围绕红袋鼠系列IP打造,将VR、AR、MR新技术应用做到极致,让少儿拥有浸入式、交互式的阅读体验。进军线上教育的凤凰数字媒体教育云平台,聚合优质精品数字课程,实现多所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服务质效提供可靠的保障。

中国教育报刊社依托传媒智库建设,建成“大数据底层+产品体系+多样化服务”综合业务体系,为行业用户提供调研诊断、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定制培训等线下服务,实现了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3.教育出版融合创新破解多重困境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出版在读者面向、细分领域上都相对稳定,运行模式也较为成熟。但随着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面对复杂多样的受众需求、智能交互的学习场景,传统教育出版暴露出灵活性、适应性上的短板,甚至出现教育产品提供、内容服务上的缺位、失位。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体制、机制、管理、人才等弊端问题,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反应和应对更显滞后。出版流程再造转换成本大、数字产品研发周期长、融媒项目盈利模式不明等,成为中小教育出版机构面对的现实困境。

为此,教育出版在现阶段,还需要加强全面的媒体融合创新尝试,基于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构建产品化、项目化的出版模式,以应对不断的技术变化、需求变化[3]。同时更要在相关的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既要增强他们的出版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融媒体思维,使其能够适应融媒体环境条件下的教育出版工作,推动教育出版融媒体转型[4]。

(三)生态重构:树立危机意识,慎待融合发展

“十三五”以来,国家从思维、技术、人才、布局、政策等方面对媒体融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实现了转型升级,融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5]。但能被推而广之的成熟模式尚未形成,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上仍有不少问题待突破。传统教育出版要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投身技术革新洪流,专注守正创新、内涵发展,锤炼编辑队伍全媒体素养,历练新媒体创新能力。

1.内容为王,夯实教育出版主业

“内容为王”往往被传统媒体奉为圭臬,放在融媒时代,依然有广泛的适用性。相对于技术主导的末端创新、终端创新、形态创新,教育出版有较强的专业性,融合创新更偏重于源头创新、起点创新。

近年来,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大量纸媒生存艰难甚至走向消亡,而传统教育出版却逆势上扬,发行量不降反增。这实证了市场对传统教育出版物需求稳定,教材、教辅类纸质出版依然不可替代。

为了提高出版内容的质量,教育出版则应当如前文所提到的,借助媒体融合的功能和优势,加强对市场、社会、各类人群学习需求的全面调查。据此来策划出版内容,保证出版内容的质量,确保出版内容符合市场、社会需求[6]。

2.守正出奇,形成动态应对机制

传统教育出版媒体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具备品牌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高、资源稳定性强等特质。融媒转型过程中,在教材教辅研发、教育教学服务、刊物升级优化、教育智库建设这类中长期战略项目投入上,更有存量潜能和后发优势。

教育出版对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着奠基和引领作用,群体面向是广大师生及终身学习者,教育媒体可动态应对教育之需、学习之需,以小而精、实效强的新媒体手段,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体验,完成从内容提供者向内容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如《小学生数学报》推出的“每日在线答题”活动2018年正式上线,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传播数学文化、锻炼数学思维,仅2022年暑假24天内累计参与人次就高达1400万。其他各教育出版社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并进行扩展和改良,关键是要将媒体融合的功能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及时性的动态互动。这不仅可以保证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同时还能够激发出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来说,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7]。

3.以人为本,构建新出版共同体

优质内容的生产、融媒项目的打造,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融媒编辑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离不开高互动的用户群体。融媒发展对出版组织形式进行重构,出版行为也从单向传播转变为闭环互动,随之催生了新出版共同体。在专业方向、垂直领域、细分市场上,某个圈层边界内,参与出版行为的所有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秉持共创、共建、共享的理念,形成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教育出版尤其是教育教輔类报刊出版,互动度高有利于新出版共同体的打造,正向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选题策划、话语传播、文化生成。

三、结语

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经历了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演变,全面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国家政策赋权、数字技术赋能,极大促进了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但大多数地方教育出版企事业单位发展仍面临着关键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途径不畅、体制机制滞后等一系列难题,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聚焦制约发展突出问题,为发展主体纾困解压,共同寻找破困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杨毅.坚守“文化自信”的哨前兵:当前新闻出版工作的历史使命及战略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27.

[3] 朱昊.基于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育出版的转型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12):96-98.

[4] 张新新.“十四五”教育出版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思考:基于发展与治理向度[J].出版广角,2021(24):32-39.

[5] 李明德,赵琛.新媒体时代“四力”的突围与跨越:基于“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几个焦点[J].编辑之友,2021(1):12-20.

[6] 桑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7):11-14.

[7] 杨惠龙.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实践探讨: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18(19):23-25.

作者简介 陈光明,硕士,编辑,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数字出版基地管理办主任,研究方向:媒体融合、数字出版。

猜你喜欢

教育出版转型发展媒体融合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考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