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莆田市栽培的淀粉型甘薯品种筛选比较试验

2022-10-31郭锈唐超凡郑龙崔纪超武小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薯干鲜薯结薯

郭锈唐超凡郑龙崔纪超武小霞

(1.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莆田 351100;2.莆田市种子站,福建 莆田 351100;3.莆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 莆田 351100)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在中国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产量高、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2,3],是福建省居水稻之后的第2大粮食作物,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291万hm2[4]。甘薯块根富含淀粉,可用于加工粉丝、变性淀粉等多种食品和工业品,是当前和今后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利用对象[5]。莆田市农民有着种植甘薯加工成粉丝、甘薯干等制品的传统,但种植的品种较为单一,存在退化、混杂、用途单一及病害严重等问题,已不适应当前居民消费和工业加工的需求,急需更新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甘薯栽培的主要目标之一。前人在重庆市、黔东地区、福州市、济宁市、阜阳等地引进新选育的甘薯品种进行品种试验,筛选出“万薯9号”、“渝薯198”、“福薯8号”、“渝薯27”、“商薯19”、“徐薯25”、“榕薯910”、“济薯25”、“漯薯11号”、“商薯19”、“阜薯24”、“冀薯98”等多个优质淀粉型甘薯品种,适宜当地种植,淀粉含量高,作为淀粉型甘薯品种推广[6-15]。高淀粉含量的甘薯品种是甘薯淀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资源和关键技术因素,为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供需矛盾,本研究引进了6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区域品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莆田市推广的优良新品种,为生产应用服务,促进甘薯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地点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西温村,土壤类型为红土田,质地沙壤,四周开阔,排灌方便,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经过征集与筛选,参试品种6个,对照品种为“广薯87”。引进与筛选品种的名称及其选育单位见表1。

1.3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个小区长6.67m,宽2m,面积13.32m2,每小区种2畦,畦宽带沟1m,每畦种1行,株距0.19m,每个小区插70株。田块四周设保护行畦,两头保护行种植相应品种,两边保护行种植对照品种“广薯87”。试验地于2021年7月5日整畦,7月10日扦插,10月27日收获,全生长期140d。7月7日结合整地施复合肥(17-17-17)25kg·667m-2,8月17日追施尿素10kg·667m-2,8月19日追施硫酸钾10kg·667m-2。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生育期观察株型、分枝数等,记录试验品种生长情况。收获时挖根考种,每个处理连续取样10株,考察结薯习性、大中薯、商品率、蔓长、蔓重、结薯个数、薯块质量等经济性状。每小区进行田间测产,鲜薯产量按小区鲜薯总质量折算每667m2产量。

表1 参试淀粉型甘薯品种名称、来源及亲本组合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 2003、DPS 7.05[6]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主要农艺形态特征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主要农艺形态特征见表2。“红金薯2号”株型短蔓半直立、顶叶形状凹、叶片心形、叶主脉绿、叶柄绿色,无茎尖茸毛、茎色绿、茎粗中等偏细,单株分枝数4.7条。“福宁薯28号”株型中短蔓葡伏型、顶叶形状凹、叶片深复缺刻、叶主脉淡紫色、叶柄绿色、叶片大,无茎尖茸毛、茎色绿、茎粗中等,单株分枝数3.9条。“福宁薯30号”株型中蔓半直立、顶叶形状凹、叶主脉淡紫色、叶柄绿色、叶片大小中等,无茎尖茸毛、茎色绿色、茎粗中等,单株分枝数4.2条。“泉薯27”株型短蔓半直立、顶叶形状凹、叶片深复缺,叶主脉绿、叶柄绿色、叶片大小中等,茎尖茸毛数量少、茎色绿、茎粗中等,单株分枝数7.3条。“金薯43”株型中蔓半直立、顶叶形状平、叶片心形、无叶耳,叶主脉绿、叶柄绿色、叶片较小,茎尖茸毛少、茎色绿、茎粗中等,单株分枝数4.4条。“莆薯25”株型中蔓葡伏型、顶叶形状平、叶片深复缺,叶主脉淡紫色、叶侧脉淡紫色、叶柄绿色,脉基紫色,叶片大小中等,无茎尖茸毛、茎色绿、茎粗中等,单株分枝数5.4条。

