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武术教育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2-11-04张秀亮周子琳王立冬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教学内容

郭 野,张秀亮,周子琳,王立冬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的不断改革,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积极发展武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武术教育在渗透与普及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武术教师指导不到位、武德教育匮乏等方面,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拓展武术教育发展出路。

1 新时代武术教育发展困境

1.1 武术教学内容 枯燥乏味

武术作为民国时期融入学校教育的一项近代体育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情怀的认同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竞技水平,无形中弱化了武术教育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效性,且对学生武术教育的要求也逐渐转变为追求难度高、美观性强的动作技巧等方面,导致武术教育呈现出明显的“体操化”特征。因此,新时代武术教育逐步演变为过度重视技巧教学、忽视弘扬武术传统文化的局限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武术教育的不断优化与改革,各级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已逐渐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武术竞技训练。对于武术教育而言,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主体对象和目标均有所差别,其中武术竞技训练的主体对象为运动员,主要目标在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竞技技巧;而学校武术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其目的也多集中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相较于武术竞技训练模式,通过武术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难度更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武术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和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尽管大部分学生在初期阶段对武术课程充满好奇心,但马步冲拳、弹腿等反复单调的武术练习动作又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且大部分教师也并未针对武术的技巧要点和实质性含义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从而对新时代武术教育的渗透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1.2 武术教师指导 不到位

现阶段各级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时,普遍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武术教师,且大部分武术教师还兼顾其他体育课程的教学。部分学校甚至并未针对武术专业配备相关教师,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非武术专业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的现象,不但在教学内容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无法达到应有的要求和标准,还可能导致武术教育偏离于实际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独有的民族传统特色。专业武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实用的动作技巧、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学校的专业武术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片面性地采用体育竞技训练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高难度动作技巧,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差别,甚至过度追求武术动作的标准化,在教学方法上也仅局限于反复训练的循环模式,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武术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普遍是在大学期间积累的,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未随着教育行业的改革趋势进行革新与转变,导致新时代武术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

1.3 武德教育过于匮乏

武德作为集中反映武术传统文化实质性内涵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对武术教育的渗透与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武术项目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根基于儒家传统文化,是经民族精神与儒家思想熏陶后形成的复合型文化载体,自身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武德中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了数千年的精华,也是从事武术行业的优秀人才汲取了数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后衍生出的民族特色道德价值观念。但在实际的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武德教育过于匮乏,且武术教师对武德深刻内涵与实质性价值的认知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思想指导。

2 新时代武术教育发展的出路

2.1 创新与完善武术教学内容

新时代我国通过颁布各项有力政策推动了武术教育的内容改革,尤其体现在武术教学技巧、武术对练等方面,在丰富武术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竞技环境,同时在教学效果方面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新时代各类文化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武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仍缺乏科学有效的创新手段。基于此,各级学校在开展武术教育工作时,可以结合校园场地环境与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彰显当地特色的拳术作为武术教育内容,及时突破传统固定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武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更深层次地推动武术文化在教育发展中的渗透与普及。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武术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在不限制参赛队伍拳术形式的前提下,突出强调武术项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鼓励各参赛队伍围绕着“踢、打、摔、拿”等动作进行创新编制,并尽可能展示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各级学校还可以激励武术教师充分开发自身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将武术动作与音乐、舞蹈等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在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性武术节目。例如,融合了武术动作的“功夫熊猫”“板凳龙”等特色节目,不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良好的参与体验,还能真正将武术的核心内涵推广到社会活动中。因此,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意识,在武术项目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与优化,共同推动武术教育朝着多元化趋势改革,进一步促进现代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水平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教学效果各有不同。在纪律散乱、秩序不规范的武术实践教学中,学生极易受外界影响因素干扰,无法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也较为匮乏;而在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氛围良好的武术教学环境下,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则相对较高。因此,在武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集体演练、反复练习、集体竞技的循环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与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应用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竞赛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并在尊重全体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指定反应能力强、身体协调能力灵活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练习。在全体学生熟练掌握武术动作技巧的前提下,武术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予以适当鼓励,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小组则应予以适当惩罚,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在生动热烈的集体活动中感受武术运动的独特魅力。此外,武术教师还可以适当引进趣味性游戏元素,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武术游戏活动,以此有效缓解学生练习武术动作时产生的疲劳感,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定期组织武术教师参与武术教育培训,鼓励武术教师在专业体育院校、师范类武术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武术专家进入校园开展座谈会,为武术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指导,帮助武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武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2.3 加大武术文化和武德教育的渗透力度

相较于理论和技巧教学,武术文化与武德教育在新时代武术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武术项目与其他体育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脱离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武术教育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学校在渗透武术教育时,可以从武术文化与武德礼仪着手,要求学生在上下课、课余时间积极向教师敬礼,并以温和的语言鼓励学生向全体教师行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武术课程的目的并非仅局限于提高身体素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热爱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武术教育的传播与弘扬离不开具有价值性的民族精神,且武术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与社会道德观念。基于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时,应以武术文化与武德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合理利用武术教育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道德素养。

2.4 提高各级领导对武术教育的重视度

体育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教育部门保持联系,共同向各级学校下达武术教育相关要求,同时定期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并督促各学校积极招聘专业的武术教师,真正为学校武术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人力方面的保障。与此同时,体育管理部门还可以鼓励学校大胆创新与开发特色拳术,并定期组织各学校开展武术竞赛或武术表演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体育管理部门还应充分激发武术教师对武术教学的创新意识,要求相关武术教师针对武术动作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此推动武术教育趋于多元化发展。

3 结 语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但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在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推动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从积极创新与完善武术教学内容、整体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水平、加大武术文化和武德教育的渗透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武术教育的重视度等角度着手,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的实效性价值。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