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桥”节目国家形象塑造策略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07李冰姚树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升路径

李冰 姚树君

摘要:电视节目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汉语桥”的节目内容,归纳出其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即中国文化的舞台化呈现、“他者”视角下跨文化传播语境的构建和以文化为核心争夺国际话语权。这些策略帮助中国塑造了文明古国、科技强国、友好大国的国际形象,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汉语桥”节目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它需要立足中国文化,坚持真实表达以及定位目标受众,从而深挖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引发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汉语桥”节目在未来的节目制作中应肩负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

关键词:对外传播;“汉语桥”;国家形象;策略;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03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汉语桥项目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H60C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中文比赛。自2002年开赛以来,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汉语桥”节目以其国际化和平民化、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生动活泼的语言及公平公开公正的赛制保障了节目的活力和生命力,吸引了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万学子[1]。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它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模式相结合,在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不仅如此,“汉语桥”节目还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在国际社会打造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公众对国家主体、国家行为、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总体评价[3]。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能够起到宣传作用。如果能够合理运用电视等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则能影响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4]。“汉语桥”节目传播覆盖面广、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受众广泛,因此,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能够打造跨文化传播空间,为中国和各国友好交流提供合作的新平台。

一、“汉语桥”塑造国家形象的多元策略

(一)中国文化的舞台化呈现

“汉语桥”节目具有文化发展先行力量。它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发挥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渠道[5]。“汉语桥”节目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将中华文化以舞台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演员马克饰演李白,带领各国选手共赴大唐盛世,一睹诗歌豪迈。不同于中国人从小受到古代诗词文化的熏陶,从外国选手口中说出的唐诗别有一番风味。来自缅甸的蒋天改将双眼有疾的鉴真大师演绎得淋漓尽致。鉴真大师五次东渡失败,在李白和晁衡的劝说下开始第六次东渡。蒋天改用精彩的演出诠释了鉴真大师顽强刚毅的精神,展现了他传播大唐文化的决心。正是因为参赛选手的精彩演绎,“鉴真东渡”的故事才又一次在舞台上绽放魅力。

“汉语桥”节目通过剧情展演、即兴创作等多种方式,将中华文化以舞台化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传递给受众,激发了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二)以“他者”视角出发的跨文化传播语境构建

“汉语桥”节目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不是自说自话,不仅仅是描绘国人眼里的中国,还能够将国内视角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借助外国大学生的眼睛展现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形象。大众媒介具有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功能,可以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制约来达到改变客观现实环境的目的。通过“他者”话语所表述的中国人文环境和经济社会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有助于中国打造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国际舆论场和促进交流合作的跨文化语境。“汉语桥”节目利用“他者”视角,构建了美丽富强、和谐友爱的中国形象,为中国贏得了广泛的海外支持。

“汉语桥”节目通过“他者”视角构建跨文化传播语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首先,“汉语桥”节目借助大卫等往届参赛选手,让他们以学长的身份带领当届选手感受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选手、受众的距离,也能够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展现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汉语桥”节目通过镜头,拍摄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的外国友人,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勾勒中国的样貌。第十九届“汉语桥”比赛中,观众跟随镜头走近来自马里共和国的迪亚拉。他是一名在中国生活了36年的中医大夫,20岁来到中国,学习中医11年,行医25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积极参与抗疫,与中国医务工作者共同奋斗在一线。“汉语桥”节目所建构的跨文化语境不仅能促进文化交流,更能加强情感联系,让各国友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勠力同心、团结一致。

最后,“汉语桥”节目提供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国大学生交流讨论。“汉语桥”节目本身就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基础上的跨文化交流平台。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们可以通过“汉语桥”比赛了解他国文化和习俗,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实现文化沟通。

(三)“西强我弱”困境下的国际话语权争夺

虽然我国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并没有改变,西方文化霸权依然在国际社会盛行。在“西强我弱”的舆论环境下,宣扬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的声音依旧存在[6]。这些声音中包含着对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因此,只有将大众媒介运用自如,才能掌握话语权,在国际媒体和社会中稳定健康发展[7]。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等众多国际频道纷纷抢占国际话语权。“汉语桥”节目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话筒,在争夺国际媒体话语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亲切活泼的语言风格与各国人民建立友善的国际关系,从而促进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传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汉语桥”在对外传播中构建的国家形象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長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先贤留给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国家为之骄傲的历史财富。

因此,“汉语桥”节目在传播内容上坚持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将悠久的民族文化融进比赛中,赛场上氤氲着中华文化气息。“汉语桥”节目为世界各国大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来自中国古老文明的历史图卷,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国的汉字文化、诗词文化、礼仪文化等内容。可以说,“汉语桥”节目是汉语对外传播文化节目中的“领头羊”。

