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强度训练研究

2022-11-07林永欣冯康红兰州市第七中学

灌篮 2022年8期
关键词:田径身体素质强度

林永欣 冯康红 兰州市第七中学

初中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文化课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并优化体育教学,真正实现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负荷强度训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其身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竞争、思维、合作等多重能力,最终实现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价值,必须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切实把控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育人价值,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育人要求。

一、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承担着培养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资金短缺。在田径教学中,资金短缺一直存在,也是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短缺的资金常常导致学校田径训练设施、师资等处于薄弱的阶段,严重制约了田径运动的顺利开展;第二,师资储备不足。师资力量是保障田径运动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在初中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等人才的数量不少,但这些师资力量对田径运动的认知不够,且没有充足的田径教学经验。同时,初中学校在师资培训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也常常将这一机会给文化科目的老师,留给体育教师的机会则是少之又少,致使学校的师资储备难以满足当前的田径教学需求;第三,缺乏田径运动场地。鉴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必须要具备一个相对宽阔、长度比较大的跑道。而就当前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尚不具备这一硬件设施,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田径训练场地,严重制约了初中田径训练的有效性;第四,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初中受到“以考试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轻视体育、重视文化科目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将重点集中到了文化科目教学中,致使体育教学孤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田径运动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强度训练影响因素

(一)田径运动训练要点

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负荷强度的训练。通过田径运动,不仅对身体状况进行了锻炼,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学生在田径运动的过程中,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缓解了日常学习压力,逐渐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在田径运动的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体内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细胞生成。虽然田径运动对人的身体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也必须要结合初中生的身体情况,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鉴于田径运动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在开展田径教学时,应结合初中生的发展需求,为其制定出系统化的田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在科学化的田径训练中,获得发展与提升,真正实现田径运动的目标。

(二)田径教学的强度训练因素

为了真正提升田径运动的有效性,必须要明确影响田径教学强度训练的相关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因素。初中生作为田径运动的主要对象,也是影响田径训练强度的重要因素。首先,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初中生从小处于优质的生活环境中,备受父母的宠爱,具备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社会磨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田径运动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不爱吃苦,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田径训练中;其次,初中生在以往的学习模式下,由于深受“应试”理念的制约,在日常学习中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中,对田径运动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少。由于学生不了解田径运动,致使其无法配合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唯有降低训练强度,才能完成这一训练任务。最后,对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体育锻炼,致使自身的身体素质低下,在生理上难以真正适应田径项目的高强度训练。

第二,教师因素。在初中体育项目教学中,教师作为田径训练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不仅承担着田径运动的训练工作,还担负着制定田径训练计划的任务。但是在实际的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仅仅是体育中的一个项目,教师的精力有限,难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田径教学研究、训练中,致使田径训练的强度偏差;其次,现阶段初中田径教师并非专业的田径教练,自身的专业素养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田径训练项目常常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甚至会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最后,在开展田径训练时,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素质、发展规律等,一味地按照自身的教学经验,实施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极容易挫伤初中生的田径训练热情。

第三,家庭因素。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依然束缚在“应试第一”的教育观念中,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将学生的课外生活都安排了相应的文化课学习,唯独忽视了体育运动和锻炼。由于家长的错误认识,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育运动机会比较少,唯有利用体育课进行田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一周两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实施田径训练的强度,难以满足学生的田径训练需求。同时,即便是一些具备田径天赋的学生,也会因为逐渐丧失训练机会,致使其丧失了成为专业田径运动员的可能性。

第四,社会因素。田径运动是体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重视田径运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保障资源,在田径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知名运动员。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远远不及乒乓球、羽毛球等,致使田径运动项目的社会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另外,当前关于田径运动项目的研究比较弱,如:田径训练方法、田径训练技巧、田径训练要求、田径训练规范等,这些社会性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效果。

三、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强度训练研究

(一)完善田径训练体系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在开展田径训练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训练目标,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和完善田径运动的体系,最终促使学生在综合性训练中实现自身的全面提升。首先,为了提升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之前,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学生的训练量、训练强度进行思考。同时,还应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掌握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学习需求,据此制定出与初中生相契合的教学计划,切实保证田径训练强度与初中生的心理、身体发展相契合;其次,在确定田径训练强度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平衡体育课时、文化课时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田径训练内容,促使学生在繁重的文化学习中,借助田径训练,释放学习中的压力;最后,在确定田径训练强度时,还应关注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田径运动基础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确定田径训练计划,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在800m训练中,针对班级中身体素质比较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应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的强度,还要求学生在每次训练中,都能够有所提升、进步;针对班级中身体素质较弱、缺乏体育运动天赋的学生来说,可适当降低田径训练的强度,旨在唤醒这部分学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二)重视田径训练的适应性

在田径训练中,不仅仅要完善相关的田径训练制度,还应关注学生的田径训练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把握学生的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确保两者之间处于平衡的状态下。鉴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开展田径训练时,训练量、训练强度并非是越大越好,必须要与学生的身体技能相契合,否则,一旦超出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范围,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导致学生在训练中受伤。具体来说,鉴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绝对不能盲目开展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适应性,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田径训练计划。另外,在适应性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在日常田径训练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高强度训练模式下,可以达到的相应田径训练量,还应关注学生的专项训练,围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在具备适应性的训练中,提升自身的田径运动水平;最后,鉴于适应性的原则,教师在日常的田径训练中,还应观察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据此制定训练量、训练强度,使其形成一个阶梯式的训练模式。例如,在前几课的田径训练中,由于对学生的训练量、训练强度要求比较高,在开展训练之前,应注重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其展开强化训练。之后,在第三周期的训练中,则要适当降低田径训练的强度、训练量,待到学生逐渐适应这一训练强度之后,再次进行调整。

(三)协调训练时间和强度

在初中田径训练中,科学把握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促进二者的协调并行是关键。否则,一旦忽视这一点,无法妥善处理好田径训练时间和强度,就会导致学生在田径训练中产生不良损害,甚至影响后续的训练。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田径训练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科学控制训练时间,把控训练强度。据此,教师应做到:不能单方面增加训练的强度,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一周的体能训练时间作为统筹规划,当学生的田径训练强度大的时候,就应适当缩短田径训练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缓解、放松时间。例如,在耐力跑训练中,由于学生在这一项田径运动中,需要全身的协调发力,学生的手臂、腿部、腰腹、肺活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属于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内容。此时,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训练时,就可结合上课的训练点、训练量,适当地进行增减,或者轮换训练,确保学生每个部位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在给学生安排完高强度的田径训练之后,还应指导学生适当放松,避免学生的身体中乳酸堆积,使其产生浑身酸痛的现象。

(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田径训练中活动的实施者、组织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田径运动教学的效果。尤其是面对体育核心素养下的田径训练要求,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极高的教学能力。鉴于当前初中田径教师专业素养较低下的现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真正提升体育教育的专业素养。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应树立极强的学习意识,主动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田径运动训练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加强田径训练教学方法研究。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计划,才能精准把握田径运动训练强度,最终促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身体素养;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上来说,还应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并推荐学校的体育教师到田径队伍中进行学习;还应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师招聘制度,吸纳一些具备田径专业素养的高质量人才,使其融入学校体育的师资队伍中,以更好地满足田径运动教学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积极开展体育田径训练,是提升初中生身体素养,实现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鉴于当前初中田径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唯有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素养等,多个角度把握、控制田径训练的强度,才能真正提升初中体育田径训练的有效性,才能促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培养和发展体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田径身体素质强度
全国田径冠军赛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计数:田径小能手
锻炼
新发现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求电场强度的新方法お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