表2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主要农艺形态特征

2.2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薯块商品性状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薯块主要商品性状见表3。6个参试品种单株薯重均比对照“广薯87”高,“福宁薯28号”单株薯重最高,为0.912kg,比对照增加30.10%;其次分别为“金薯43”、“泉薯27”,分别比对照高27.67%、21.54%,“红金薯2号”、“福宁薯30号”、“莆薯25”分别比对照高20.26%、12.55%、6.28%。大中薯率最高为“金薯43”,比对照高5.24%;其次为“福宁薯28号”,比对照高0.73%;“福宁薯30号”、“泉薯27”、“红金薯2号”、“莆薯25”大中薯率分别比对照低6.03%、2.89%、2.56%、1.65%。“红金薯2号”单株结薯5.8个,大中薯率75.33%,薯块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薯肉黄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福宁薯28号”单株结薯6.3个,大中薯率78.62%,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黄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福宁薯30号”单株结薯数5.9个,大中薯率71.86%,薯块长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黄红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泉薯27”单株结薯数6.4个,大中薯率75.00%,薯块长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薯肉黄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金薯43”单株结薯数6.4个,大中薯率83.13%,薯块纺锤形,薯皮白色,薯肉淡黄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莆薯25”单株结薯数4.5个,大中薯率76.24%,薯块短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黄色,结薯习性集中,整齐度好。

表3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薯块商品性状

2.3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产量分析

各参试品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详表见表4,方差分析见表5。6个参试品种鲜薯产量“红金薯2号”、“福宁薯28号”、“福宁薯30号”、“泉薯27”、“金薯43”与对照品种均达极显著水平,“莆薯25”达显著水平;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福宁薯28号”产量最高,平均产量3214.06kg·667m-2,比对照增产26.54%;“金薯43”居第2位,平均产量3174.69kg·667m-2,比对照增产23.13%;“红金薯2号”、“福宁薯30号”、“泉薯27”、“莆薯25”鲜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7.02%、9.71%、18.78%、5.11%。6个参试品种薯干产量与对照品种均达显著水平;薯干产量参试品种中“福宁薯28号”产量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42.02%;“金薯43”居第2位,比对照增产26.76%;“福宁薯30号”第3位;3个品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泉薯27”、“莆薯25”、“红金薯2号”分别比对照减产1.17%、4.88%、5.3%。6个参试品种淀粉产量差异较大,与对照品种均达显著水平;“福宁薯28号”淀粉产量列第1位,比对照增产65.19%;、“福宁薯30号”、“金薯43”分别比对照增产30.38%、29.12%;“红金薯2号”、“莆薯25”、“泉薯27”3个品种分别比对照减产29.45%、16.96%、23.38%;“红金薯2号”淀粉产量最低,比对照减产29.45%。综合6个参试品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分析,“福宁薯28号”、“金薯43”2个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高,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莆田市的主栽品种进行推广;“福宁薯30号”鲜薯产量低,但干物率、淀粉产量较高;“泉薯27”鲜薯产量较高,但干物率、淀粉产量较低,这2个品种可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改良。

表4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

表5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

2.4 不同品种淀粉型甘薯淀粉产量与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利用相关分析淀粉产量和单株结薯数、鲜薯产量、大中薯率、薯干产量、单株薯重、单株分枝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6。淀粉产量与鲜薯产量、单株薯重2项性状之间呈现出显著性,有着正相关关系。淀粉产量与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薯干产量、单株分枝数4个性状之间没有相关性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甘薯生产和加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加工淀粉是其主要用途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优质甘薯淀粉越来越引起重视,优质淀粉型品种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6-11,17]。在本试验生态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下,6个参试品种中“福宁薯28号”、“金薯43”综合性状、产量及出粉率等方面表现较好,适合提取淀粉或作工业加工等用途,建议今后作为主栽品种扩大示范、推广种植。“福宁薯28号”鲜薯产量3214.06kg·667m-2,薯干产量1043.93kg·667m-2,淀粉产量228.52kg·667m-2,干物率32.48%,淀粉率21.89%;“金薯43”鲜薯产量3174.69kg·667m-2,薯干产量931.77kg·667m-2,淀粉产量178.62kg·667m-2,干物率24.99%,淀粉率19.17%。“福宁薯30号”鲜薯产量低,但干物率、淀粉产量较高;“泉薯27”鲜薯产量较高,但干物率、淀粉产量较低,这2个品种可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改良。淀粉产量与鲜薯产量、单株薯重2项性状之间呈现出显著性,有着正相关关系,与王丽虹等[18-20]的研究结论相符。

表6 淀粉型甘薯淀粉产量与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猜你喜欢

薯干鲜薯结薯
乳酸菌发酵对薯干质构和风味的影响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婺城区山区8个薯干加工甘薯品种比较试验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几个甘薯品种(系)薯干加工比较试验初报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鲜薯储藏技术
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