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坭兴陶与六堡茶
——历史渊源、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

2022-10-27任思博

农业考古 2022年5期
关键词:钦州文化

任思博

广西钦州坭兴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其烧制技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与代际传承。六堡茶是广西梧州出产的一种后发酵大叶种黑茶,晚清至民国年间声名鹊起,经茶船古道畅销于东南亚,因在南洋华工华侨群体中备受欢迎而被称为“华工茶”。对于坭兴陶与六堡茶单独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在坭兴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其材质、工艺与文创设计方面;在六堡茶研究领域,目前主要是结合民俗经济、茶船古道、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进行文化挖掘并探讨发展对策。在对二者关联研究方面,目前只在茶艺创编领域进行过一些联想,一些研究中有简要提到二者之适配,但究其历史、技术、文化等方面之间的相合性,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钦州、梧州同属广西南部,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等较为接近,坭兴陶壶与六堡茶之制作皆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者是否自然适配,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该如何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这些都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一、坭兴陶与六堡茶的自然适配

坭兴陶与六堡茶的自然适配,是指在二者的构成成分与生长环境、材质与特性、品饮与储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切合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二者自然属性之相合,二是二者社会属性之互补。

(一)自然属性之相合

茶与茶具相伴而生,茶需依赖茶具成汤出味,“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六堡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在附近的蒙山、昭平一带也有分布,其生长之地为含砂土量较大的红黄壤区域。坭兴陶陶土为原产于钦江两岸之紫红色土壤,其所含元素成分与比例跟六堡茶之栽培土壤一致,二者在自然属性方面相近。嘉靖《钦州志》载:“茶,产新立、永乐诸山,不甚佳。新茶,银一钱可买五斤,老者三斤。”从价格的角度来看,钦州地区所产陈茶胜于新茶,似近于六堡茶之价值特点,而“不甚佳”说明当地所产茶质量一般。因此,与之相近并具有更高质量与更大价值的六堡茶便具有与坭兴陶匹配之“自然法理”,并具备更大的经济潜力。彭庆中《中国六堡茶》中提到:“笔者探索着以六堡茶山矿泥加入广西坭兴陶泥料中,做出的壶冲泡六堡茶使茶性发挥的非常好。”故坭兴陶壶所用原材料同六堡茶生长环境自然适配,并可通过选用更接近六堡茶生长地的泥料使其进一步相合。

材质方面,坭兴陶独具透气而又不渗水的天然双重气孔结构,使得陶器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六堡茶十分讲求陈放方法,坭兴陶罐内形成的阴凉透气环境有利于六堡茶长期储存。在泡茶方面,坭兴陶分子结构紧密、透气性好且不渗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六堡茶的色、香、味,使之达到“红、浓、醇、陈”的茶汤标准。坭兴陶壶本身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钙、钾、钠、铁、锌、锶、铜、锰、钴、钒等,不存在有害元素,因此,用坭兴陶壶泡六堡茶饮用,能达到一种健康增益的效果。无论饮用还是陈放,坭兴陶与六堡茶都是具有很高的相合度。

(二)社会属性之互补

坭兴陶可用于制作成茶罐、茶壶、茶杯、茶托等不同形态的茶具,并用于煮水、泡茶、品饮、贮存等,是饮茶之依托与承载体。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深切体悟到茶与茶具的不可分割性,并将其总结为“茶、陶、丝”相融合的茶文化。福琼将中国茶文化知识带回英国,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福琼告诫英国人,要品茶,光有茶种和工艺还不行,还得有好的陶瓷,还得有适合喝茶的衣着……英国本土缺乏中国土壤中的黏性,无法高温烧制出漂亮釉色的陶瓷,于是英国开启最大规模的工业竞赛,不到几年时间,欧洲工厂就生产出了非常精美的茶器。”可见,只有使用合适的茶具,才能获得良好的品茶体验。因此,即使是广西当地的对外贸易,也常表现为茶、陶等货物一同售卖,《广西航运史》在讲述明代广西内河航运事业发展情况时,提到:“明代,从西江运往珠江三角洲的商品有农产品和手工艺产品两大类。主要是铁器、糖、布匹、陶瓷、食盐、矿产、木材和山货、大米等。”其中,“山货”一类包含六堡茶,而陶瓷类商品则包含了坭兴陶在内的地方特色陶瓷器皿,可见,早在明代,六堡茶与坭兴陶就通过茶船古道运往珠江三角洲。胡老六于咸丰年间烧制坭兴陶之后,后续改进此技术的工艺师们即刻将坭兴陶改制出茶具,据《景德镇陶瓷》载:“相传胡老六年轻时在江苏宜兴当过兵,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术,回乡后用含氧化铁的红色黏土制作小烟具,后经过工艺匠师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烟具之外,又出现了茶具、花瓶、笔插等日用、欣赏用品。”侧面反映出坭兴陶之适茶性,以及相应的市场前景。

