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1-07熊胜尧戚海亮李新威

运动精品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线下体育教师

熊胜尧 戚海亮 李新威

(1.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2.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经济水平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衍生出诸多不良诱因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扭曲,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早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把读书、学习的目的狭隘地定位在“获取文凭,取得就业敲门砖”上,忘记大学生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和担当,这也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陷入高端人才流失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世界范围的各类不良信息,部分扭曲道德标准、颠覆爱国信念的信息逐渐蚕食着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更好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旺,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区别于传统的仅靠思政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形式,要求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四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全过程,无疑能够摆脱高校思政教育的“孤岛化”困境,更好塑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此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本质属性层面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在国家政策层面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

然而,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再加上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尚未形成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利于“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本项目以“三全育人”为视角,以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

如果说“三全育人”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那么课程思政则是将“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具象化的有效方法论,也是践行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政课程指的是专门开展思政教育的课程,而课程思政并非是某一门、一类特定的课程,其基本涵意是所有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包括除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学科专业课程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形成了以“三全育人”为理论基础的多学科、多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体系。而由于体育教师与相关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思政教育理念滞后等原因,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较为迟缓。因此,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完善的以体育课程为载体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机制,无疑对推动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2 有利于强化高校体育的思政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功能,无论是通过体育运动实践中的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等精神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还是通过直接沉浸于中国运动健儿夺取世界冠军的胜利时刻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都证明了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意识形态、促进其思想品德与行为实践“知行合一”的良好载体。但是传统的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弱化了思政教育功能。一方面,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始终面临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困境,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不得不在实践中将重心放在实用性更强、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技术教学上,忽视了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与意识形态的塑造,间接弱化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另一方面,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导致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缺位。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了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思想体系,如运动技术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在20世纪80 年代就开始指导中国学校体育实践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造就了传统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以运动技术教育位主要内容的特征,再加上运动技术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等诸多思想并存下体育教师理解上的偏差,“放羊式”教育、技术至上教育等成为当下体育课程的主流形式,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导致其思政教育功能缺位。而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疑能够强化高校体育的思政教育功能,促进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价值复归。

1.3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国在世界立足的根本,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兴亡的基础。然而,近年来我国培养的高端人才不断流失的新闻屡见不鲜,映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意识形态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主义以及颠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信息等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也正因如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完善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改革,形成德、体育人“共同体”,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上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的方式,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能够将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与运用。因此,本研究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为基础,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

2.1 做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化转向顶层设计准备

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相关管理者应做好开展思政教育的准备。首先是管理层面的制度设计,领导部门要积极宣传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体育教师自觉自愿开展思政教育;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相关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制定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激励制度,鼓励、引导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次是教师层面的教案设计,应自觉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完成思政化转向。在线上、线下混合式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在线上、线下教学目标中明确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设计专门、对应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方法。

2.2 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数字资源库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相对固化,再加上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较为浅显,对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把我不足,难以将思政元素应用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因此,应建立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数字资源库,以便于体育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充足的资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以高校体育院部为基本单元,并在区域内形成多所高校共建共享的思政元素数字资源库。资源库分为面向体育教师的资源库和面向学生的资源库,面向体育教师的资源库内容包括全国优秀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育培训资料等,而面向学生的资源库内容则包括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相关资料、国家体育代表队比赛的视频集锦以及涉及体育道德等的优秀事迹。

2.3 构建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更多思政元素更好的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例如许多带有思政教育元素的国家队介绍、比赛视频等在传统体育课堂上会占用大量练习时间,可以放在线上学习平台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体育课身体练习不足的问题。思政教育内容应贯穿于线上、线下两个主线,并将线上内容与线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相连系,做到真正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在线上学习中,制定学习计划,设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习任务,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并在线下实践课程中探讨。线下学习中,融入与线上同步的思政教育内容,在线下实践课堂中的准备部分通过热身游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则在线上学习平台对应安排相关内容,如通过中国竞技体育代表队(如国家羽毛球队、国家乒乓球队)的视频、文字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线上学习,教师应将线上学习内容纳入到期末成绩考核之中。

2.4 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关键在于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制定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方面,以教学设计评价为主,主要针对教师关于思政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评价,并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均有着其局限性。因此,在学生方面,要制定定性与定良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在学期内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的情况作为量化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在期末拟写关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作为定性考评方式。

3 结语

随着“三全育人”的提出与发展,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思政化转向,而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必然是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主要内容。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之中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课程的应用能够将更为丰富的思政资源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机制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线下体育教师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线下疫情亏损,线上虚假繁荣,中国手机行业已“寒气逼人”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