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一生就是跟自己对着干的一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的长寿经

2022-10-29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王老瑞金医院教学大纲

文/王明洪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如今已是98 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且幽默风趣。20 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剧《血疑》在我国热播,观众们也在剧中了解到了白血病的凶险。然而就在此时,一项奇迹发生了,上海瑞金医院的王振义教授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救治了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同年,又有24 名患者得到治疗,完全缓解率达九成多。随着奇迹的诞生,王老的治疗方法也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应用。王老的高寿,和他淡泊明志、经常学习、待人随和等有关。

“这一生就是跟自己对着干的一生”

王老坦言,自己年轻时从医的原因有二:一是医生的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二是医生钱赚得多,待遇不错。追名逐利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就连青年时期的王老也未能免俗。不过,60 多年的从医生涯,使王老改变了原始的动机。他曾告诉医学院的医科生:他这一生就是跟自己对着干的一生,从本为名利到无谓名利,始终择善而从。1986 年,王老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后,获得了国际肿瘤医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有外国记者问他:为什么没有申请专利,王老回答:“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当患者需要看病,但又付不起医疗费时,作为医生就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免费给他看病。我始终恪守我在毕业时的誓言:余于任何患者,绝不索其力所不逮之诊金,并愿每日牺牲一部分时间,为贫苦患者免费之诊治。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在王老的家中,挂着一幅画,名为“清贫的牡丹”,王老很喜欢这幅画,他将这幅画的含义解析为“应该把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1993 年7 月,已是古稀之年的王老和其他12名医生在瑞金医院联名发出廉洁行医,拒收“红包”的倡议书,为此,《解放日报》曾发表短评《可贵的精神》。

“知识需要日积月累”

王振义

王老常戏称自己是在“吃老本”,可他的同事却不这样认为,因为王老会利用一切机会,掌握新理论、新事物。1996 年,72 岁的王老开始学习电脑和上网,每天在网上查阅医学文献数小时。如今,每当他回忆起当年一到周末就到中华医学馆查找资料,并逐字逐句地把有价值的内容抄下来时,就会感慨现代网络的先进。“为人师表,我不能老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王老坦言:学医非常辛苦,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候白天劳累工作,晚上还要看书,从文献中寻找解除患者痛苦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学习和知识的累积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人生的满足和享受;二是要知道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需要人在、心在、脑在。“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都比较忙,学校规定的书要看,但是规定之外的书也要看。”一次,王老在查房时看到一位患者,这位患者的病并不在教学大纲之内。有人提醒王老:“王老师,我们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种病。”王老认为:这位医生的看法是错的,因为患者在看病之前不可能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在你们的教学大纲内”。“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才是过人之处。”王老说。

“医生应该把患者的需要放在首位”

王老为人十分随和,且生活质朴。当年在学校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老坦克”,面带灿烂的笑容,向学校的教授、学生、保安乃至保洁员热情地打着招呼,以至被人们称为“亲民校长”。驾驶员徐为民是学校一名普通的职工,几年前,他的母亲因突发血栓性疾病被送往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由于医生诊治的把握不大,徐为民十分着急。王老知道此事后安慰徐为民,“我会抽空到九院看看的。”当天下午,尽管风雨交加,可王老还是骑着“老坦克”来到九院,并于第二天就安排她住进了瑞金医院。在王老的关心下,徐母最终获得康复。如今30 年过去,徐为民每每提到此事,依然感动不已。1974 年9 月,一个9 岁的男孩昏倒在瑞金医院的急诊室,看似中风症状,又不明其因。王老仔细观察患者,最终在男孩的脚上发现了出血引起的并发症——过敏性紫癜。经对症下药,男孩获得痊愈。事后,患者及他的父母寻找王老整整三十年,直至2004 年才找到,他们登门感谢王老,送上几双普通的袜子。王老从没接受过患者的“红包”,但收下了这几双普普通通的袜子。王老说:“这是患者送给医生最珍贵的礼物,代表了患者的一片心意。我一直舍不得穿,要把它们好好珍藏起来。”

“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

王老不仅在医学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在公益慈善方面也起到了表率作用。多年来,每到春节前夕,他都会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2 万,用以帮助贫困群众。遇到自然灾害,他也会慷慨解囊。“5·12 汶川大地震”后,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了他给四川残疾伤员的10 万元捐款。

浙江义乌有一位名叫楼镑的血友病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没有在发病时及时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14 岁时,腿就残疾了。生活几近绝望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王老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发病史、身体状况和残疾情况。王老虽未和患者谋面,但还是及时回了信,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与楼镑持续保持通信和电话联系,耐心指导楼镑做好自我保护、如何用药,帮忙寻找凝血因子,积极鼓励他面对生活。由于楼镑家庭经济拮据,自2007 年中秋节起,王老每个月寄2000元资助楼镑,到2011 年又增加到3000 元,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2008 年5 月的一天,楼镑坐着轮椅来到王老的办公室,面对这位熟悉却从未谋面的小病友,王老一如既往地鼓励他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30 年来,王老坚持行善,但始终保持低调,不希望自己被宣传:“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大家都在做的平凡的事情。”

“最高奖也是奖给我妻子的”

1948 年,王老和谢竞雄一起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两年后,在上海喜结良缘。婚后,两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工作中相互帮助,曾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以诊断血浆凝血活酶因子缺乏症》《血友病的实验诊断》等。1985 年,全反式维甲酸的首次临床应用也是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的。2010 年10 月,谢竞雄因病住院,86 岁的王老不仅每天去医院探望,还亲自为她配制食谱。看望她时,总要打上一盆热水,拧一条热毛巾,为妻子擦手擦脸,轻抚着老伴花白的发丝。王老觉得:老伴的病需要有亲人陪伴,生命才能延长,所以在她病重的六年间,没有出过国。其实,王老心中对老伴始终有一份歉疚之情:自己在年轻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对爱人的关心,就连在她分娩时,也没有陪伴在她身边。尽管如此,谢竞雄对他的工作还是十分支持。1996 年,王老将自己获得的“求实杰出科学家奖”100 万元奖金捐给了学校、医院和研究所,谢竞雄对丈夫的决定不仅没反对,还很支持。2010 年12 月,谢竞雄因病逝世。一个月后,王老荣获“201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认为:“最高奖也是奖给我妻子的,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

猜你喜欢

王老瑞金医院教学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嘉定区马陆镇在新型冠状病毒筛查工作中建立合作机制的开展情况
博物馆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百年老院应该是个什么范儿?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老人和孩子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