以第十九届“汉语桥”比赛为例,比赛内容中涉及美食、词语、礼仪等方面。例如,在欧洲突围赛的附加赛中,选手们需要依次说出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这不仅给选手们的记忆能力带来了重大考验,也能够测试他们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了解程度。选手们在备赛过程中,语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知识储备也会更加丰富。对“汉语桥”节目的受众而言,激烈的文化比赛中的趣味性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认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中国的良好印象。

(二)日新月异、蛟龙腾飞的科技强国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不仅是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新阶段,更是我国科技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中国高铁、“蛟龙号”等逐渐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成为我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这些成果彰显了由科技匮乏向科技自强的转变过程。“汉语桥”节目紧握时代脉搏,向世界各国宣扬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种种成果,将中国塑造成了蛟龙腾飞的科技强国。

具有年轻化和时新性的“汉语桥”节目在第十九届比赛中将玉兔二号卡通化和拟人化,用温柔甜美的声音为其配音。借助玉兔二号和嫦娥四号,我国拼出了世界首个月球背面全景图;在第二十届比赛中,从一名95后的航天工作者闫硕的视角出发,向选手和受众展现了我国即将建成的空间站,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汉语桥”节目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了科技强国的形象,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科技影响力,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责任担当、开放共享的友好大国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一直秉承开放友好的合作精神,与世界各国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我国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在面对世界共同灾难时,对需要帮助的国家施以援助之手。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肩负起大国担当,与其他国家携手并肩,共渡难关。2020年是中国与智利建交50周年,虽然两国距离遥远,但一直相互帮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给智利送去了大批抗疫物资,并写上“天涯虽远,民心相通”。正是因为“汉语桥”节目的传播,更多受众才了解到中国与智利的情谊,更能体会中国肩负的职责使命。

在第十九届全球总决赛主题演讲中,“汉语桥”节目以“同呼吸,共命运”为主题,将选手、嘉宾以及电视机前的受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三名选手的演讲中,受众能够看到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从中国抗疫上半场到世界抗疫下半场,中国将自己的物资储备和抗疫经验无条件分享给世界各国,人类抗疫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三、“汉语桥”塑造国家形象的提升路径

(一)立足中国文化,深挖核心内涵

虽然“汉语桥”节目长期立足于中华文化,致力于文化输出和交流,但在文化建设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每届“汉语桥”比赛都比较注重中华文化的广度,却对深度有所忽略。

以第十八届“汉语桥”比赛为例,剧情展示了中国唐诗的独特魅力,选手们在其中穿插了贯口等内容,这就让原本连贯的诗歌叙事断裂开来,使诗歌的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因此,立足中华文化、深挖其核心内涵能增加“汉语桥”节目里中华文化的深度。例如,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以飞花令调动选手了解诗歌的积极性,并在评委老师的分析中,为受众阐述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同时,可以设置中华文化相关主题板块,如以节日、名人、礼仪等为主题,着重了解其中一个方面的历史缘由、发展脉络,凸出“竞技+知识”的一体化定位。

(二)坚持真实表达,引发情感共鸣

形象塑造既要说理也要陈情,理要服人,情要动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尽管肤色、外貌、种族有差异,但人类共通的情感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坚持的主流思想。因此,在“汉语桥”节目对外传播中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导向,将其融入个性化、现代化、媒介化的表达当中,选择东西方都认可的价值取向进行突出强调,拉近与国外受众的心理距离。

同时,加入能够彰显我国特色和国情的文化内容,如孔子所提出的“仁”的思想,使我国的国际形象能够与传播受众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也能够显示我国形象的某些突出特点,从而在国际社会塑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中国形象。

(三)定位目标受众,实现精准传播

不同类型的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汉语桥”节目须明确目标受众。就目前而言,“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目标受众分为国内受众和国外受众。国内受众有年轻人、对外汉语教师、学者等,国外受众包括汉语学习者、汉学家等。因此,“汉语桥”节目须了解自身受众类型,贴近受众、了解受众,根据受众的期望,改进和提高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这样才能增强受众黏性,实现精准传播。尤其是要加深对国外受众的了解,在满足国际受众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构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形象。

四、结语

“汉语桥”是构筑在中国和各国青年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会越来越密切。

因此,电视等大众媒介应发挥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汉语桥”节目是主要进行对外传播的文化类节目,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喜爱,所以更要肩负起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责任,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为助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竞.《汉语桥》节目对外文化传播特点浅析[J].当代电视,2017(9):59-60.

[2] 李冰.“汉语桥”的对外传播作用[J].青年记者,2016(20):98-99.

[3] 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61-66.

[4] 张小梅.电视英语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当代电视,2014(6):108-109.

[5] 周泉.汉语搭桥“一带一路”的文化战略意义: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节目《汉语桥》说起[J].新闻战线,2017(4):26-27.

[6] 李灿宇.媒体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7):105-112.

[7] 魏琳.我国英语电视节目对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新闻战线,2015(18):77-78.

作者简介 李冰,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姚树君,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升路径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