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重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2022-10-24曾祥莹

考试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两位数梯形基础知识

曾祥莹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认可自身的价值,才能够更加提升学习的热情。而自主探索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独自的学习,获得充足的成就感。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进一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运用多种资源、多种工具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对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加的优秀。

一、 运用导学案,自主探索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对课堂基础知识展开自主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充实学生的数学修养。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自主探索。首先,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给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分别进行学习。而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更为细致的问题,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进行更为明确的认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进行探索。学生能够从边和角的角度出发,对教材知识进行细致阅读,从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明确总结。其次,教师可以给出具有类比分析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怎样的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学生能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又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梯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梯形的不同形状,将梯形划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多种类型。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发放导学案,对学生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效增强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二、 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多种思维碰撞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学生也会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一定的疑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发挥多种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相同的知识进行探索。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时,一些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课堂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类型进行划分,对各种运算方法所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标注,从而提高学习的严谨性。一些学生可以针对大量的分数加法和减法的题目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出相应的方法,从而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对各自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比如,一些学生在计算出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最终结果时,会对是否要进行约分难以确定。对此,一些学生认为应当联系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对最终计算的结果是否可以约分进行判定,从而进一步求出精确的结果。而一些学生发现有些题目的运算结果分子和分母的数值都比较大,在约分时需要经历很多的步骤。因此,需要不断对约分的过程进行检查,以此保证约分的正确性。由此,学生能够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对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更为细致的确定。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方法的交流和经验的汇总,有效提升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 考察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探索活动

自主探索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而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在自主探索时不能够集中精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为不足,难以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考察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探索的适应性。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展开分层探索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较为不足的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索活动。对这些学生,教师重点应当引导其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侧重对圆柱和圆锥的构成特点进行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探索圆柱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具有怎样的关系,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索活动。这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着较好的学习能力,但缺乏进行综合理解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图案,结合绘制的过程和绘制的结果,进一步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构成上的差异性。还可以给出相应底面周长和高度的圆柱体、圆锥体,引导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索活动。这些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数学修养。因此,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公式进行探索。学生首先可以将圆柱体分解成平面图形,从而将探索问题转化为求两个圆形的面积和一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的问题。之后可以运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分别进行面积计算。学生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圆锥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探索。另外,对学习专注力不足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及时进行督导,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称赞,以此强化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指定适合自身学习能力的探索任务,帮助学生充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 进行模型制作,生动展开探索活动

很多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方式与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探索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对模型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生动的理解,提高探索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生动展开探索活动。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概念制作三角形的模型。学生能够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构成的。因而可以用三根木条来充当线段,用钉子将木条进行装订,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模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模型进行观察验证三角形的相关特点。学生可以运用量角器对三角形中的各个角进行测量,然后将各个角的角度进行相加,能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对三角形模型进行拉升,发现三角形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验证三角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又比如,三角形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模型展开观察。在制作锐角三角形时,学生可以使用量角器对木条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限制在90度以下。在制作直角三角形时,学生可以运用量角器测量出直角,然后进行木条的装订。由此,学生能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对各种三角形的类型进行更为生动地体会。同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模型的制作。在制作等腰三角形模型时,学生能够联想到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可以用两根长度相等的木条作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制作等边三角形,学生能够联想到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因而可以将三条长度相等的木条进行装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模型的制作,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生动地体会,有效激发探索的趣味。