二、坭兴陶的特色工艺与茶文化传承

饮茶是一项文雅的活动,唐代之后,文人与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于茶具美的追求便未曾停下过脚步。坭兴陶之“窑变”工艺可幻化出多姿多彩的陶色,为饮茶活动增添更多的审美趣味与更大的艺术价值。坭兴陶之制作工艺是对广西传统制陶工艺之传承,其土质独特、可塑性强,胚体可任意雕刻与装饰,成品被广泛用于茶饮活动中,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陶文化,而六堡茶的茶俗传承,也得益于这种茶陶文化的延续。

(一)坭兴陶对广西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

在距今约4000年的钦州新石器时代遗址——独料遗址中,出土了两千余片碎陶片,全部为夹砂陶,夹有自然河沙及石英碎粒。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当地先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陶经验,是钦州人制陶之始。唐代成为钦州陶器发展的加速期,据《钦县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朝以前,至唐而益精致……钦之坭兴,盛于清朝咸丰年间。”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形成至今约一百六十余年,其形成有赖于钦州地区制陶业的长期发展。民国十年(1921),在钦州钦江上游平心村发现唐代宁越郡刺史宁道务之墓,墓穴中有一方陶土烧制的碑记,刻于开元二十年(732),印证了“至唐而益精致”的说法。宁道务为开元年间钦州一代壮族先民的首领,因此,陶碑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民族与钦州制陶业之间的某种联系。

至于坭兴陶工艺究竟起源于何时,说法纷繁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起源于宁道务唐碑同时期,二是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根据目前可见的资料,坭兴陶传统工艺的确切起源应不早于咸丰年间。咸丰年间,钦州人胡老六运用偶然间发现的紫坭制成烟斗,制成后品质精良,便被其他陶艺人争相效仿学习,此即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史之开端。清末,一位黎姓陶艺师研制并确定了坭兴陶传统制作技艺中的选材配比,《钦州文史资料》载:

又过一些时候,城东门十宇街有个姓黎的,用西泥试创日用小器具,觉得泥质太硬,经煅烧容易坼裂,煅烧后有粗糙的地方,很不容易磋磨平滑,试换作东泥(软性泥)制器,经烧则容易变样,容易磨损。这么一来,很自然想到把两种泥混合使用的办法。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东泥十分之六,西泥十分之四是软硬最适合的混合土的结论,这就是生产坭兴用的混合泥……制作坭兴,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即六个工序):(1)挥泥;(2)车坯;(3)刨整;(4)雕塑;(5)煅烧;(6)磨光。

混合泥料的确定,使得烧出的坭兴陶器既不容易因泥质偏硬而坼裂,也不容易因泥质偏软而变样或磨损。在坭兴陶烧制过程中,“窑变”是其后期自然成色的关键。“窑变”是指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窑内温度、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陶器表面釉色发生不确定性变化,《稗史汇编》对“窑变”特征本质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窑变”技术所产生千姿百态的釉色变化,反映了坭兴陶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民国三十五年《钦县志》载:

坭兴器烧工,其窑不能自为之,一定要附缸瓦大窑,因烧法有两种……用明火,不免有歪有裂,烧得成数不一定,其法将坭兴器交缸窑装入新制大缸内,顶上不盖密,留各坭兴得直接火力,有变窑之异彩,听其自然,或变古铜,或变深浅蓝,或变黑白及各五彩奇异之色。

可见,晚清至民国时期,坭兴陶烧制场所一般为缸瓦大窑,采用“明火法”烧制而成,流传至今的古龙窑就是这一时期家庭手工作坊式窑的传承与延续。传统坭兴陶制作技艺能制作出罐、壶、坛、缸、盆、碗等陶器,钦州市郊的缸瓦村中不同姓氏人家曾建造众多古龙窑生产陶器,形成家传模式:

钦州市粗陶生产历史最长的为钦州城郊缸瓦窑村。清代以来该村群众一向生产陶器。民国初年,村内较有名气的陶户有卢翠益、卢业记、颜京兆、梁传纪等。至民国32年,缸瓦窑村全村70户均以烧制粗陶器为业,不事耕农。生产工艺为手工操作,有简陋的工场,在滨临钦江的缓坡上建有小龙窑5座,陶器用松柴尾烧制。

