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地勘单位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2022-10-31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单位

杜 虹

(湖南省有色地质矿业研究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7)

随着地勘市场转型调整,地勘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同质竞争、效益下滑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勘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以解决。在改革的探索实施过程中,资产、人员的处置是核心问题,特别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已经成为地勘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现状

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是指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地勘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社会公益服务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个类别:一是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或转变为行政机构,如合并重组省政府直属地质院,由当地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二是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其公益属性,如根据地调、地勘、地灾、地环等公益性职能,在地质院下设研究所和地质队;三是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完成企业剥离整合工作,如成立企业集团或所(队)管企业,管理地勘单位剥离的辅业,等到条件成熟后再依法明确管理关系。

2011年,根据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要求,全国地勘单位陆续开展分类改革工作。此后,根据各省(自治州、直辖市)各自的特点,各地的地勘单位改革在其省级政府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全国地勘单位改革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省域间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深化细分改革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二是地勘单位的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强化;三是经营性国有资产逐步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将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逐步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

二、地勘单位资产情况

地勘单位资产是指由地勘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其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勘单位便开始积极探索地勘工作的各项改革,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试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自2000年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地勘行业遇到新时代的挑战,地质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部分地勘单位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地勘单位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自谋生路成立企业,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市场,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存量的资产。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日益凸显,由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体制”问题,地勘单位的资产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三、地勘单位不良资产情况分析

(一)不良资产概述

不良资产是一个泛概念,它是针对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来讲的。地勘单位的不良资产是指预期不会给地勘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也就是说,地勘单位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存在潜亏风险的资源,以及按原地勘会计制度及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地勘单位在改革过程中,会进行资产盘点清查,其过程中对不良资产的判定尤为重要。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在“走市场”的过程中,地勘单位除了大力发展地质主业,也涉足了其他辅业,如工程施工业、地产物业、投资行业等。所以,地勘单位的不良资产的表现形态各有不同,其主要分为股权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以及其他不良资产。

1.股权类不良资产

股权类资产是指地勘单位拥有某公司资产的凭证。这类资产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地勘单位主要产生的是直接投资,即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股权类不良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这类不良资产既不能给地勘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还可能产生严重的亏损。

这类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勘单位在筛选投资标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或是基于当时的政策规定及环境影响造成决策失误;(2)由于地勘单位内控意识较为薄弱,内控制度不完善,对外投资从前期调研、审批流程、投后管理及财务结算等各个环节没有对资产进行严格把关,造成了资产的不良化;(3)地勘单位对外投资的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优胜劣汰,不能稳定盈利,甚至破产倒闭。

2.债权类不良资产

债权类资产是指在法律性质上具有资产属性的各种债权,是地勘单位在货币财产和其他财产的融通过程中形成的,享有增值性收益债权的财产。债权类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这类不良资产被债务人长期拖欠或确实无法收回。

这类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勘单位在经营地质、工程等产业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应收款项,而这些债权的债务人分为法人和自然人两种,有的法人或由于资金链断裂、商业诚信缺失、长期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等原因,有的自然人或由于经济纠纷、意外、失踪、死亡等原因,致使这类债权被长期拖欠或确实无法收回,从而形成不良资产;(2)由于地勘单位缺乏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在对合同管理、证照公章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催收责任落实、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上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效内控体系,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呆坏账的形成。

3.实物类不良资产

实物类资产是指地勘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用于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的具有具体形态的资产。实物类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和固定资产,这类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已严重不符。

这类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勘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都备用了一定量的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存货,这些存货存在的年代久远,或因为保管条件受限,以及管理制度的缺失,已经失去了其使用价值,甚至已经消耗殆尽,但没有及时进行资产处置,导致账实不符,这便形成了不良资产;(2)地勘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购置了办公家具家电、车辆、地勘工程设备等,由于年代久远,因遗失损毁、使用年限已满、技术更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一些特殊原因等,已经丧失其使用价值,但在账面上仍旧以原值反映,或计提折旧额不足,也间接形成了不良资产。

4.其他不良资产

其他不良资产主要为无形资产类不良资产,如地勘单位已经失去其价值的土地使用权、矿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有产权争议的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资本化的费用、未决诉讼冻结财产等等。其他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个别地勘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思想意识不到位,对资产的处置随意性大,甚至有转移、侵吞、挤占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这就人为地制造了不良资产,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形资产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和排他性,例如,专利和专项技术,一旦到期或被淘汰,这类资产就失去了原有价值,形成不良资产;三是地勘单位拥有的矿业权,由于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或者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地质灾害等损失,导致该矿业权已不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或地勘单位在勘探结束后不能形成地质成果的,如果相关地勘单位没有及时把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则人为地形成了不良资产。

