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公文需要把握“六准”

2022-11-06张勤琳

政工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行文写作者逻辑

张勤琳

以文辅政是公文写作者的使命所在,这也是评判一篇公文优劣的重要标准,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非下苦功夫长功夫不可。在这个积淀磨练的过程中,如果把写公文比作演奏乐曲的话,那么演奏过程中高音、中音、低音以及各个环节的把握必须要准确无误,公文写作亦是如此,只有踏准节奏、恰如其分,把握好各个要素的“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写出一篇好公文。

一、找准定位

在起草公文时,起草者须详细掌握上情、知道中情、了解下情,以此准确把握写作的三个定位,奠定写作的主基调,勾画出文章的轮廓线。一是上级意图。上级的文件精神、相关的政策法规、领导的指示要求都是我们写作的重要依据,在动笔之前必须精心研究、吃透内涵、深刻掌握。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多睁一双眼,关注时事变化;多留一颗心,研究政策动向;多用一支笔,记录领导见解。二是本级职能。无论是办理上级公文还是处理下级公文,首先是要明确本级职能定位,清楚哪些事能够独立解决、哪些事需要其他部门配合,不然很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指导不当的情况。在公文中提出的政策建议,要考虑到本单位、本部门职能所在、专业所在和具有影响力的范围,不要在不熟悉的领域指手画脚。三是下级情况。给下级单位写公文,要想得到有效的执行,就必须在尊重实际情况下,针对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亮明观点、说明要求、明确职责。同时,要注意不能只讲问题不讲方法、只讲分析不讲安排,搞得下面人员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公文撰写要始终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二、选准思路

构思如同公文写作中的“三军之帅”,把控着行文的全局,指引着写作的方向,一旦出现偏差,轻则跑题修改,重则推倒重来,所以在写作之前进行深度构思、选准写作思路尤为关键。这方面有三法可用:一是循规蹈矩法。公文写作必须服务于工作需要、文件要求、领导指示,而这些特点又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所以写作的思路就可以根据事理、文理、情理展开,包括领导作出的指示、文件提出的要求、不同文种的规范、工作实际的情况、问题整改的思路、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等。二是多点透视法。“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写作对象,不仅能够打开写作思路,还能提升写作高度。比如可以提炼文章的关键词,如果要写锻造基层的文章,可以按照党委统建、机关帮建、基层自建的思路展开。此外还可以根据时间、空间、逻辑等要素进行多角度叙述。三是遵循本色法。本色自然,方能情理俱备、文质皆优。在公文写作中需要遵循材料的本色,即作者在进行构思的时候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思考,找出其特点、亮点,使用得恰到好处;需要遵循写作的本色,即要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能够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保持自己的风格。

三、摸准情况

公文写作切忌“不搞调查室内决策、不明情况闭门造车、不加思考拿来就用”,这些问题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失去公文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在动笔前后要摸准情况,应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整体与局部结合。掌握全局的情况,才能够明白形势是什么、趋势是什么,从诸多现象中找出主要矛盾,在众多工作中把握核心任务。具体到某一项工作,就是要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思考该工作在全局中的定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而结合全局工作要求判断进展情况、分析难点问题、提出办法措施。二是数据与事例结合。数据能够支撑观点,简洁地反映复杂问题,有利于理性分析快速判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是数据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抽象,有脉络而无血肉。这就需要用典型的、鲜活的事例补足,通过解剖麻雀,找到原因规律,从而引发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理性分析和感性叙述相结合,将会极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调研与总结结合。不掌握一手材料就会犯两个错误:第一个是隔靴搔痒,不知道实际情况,只能笼而统之地写点空话套话;第二个是拾人牙慧,自己腹中空空,只好找别人的材料拼凑。解决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当然,掌握了一手材料,还必须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研究工作思路,把分散的材料串联起来,揭示内在规律,找出应对之策。

四、盯准逻辑

当下有很多年轻的公文写作者在行文时,不知不觉就会犯文不对题、语病百出、前后不一、不合事理之类的错误,究其原因是不懂逻辑导致跑偏。在行文时一定要盯准以下三点:一是语言逻辑。公文语言如同穿衣,要做得“中规中矩”,穿得“有板有眼”。首先是要合乎主题,根据主题的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其次是要合乎语法,需要在用词搭配、前后语序、成分组合等方面多加斟酌;最后是要合乎规律,所运用的概念要准确,所作出的判断要恰当,所进行的推理要严密。二是结构逻辑。一篇好的公文是否“言之有序”是通过结构表现出来的,而结构最能看出逻辑的“行踪”。所以在结构安排上,文章的“各个零部件”要做到紧扣一条线索,保持前后一致;事物的属种关系和文章的层次结构要做到界限分明;所提出的每一项工作要做到有凭有依、有法可循。三是事理逻辑。“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公文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入之于文要符合逻辑,见之于举措要合乎事理,否则公文的实施和执行就失去了情理上的基础。所以在行文过程中要做到与事实一致,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与常理一致,符合对事物发展认识的逻辑;与文理一致,符合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进行反映的逻辑。

五、用准语言

语言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功。任何深刻的思想、典型的材料、精巧的构思,都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现出来。语言功底的锤炼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一般来讲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有话可说。即选择合适的文种、材料、思路和结构,把要表达的意思理清楚,落在纸面上。这个阶段看似容易,实际是对思维能力、材料储备和公文规范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加积累、勤加打磨。这一步顺利完成之后,文章就有了基础框架。二是表达准确。即在文章已有框架的基础上,逐个层次推敲逻辑关系,逐字逐句打磨语言表达。这个过程就好比修剪盆景,需要剪掉无关枝杈和多余花叶,以此突出主干。同时,还要对留下来的部分认真检查,引用有无错讹,概括是否恰当,归因是否合理,要求有无疏漏,等等。经过第二个阶段,文章就会变得准确简练,内容也经得起推敲。三是用语出彩。即把一篇内容扎实的“硬文章”作进一步润色、升华,在视角上有独到之处,在谋篇布局中运用多种手法,在遣词造句上朗朗上口引用恰当。这样精修过的文章会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理性认同,产生情感共鸣。

六、校准文章

修改文章是自我纠错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审慎精到的修改,常常能让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写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个过程,切莫“敝帚自珍”。文章从写完到写好需要百般修改,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整体立意。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是当有以下情况发生时,是需要修改的:文章的立意和领导要求、相关文件精神有出入;文章脱离“正轨”,产生文不对题、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缺少与实际要求相对称的高度,老生常谈,四平八稳,明显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发展。二是顺畅结构逻辑。结构和逻辑是文章材料气韵贯通、组织连通、行文畅通的重要元素,必须从宏观上将其牢牢把握住。对于文章结构和逻辑的审查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四点进行:看整体,消除不统一;看关联,消除不严密;看架构,消除不对路;看行文,消除不贯通。三是精炼语言内容。对于语言内容的修改主要是源于表达不精,内容多余不适宜不必要;表达不准,言不达意,与领导意图不符,与事实情况不合;表达不畅,有诸多语病且没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表达不新,内容老套,没有新意。常言道,好文不厌百回改。正是在一次次修改的历练中,一篇篇公文终于由劣作变成杰作,一个个写作者也逐渐从生手变成高手。

猜你喜欢

行文写作者逻辑
白马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论写作(创作谈)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