受到工业化的冲击,烧制传统坭兴陶的古龙窑,大多已废弃不用。传统坭兴陶烧制技艺传承遭遇困难。不过,与此同时,其传承模式发生了转变,传承人知识文化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为与六堡茶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坭兴陶对桂南饮茶习俗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坭兴陶茶具有一定的“保鲜功能”,运用坭兴陶壶泡茶,即使在盛夏也能够保持茶之原色原味并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平常用瓷器茶壶盛茶,经过一昼夜,茶味茶色都会起变化,甚至馊臭。用泥兴茶壶盛茶,虽经一天,仍然能保持原茶色茶味,即使在盛暑期间,隔夜茶也不会馊臭。泥兴碗碟盛饭菜也不容易馊臭。此外,一般的陶瓷茶壶使用日久,也不会积聚茶精;而泥兴茶壶使用日久,壶里会积聚茶积(俗称茶芽),偶尔茶叶用完,只要冲进热开水,仍富有茶味。

钦州茶俗与六堡茶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钦州“老茶婆”茶戏与六堡老茶婆文化。六堡老茶婆是指利用霜降后采摘的一批粗老叶子制成的茶叶,最大程度保留了六堡茶的原汁原味,钦州采茶戏中的“老茶婆”以歌舞的形式呈现,本质上相当于“资深采茶人”,类似于六堡茶文化中的“茶箩娘”形象:

他(采茶艺人陆德升)少时看过采茶戏,十九岁(一九二九年)时,先后向久隆的阙贵标和张廷秀学采茶戏,历时二十九天,学会了二十七场采茶(指传统采茶小戏),他们自称为“老茶婆”。“老茶婆”的剧目是很简单的,一般一场戏只有十至二十分钟,都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因此采茶舞蹈当时处于主导地位,故内容很丰富。

从这些丰富的采茶类歌舞表演艺术形式来看,茶事活动在当地受到高度重视,“老茶婆”采茶戏虽只是一种歌舞性的小戏,但就其本身的称呼与风俗而言,钦州与梧州在茶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梧州六堡茶戏曲中有专门歌颂“茶箩娘”的茶戏,与钦州“老茶婆”茶戏之间的相似点在于二者都突出了对于女性采茶者的赞美,在文化上具有共通性。1962年,文艺活动家田汉在参观钦州坭兴工艺厂后,题诗慨叹:“钦州桥畔紫烟腾,巧匠陶瓶写墨鹰。无尽瓷泥无尽艺,成功何止似宜兴。”以坭兴陶媲美宜兴紫砂壶,也反映了二者属性上的高度相近。

因此,从自然生命史与社会生命史角度分别来看,坭兴陶作为一种茶文化配套传承载体,对于六堡茶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加成。

三、坭兴陶茶具的价值赋予及传承方式

坭兴陶与六堡茶的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广泛,应先明确其核心主体: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与六堡茶制作技艺。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结合考虑并被共同保护与传承的出发点在于,二者相融能够带来实用与审美方面更大的价值增益。根据二者的相似之处,提出对策措施,使它们能够被更有效地保护。

(一)坭兴陶茶具之于六堡茶的价值赋予

坭兴陶茶具可为六堡茶提供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增益。坭兴陶对六堡茶实用价值的赋予体现在“煮、泡、品、藏”四个方面。首先,在使用坭兴陶壶煮水的过程中,由于陶吸热较慢,可以使水分子产生更多碰撞,煮熟的水可将茶内含物质充分浸出;第二,在泡茶环节,六堡茶需高温冲泡,符合坭兴陶壶易于淋壶增温并保存茶气之特点;第三,坭兴陶能够大幅延长茶叶品饮滞后期,用坭兴陶壶冲泡六堡茶,口感醇厚,即使隔夜放置也能保证色味不变;第四,使用坭兴陶罐,将六堡茶放入其中,其透气而不透水的单孔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温度,也不妨碍茶叶充分地与氧气接触,既可以防潮又有利于促进茶叶陈化。坭兴陶的这些实用功效,是六堡茶“红、浓、醇、陈”等特质良好呈现的基础,为提升茶客品饮体验提供了实物支撑。