(三)不良资产的特点分析

各地勘单位由于自身实际经营情况的不同,其产生的不良资产也不尽相同,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和地质行业的一般性,地勘单位不良资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普遍具有政策性特征,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分配大多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再加上各地勘单位间同质竞争,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勘单位还存在交叉持股或以债转股的情况;二是情况较为复杂,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产权不清且涉及多方利益关系,有的还存在未决纠纷及诉讼;三是规模不大,但涉及单位数量较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基础资料缺乏,难以集中处理,在改革的过程中接续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是个长期的过程;四是矿业权由于具有投资风险高、受技术经济条件制约、依附于矿产资源实体、缺少可比性的特点,容易形成不良资产。

四、加强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全国地勘单位的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建议在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中,从省一级层面进行全盘考虑,给予其实质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在制定地勘单位改革方案的前期,主管部门应组织进行资产清查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其下属各地勘单位财务资产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机构重组和资产的清算、划转、移交、接受和管理等工作上,要配套完善具体的处置管理制度,做到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有据可依、流程完整和落实有效。

(二)成立专门的处置管理部门

鉴于由原地勘单位自行进行不良资产处置,一方面,会存在怠惰心理,或是害怕担责,工作进展会较慢;另一方面,在申报、审核、移交和处置任一环节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会影响工作效率。对此,建议总体改革方案确定后,应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专门的处置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地勘单位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其优势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并对接单位行政负责部门,工作效率较高。处置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一是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二是建档管理不良资产,并形成处置方案;三是负责组织实施不良资产处置,结合实际灵活选用处置办法。此外,在分类改革工作结束后,各地勘单位可视具体情况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在处置管理部门完成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期工作后,可接管完成后续相关工作。

(三)针对不同类型选用最佳处置方式

不同类型的不良资产,应遵循分类分批、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不同的处置方式。对于股权类及债权类的不良资产,经资产评估,重新确定其现有价值。首先,对于地勘系统内部的这类不良资产,可通过厘清权属关系、办理权证登记、冲销调整虚挂账务、对确实难以收回的债务进行坏账处理等方法进行处理。其次,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这类不良资产,可在清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利用网络、电视、自媒体等媒介发布信息,在产权交易平台上对该类不良资产进行电子竞价和公开拍卖,从而盘活国有资产。

对于实物类不良资产,首先应对存货、房产、土地和设备等实物资产进行清点和账务调整,真正做到账实相符。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仍可重复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归类打包,采取翻新、租赁、拍卖等手段实现不良资产的盘活。事实上,很多不良资产在经过盘点和分类后还是具有二次使用价值的,这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做到有效剥离和运营。

对于其他不良资产,有着较为复杂的政策和管理原因,需要各单位根据其实际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有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不完善不健全的制度进行完善后,才能进行处置。对于地勘单位的矿权资源,可以引入第三方资本,发起设立矿业投资基金,通过对矿权项目进行投资或收购,经过前期培育达到一定要求和条件后,经上市公司收购、挂牌新三板、IPO等途径实现基金退出,从而盘活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的信息化

近年来,各地勘单位也逐步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大部分是选择了用友或金蝶等单机版财务软件,软件类型和版本没有统一,一直沿用的也是基于原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上设计的会计科目和报表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应统一财务软件平台,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根据地勘行业特性,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符合行业发展的地勘系统内部全方位数智化OA协同办公平台,其中涵盖个性化财务平台,有效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监管,经济活动与财务信息的同步。同时,要做好分级分权措施,注意数据信息保密性,员工都能在各自的权限和工作责任内共享数据资源,单位的管理层能够实现对下属单位或企业的预算、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实施监管。

一方面,应在财务平台内设置不良资产处置板块,有效实现处置流程信息化,得益于互联网特有的灵活性和公开性,可以更好地盘活不良资产,将资源进行合理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增强监管力度,减少不良资产发生的风险。在地勘单位此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整个经济活动的工作流程从申报、审批到执行都在同一办公平台进行,所有进度和数据都清晰明了,各方权责清晰,这不仅打通了全系统上下的沟通渠道,而且能极大地增强监管力度。

(五)加强员工培训和团队协同合作

应加强对地勘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人员范围不仅包含财务人员,而且应该扩大到全体在职员工,加强员工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培训内容中应加入内控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

另外,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也十分重要。资产管理部门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尤其是对单位重要资产的管理,一旦发现资产不良化,应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止损;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应及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置。财务部门应加强预算管理,参与资产购置的统筹规划,从源头上避免产生隐患。同时,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力争做到账实相符,防止资产不良化。内审和纪检部门应加强监督,开展定期审计和不定期抽查,真正做到对资产的全方位管理。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资产单位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五年规划”加强国有资产监督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法和措施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构建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