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E”背景下高三地理课堂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2022-10-24李燕峰

考试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课堂学生

李燕峰

2020年9月开始,新的高考模式在第二批八省实施,当“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工作全面实行以后,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新的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其中,围绕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三地理试题更多地去考虑情境,借以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表达的能力,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地理学科中的落实力度和实现效果。“5E课堂”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根据学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如何在高三的地理课堂中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呢?笔者结合具有本学校的课堂特色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 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探索发现

我国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东西跨近53个经度,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因素映射出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新的核心素养明确要求要培养当代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节时,通过教材中周庄的景观,提问学生是不是对这样的景观很熟悉,如果把介绍的文字遮盖住,就与笔者所任教的城市著名景点——青果巷几乎一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高三的课堂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合进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的品质,作为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城市进行分析、探索、发现,完成教材中探究性问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如此一来,原本一个比较抽象的宏观教学问题,就在学生身临其境的谈论中,得以轻松解决。

高三地理课堂以家国情怀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笔者所在学校是著名的“千年府学”“五朝文庙”,被誉为“读书圣地”。千载而下,这片土地为儒风雅韵浸润,学校坚持“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遗产,将丰厚的历史积淀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勤奋学习、踏实做人的意识,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高三二轮进行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复习时,笔者结合考试评价说明,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选用了2020年全国卷第43题,以徽杭古道为背景的旅游线路,要求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来评价徽杭古道的形成条件,被废弃的原因以及发展成为旅游线路的条件,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从能力要求上是完全能做到的。从徽杭古道货运功能被废弃到逐步形成旅游功能的转变,引起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共鸣。再联系到笔者带领学生做的研究性学习——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将区域地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发掘特色区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懂得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时,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细心品味,领悟人地和谐,感叹古人智慧,最终彰显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 坚持人地协调,激励情感表达

学习和探究地理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高考地理试题要求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合理运用学科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用事实说话,展示地理学科的价值、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引导考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师也要利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多种途径,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逐渐健全人格。笔者在讲授必修二《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时候,以2020年全国Ⅰ卷第44题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生态影响为导入,围绕这一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大讨论、全表达。要求学生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认识到高原鼠兔的合理防控策略,进而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教师给予积极正面评价,并对出现的争执点给予合理调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关爱自己,关心国家,学生也发现自己可以成为社会的主人,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的高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因而在高三地理课堂中,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试题讲解课中,笔者带领学生以苔原带植被分布概况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亚欧大陆苔原带的影响,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很好地考查了地理学科知识点:自然带的分布状况、分布原因、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以这样鲜活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再比如:结合青藏高原藏羚羊数量的变化考查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高考地理试题关注人地关系的转变,让中学地理课堂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性面对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三、 结合数字化技术,创设地理思维情境

“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所提出并倡导的观念。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迅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全面渗透了我们的生活,也毫无例外地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冲击。不管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环境的影响,抑或是教育自身的要求,都推动着教育工作者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探索和研究新型的教育模式,取得更加优质的教学成果。而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融合,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深入。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课堂对情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渗透到课堂中。而地理思维能力是确保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高三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关键。但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它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生活性,笔者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发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带动下,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资料,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身份,赋予自己一个角色,从自己这个角色入手,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小组成员在充分讨论、反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观点的阐述,接受班级里其他同学的提问,并给予一定的解答。通过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心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对传统教学中部分时空跨越大、变化过程复杂、事物特征烦琐的内容,学生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播放影视等方法予以解决。例如《大气环流》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的模式图,课堂上不仅节省了板图板画的时间,而且计算机所展示的动态图形、图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内容。笔者利用蜡烛和洋葱制作的“热力环流”实验,由于有一定的危险性,笔者就把整个实验的过程全程录制下来,然后在教室播放,学生虽然没有亲手去做,但是观看了这个视频后,学生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传统的视听教室在黑板上画一幅图的效果要好很多。还比如播放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带领学生去了解气旋和反气旋,亚洲季风的变换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讲解,在“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展示常见的相关图像,如:台风的旋转、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推进过程等这些动态的景象。教师再运用理论知识将这些图像翻译成文字信息,既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解读能力。另外有些概念的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来进行观察。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是太阳的视运动等内容都特别的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让学生通过三维图形软件进行动态观察,使全体同学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视觉效果,看到我们国家南北方昼夜的差异,黑龙江已经日上三竿,而新疆还处于黑夜,这种文明古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概念直击学生内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情境创设中需要结合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工作进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情境问题进行更加学科化的分析讨论,逐渐促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建立起来。结合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让地理情境服务于学生。比如在学习《城市化》时,笔者把教材中的考点之一——城市带单独拿出来,用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微专题。带领学生围绕长江各段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①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状况;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历史发展沿革;③上、中、下游的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相关分析过程中会运用自己已学知识,从地理层面进行问题的解读、讨论、回答。同时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长江地区素材,包括:3D立体地图,鱼米生长视频,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历史等,以此来创设情境更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四、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三新”模式下,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要关注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及科学精神六个部分。它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和落实,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指向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高中地理课堂更具体要求做到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及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人地观念表示人类和自然的相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化及正确的人地观。区域认知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和研究方法解决人地矛盾。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两大特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师应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地理实验和地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所以高三的地理课堂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进行开展。笔者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发现,高考试题通过拓宽材料的来源,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探索和尝试开放性试题的设问视角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考查。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要求分析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因素,需要学生正确看待区际分工和区域联系。这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要求非常高,答案也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地理教师在平时的地理课堂中,不能只沉浸在教材中,更要走出教材,开拓更广阔的“地理课堂”。高三这一年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笔者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假期综合活动等途径带领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开展“地理手抄报”“解释地理新闻热点”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近两年来的地理试题对文字的阅读和表述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指导学生能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进而提炼、整合,建立关键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地写出得分点就是一线老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的地方。例如2022届南通七市的地理二模卷第25题围绕“关中平原城市群示意图”的建设和布局,以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三个指标为切入,围绕城市群的建设、面临的困难、基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前提,谈一谈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该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哪。这一类的试题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重点考查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中思考探索和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社会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深感华夏文明的豪迈,更要能准确表达出中国产业群发展的美好场景,民族自信和自豪在学生的心中慢慢绽放。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它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祖国与民族的认同。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基于府学基地,传承千年文脉,借助“5E”课堂的实施,高三地理课堂,更应承担“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历史使命。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能够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