审美价值层面,一些地方性文化艺术形式可用于坭兴陶设计,茶器工艺美术与民族文化是坭兴陶之于六堡茶的艺术增值点。茶器工艺美术根植于坭兴陶烧制技艺,“窑变”后生成的古铜虎纹、青铜虎纹、蓝绿象牙、金黄天斑以及玉石质、角质等颜色,构造出绝无一件重复的新、奇、特的坭兴陶茶具,与六堡茶“千茶千味”的多样性特色在意蕴上无形中相吻合,二者结合,更多了一层新颖与奇妙。民族文化突显地方风土人情,是连结坭兴陶艺术与六堡茶文化的纽带。广西拥有苗、瑶、侗、壮、汉等12个少数民族,有太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可以融入其中,其中,壮锦图案、瑶锦图案、铜鼓图案等常被工艺美术师们雕刻在坭兴陶器具之上,六堡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超过一半是瑶族人,高寒系六堡茶、虫屎茶等即为瑶族人所创制与发明,因此,融入瑶锦、瑶服、瑶族长鼓等图案元素,可使坭兴陶壶在当地收获更大受众市场;再结合一些古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地方文化名家与工艺美术大师所创诗词、绘画等形式的作品,使坭兴陶能够在与六堡茶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被一并保护与传承。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具备过硬雕漆技艺的工艺美术师。雕漆匠在古代钦州是一个重要职业,雍正《钦州志》载:“康熙二十四年,知州马世禄照数征解,又解雕漆匠衣装银一两一分一厘八毫。”因此,保护并传承特色雕漆工艺是一个能够提升审美价值与审美意趣多样性的结合点。坭兴陶陶身自然成色、不施釉彩、本色沉稳、光润如玉、声脆如磬,这些都成为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与1930年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奖所凭借的亮点。坭兴陶瓶还可作为茶艺室插花之用,与六堡茶文化相结合可促进其审美价值的提升,并通过茶艺创编等活动形势进行文化宣扬,将原有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

(二)坭兴陶与六堡茶传承的两种主要方式

坭兴陶与六堡茶的传承方式有许多共同点,从分类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两种: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坭兴陶经历了从家族传承到学校传承的形式转变,改革开放前,坭兴陶烧制技艺主要以家族小作坊运营为单位进行代际传授;改革开放后,行业准入制度的分化,改写了坭兴陶行业中按资历排序的传统,当前,大量地方学校开设坭兴陶专业,以坭兴陶艺培训课程为延伸拓展形式,进行传承。传统坭兴陶制作技艺对匠人堆浮刻镂的雕刻技法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其中较为优秀的传承人往往也是工艺美术大师,掌握书法、绘画、造型、设计、装饰等多项技能。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等级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省级)与市级(表1),国家级与自治区级大师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领衔作用。

表1 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基本情况表④

六堡茶制作技艺,除了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基本传承形式以外,还呈现出一种“瑶为汉师”“瑶汉互师”的特点(见次页表2),体现了民族间的文化互鉴与深厚情感。因此,将梧州当地的民族艺术尤其是瑶族文化艺术融入坭兴陶陶身绘制中,是极具六堡茶特点与民族特色的融合点,可依此打造出更多新艺术品类,共同推进二者的保护与传承。

表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谱系⑤

在文化保护层面,可以收集与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的相关图片、音频、视频,通过文化汇编、创设博物馆等形式将坭兴陶与六堡茶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相关联的信息尽数收集,借助联合汇展、讲演、开办研讨会等平台,讨论二者之间的可结合点,以此带动二者的传承广度,加强保护力度。

四、贸易史溯源六堡茶与坭兴陶融合发展潜能

六堡茶与坭兴陶自然适配且有相近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找到保护传承的可结合点后推进二者融合发展,成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传承人保护动力之关键所在,在发展过程中,政策牵引、文化挖掘、产业带动缺一不可。

(一)明清时期钦州商品经济沿革与茶、陶结合的历史证据

钦州人乐于经商,不善务农,“百工之事”也并不精熟,而制陶业的发展由来已久。嘉靖《钦州志》对钦州风俗这样记载:

钦,边郡也,其民性愚而生计拙,百工之事下至陶圬衣屦一无能解,四方之人各以业术群聚而食其力。山林川泽,其利无穷,不能取用。民用所资,转仰于外。至之商贾,喜逸惮劳,弗务本业,多游手坊郭之民。

这段话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歧视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钦州人“舍本逐末”的社会营商风气,“陶圬”与“衣屦”的并列反映出在当时制陶业同制造衣服、鞋子一样普遍。明末叶之后,钦州妇女趁墟贸易的“妇贩”模式逐渐形成,崇祯《廉州府志》载:“廉俗淳朴,衣无华彩,虽妇人,亦负担贸易以为活计。”雍正《钦州志》载:“钦俗淳朴,衣无华彩,屋多茅覆,妇女悉数负担贸易……商贾皆远方来集者,中间大同小异不能尽录。”可见,妇女在这类贸易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但其进行交易的目的仍是维持基本的生计需求。随着农家结余农产品的增多,贸易风气渐盛,职业化的农贸商人大量涌现。