五、 进行情景体验,有效加深探索印象

数学知识包含了多样的知识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背诵大量的基础知识,因而会产生很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借助画面内容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提高探索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二》时,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索印象。在学习本课时,一些学生对本课学习的重要性难以产生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会发现,本课中有很多的地方需要理清这些位置关系,因而会产生枯燥的感觉。因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来激发学生探索本课知识的兴趣。比如,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出一只小鸟在城市中的各个地方四处飞翔的动画片。学生能够看到城市中的图书馆、超市、博物馆、河流、居民小区等多种地方。并在小鸟飞翔的场景的影响下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城市氛围,消除学习的紧张感。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可以说出小鸟的行动过程是怎样的吗?”学生能够发现,小鸟经过了很多地方,但并不能够细致地描述小鸟的飞翔路线。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播放动画,并在动画中弹出指示方向的箭头。学生在箭头的引导下,能够对小鸟在每个时刻所处的位置进行精准的确定。同时,还能够发现动画中对不同场所之间的距离,不同场所之间的夹角进行了准确的显示,从而能够运用这些数据,对小鸟飞翔的过程进行精确的描述,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之后,教师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所具有的视频播放功能,将学生周边的区域环境呈现在视频中,并标注出相应的距离和角度,让学生对这些场所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索。学生在这样生动的情境中,能够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展开深入的学习活动,充分提高探索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营造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在想象力的带动下进行顺利的探索,加深对探索知识的印象。

六、 进行生活感受,有效拓展探索范围

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着很多有趣而奇特的现象。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能够进一步解放思维,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还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产生相关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丰富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多种探索活动,对课堂知识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资源,对每年每月的天数进行确定。对此,学生可以翻阅日历,从而能够发现一些月份有30天,一些月份有31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月份有30天,哪些月份有31天呢?”学生通过对日历细致地翻阅,能够发现每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而其他月份有30天。同时,还能够发现每年的2月有时为29天,有时为28天。由此,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资源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具体的探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月份的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访生活中的人来进行具体了解。比如,学生在采访工人时能够了解到,工人每天的工资是一定的,但由于一些月份是大月,因而整体工资会较多;一些月份是小月,因而整体工资会较少。一些学生通过采访邻居能够了解到有人出生在闰年的2月29日,因而只有到了闰年时才能够过生日。由此,学生能够对年和月的天数对生活的影响产生生动的理解,感受到本课知识学习的乐趣。同样在探索与日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落下的时间,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每天的工作习惯进行观察,体会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生动感受,有效拓宽探索的范围,激发热爱生活的品质。

七、 进行在线交流,培养自主探索习惯

自主探索能力需要在长时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提升。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习惯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在线交流功能,让学生在课后展开更为广泛的探索活动,对探索结果和探索经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不强化学生探索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在线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课堂学习过后,教师可以构建网络群组,让学生在课后针对本课知识展开自由的探索活动,并进行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的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特殊的两位数在相乘时会产生奇特的现象呢?”对此,一些学生可以针对10×10=100;20×20=400;30×30=900的题目展开探索,从而发现这些两位数在相乘时,只需要将十位数进行相乘,将乘积作为结果的最高位数,然后补充出相应的0作为结果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从而寻找到快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些学生可以针对11×11=121;12×12=144;13×13=169的题目展开探索。对相同两位数乘积的结果进行记忆。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探索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比如,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小区中很多广场的长和宽都是不相同的。因而可以探索不同房屋面积的大小。对此,学生可以分别测量各间房屋的长和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求出每个广场的面积,然后将这些广场的面积进行对比,确定出面积最大的广场。又比如,一些学生可以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计算出街道的长度。对此,学生能够发现自己每步行走的距离大约为45厘米。行走完一条街道所用的总时长为12分钟。因此,可以运用时间×速度=路程这一公式,求出街道的总长度。另外,教师还可以让一些学生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引导其他学生展开探究。比如,一些学生提出要探索一筐苹果的总重量。对此,学生普遍能够发现每个苹果的重量是不相同的。因而可以随机选择十个苹果进行称重,求出每个苹果的平均重量。之后可以数出苹果的总数量,以此估算出一筐苹果的总重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交流,展开更为丰富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探索的热情,活跃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探索活动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知识学习,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导学案、合作学习、分层教学、模型制作、情景体验、生活探索、在线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猜你喜欢

两位数梯形基础知识
玩转梯形
清律的基础知识
巧算两位数加法
梯形达人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
掌握基础知识
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