清雍正年间,钦州商贾集中交易于东兴,此地与越南仅一江之隔,“钦州属之东兴街,思勒峒二处,逼近安南,民夷杂沓,私贩甚多”,得益于地缘优势,钦州与东南亚一带已形成较大贸易规模。至清末,钦、廉一带客商,在越南贸易港口的商贸活动愈加活跃,相关文献也明确记载了商贸货品种类“市中百货云集,其茶叶、药品、瓷器、故衣诸货,皆中国客船贩卖为多”,其中大宗商品包括廉盐、生丝、牛皮、海产品、靛青、布匹、纸张、陶器、铁锅、茶和药材等,纵观商品清单,陶器与茶两大类赫然列于其中,这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钦州的陶器与茶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商品,钦州至越南一带已经形成了北部湾地区的贸易大片区。

(二)当下融合发展六堡茶与坭兴陶的路径

政策牵引——六堡茶与坭兴陶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

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在总体战略布局上,地方政府要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地方战略挂钩,深入交流讨论,为六堡茶与坭兴陶的融合发展做出政策牵引,在“纵向上求政策,横向上求合作”,起到政策下达与产业牵引的中枢纽带作用。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坭兴陶与六堡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吸纳更多的行业精英共商发展对策。将坭兴陶与六堡茶两个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与行业精英召集到一起,在技术、文化、艺术三个领域集中发力,促进二者的全方位融合,召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当地文化名人与工艺美术师,共商发展对策。

文化发掘——六堡茶与坭兴陶融合发展的精神支柱

六堡茶文化是坭兴陶壶兴起与盛行的重要契机,发掘茶船古道与华侨文化的潜在文化增益。要在文创设计方面下足功夫,对六堡茶与坭兴陶进行绑定式发展。当前,茶艺创编是使二者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些茶艺创编活动,丰富二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做好六堡茶与坭兴陶两大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降低投资成本。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打造坭兴陶-六堡茶历史文化村,进行分区展示,在中心区域展示二者在文化上古往今来的联系与结合案例,并在其范围内设立坭兴陶-六堡茶科创中心,并与相关行业协会、高校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带动——六堡茶与坭兴陶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通过政、企、校等多方运筹,推进茶、陶、旅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发展。首先,应做好文化推广。通过整合坭兴陶与六堡茶旅游资源、定位客户群体、进行市场调研与SWOT分析,拍摄宣传片并举行优惠活动,吸引大众关注并提升支付意愿,以拉动市场消费需求。其次,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秉持“桂茶桂器桂境游”的发展理念,推进坭兴陶与六堡茶产品组合与产业融合,与广西文创创意孵化基地、钦州市坭兴陶产业孵化基地共建六堡茶/坭兴陶文创中心,并与高校(包括综合类院校的相关专业与旅游专科学校)合作,打造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将文创产品引入旅游景区,拉动游客消费。

五、结语

优质茶具是品饮好茶的必备器具与基本条件,坭兴陶与六堡茶同产自广西,山川异物与风土人情十分相近,在自然与文化属性方面可契合度较高。当前,坭兴陶和六堡茶融合发展已开展三次高峰论坛,召集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共商发展对策。促进坭兴陶与六堡茶进一步融合发展,需要把握“文化——技术——艺术”的一体化路径,文化作根,从思想与精神层面将二者相凝聚;技术当基,运用坭兴陶器,提升六堡茶的煮、泡、品、藏等方面的效果,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装饰价值与收藏价值;艺术为魂,结合民俗元素与地方特色,科学利用坭兴陶“窑变”技艺打造自然成色的壶身/瓶身六堡茶艺术作品,创造更多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使坭兴陶与六堡茶产业在文化传承与文创宣传中相互“赋能”,在发展中互相保护,在创新中提携传承。

①林希元.(嘉靖)钦州志[M].明嘉靖刻本.

②黄国珍、黄炳奎,编修.钦县志[M].台北市广东钦廉同乡会,1990.

③陈德周.钦县志[M].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石印本.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藏.

④表1内容为根据钦州坭兴陶文化调研课题组所作“钦州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基本情况表”节录而成。

⑤表2内容为苍梧县实地走访、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所得。

⑥张国经,修,郑抱素,纂.(崇祯)廉州府志[M].明崇祯十年刻本.

⑦董绍美、吴邦瑗,纂修.(雍正)钦州志[M].清雍正元年刻本

猜你喜欢

钦州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谁远谁近?
浅析广西钦州傩戏“跳岭头”的艺术特征
钦州民营快递业客户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