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补子的形式语言与运用研究

2022-10-23邱立智李正

美与时代·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形式语言明清

邱立智 李正

摘  要:补子是中国古代缝缀在文武大臣朝服前胸与后背上的方形或圆形的禽类、兽类图案,主要功能是区分官位品级的大小。补子作为政治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形式语言独具东方特色,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及服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明清时期补子的形式语言与运用研究从补子的历史源流入手,分析明清时期补子纹样的形式语言艺术构成及其在现代服装品牌上的运用。

关键词:明清;官补纹样;形式语言;现代服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江浙沪高校博物馆馆藏清代苏绣服饰研究”(21BG124)研究成果。

一、明清时期补子的历史溯源

(一)补子的定义

“补子”一词,在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而是作为补服的组成部分来解释的。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阐述明清官服时提到,“补服,也叫‘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1]5。由此可发现,补子的名称来源可能就是由当时官服上面所缝制的花样转变而来的。在明朝也有别名来指代“补子”一词,如“胸背”“花样”等。补服,特指明清两朝官员所穿着的一类服装,又名章服。通过补服上不同的禽类、兽类纹样可辨别出古代官员的品级地位,这些禽类、兽类的纹样加上一些装饰纹样便构成所谓的补子,其形状为方形或圆形织物,缝制的位置位于补服的前胸和背面。

(二)补子的历史源流

《旧唐书·舆服志》有关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延载元年(694)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2]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最早使用兽类纹样来区分官品等级的是武则天时期。也有学者认为,补子可追溯到元朝时期,其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都出现了很多具有花卉纹样的补子,但并未表明与官品制度有直接联系。

元朝灭亡后进入到明朝,当朝皇帝就规定补子正式成为官品大小的制度标志。明代初期,补子的运用标准并未达到标准化的水平,许多官员学会掩耳盗铃错用高等级补子纹样,让对方以为自己品级居于高位。同时,管理者对于纹样等级的理念还处于模糊阶段,只留存在特定的形式层面。到了后期,官位服饰经过洪武至嘉靖的150年左右的演变,补服制度才得到充分完善。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满族王朝为了快速巩固民心,保证国家各方面迅速恢复运转,发挥王朝的统治效力,采取“清承明制”的手段,延续了明朝的补子制度。在逐渐掌握实权后,清朝政府推行“薙发易服”的政策,推行满族的服饰文化,让人民顺从于朝廷,以便巩固当朝皇帝的统治地位。

明清两代的补子在形制、颜色等细节上也有所区别。形制上,明朝是直接缝缀在官服上且是完整的补子,而清朝可单独制作补子后缝缀在官服上或直接缝缀在官服上,形制也有完整一块或对称分开的补子。这是因为满族主要以打猎为生,服饰需要便于穿脱和行动,所以后来清代延续了这一形制的特点。为解决纽扣解系方便,官服为前襟对开,整块补子从正中心裁剪开来一分为二各绣于前胸,同时补子的大小相对明代补子的面积更小一些。补子的颜色方面,各部分色彩丰富且多样,底色以深色为主,而为了凸显纹样主体,纹样主要选用彩色,整体看来色彩艳丽。明清两朝补子也有相同之处。由于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等级森严,有男尊女卑的规定,所以男官的命妇所穿的礼服上面的补子尺寸要比男官的补子尺寸略小。同时,为了凸显武官的勇猛威武,兽类纹样是武官独有的,而其母亲、妻儿的补子纹样则由禽类代之,与同样等级的文官补纹相同,以凸显女子优美、恬静的美好品性[3]。

二、明清时期补子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

(一)明清时期补子的形式特征

1.补子纹样的构成

明清时期的补子纹样可归纳为下图(如图1)。在我国古代,经常使用象形纹样、动植物纹样、拟人纹样等来装饰器物,同样这在服装里也有体现。在明清时期的官服中,一般用动植物纹样来装饰服装,目的是区分官位等级大小。

明代时期,龙纹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只有皇族才能使用。到清代后,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除天子穿龙纹之外,还有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也可以穿龙纹章服。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子的服饰采用石青色,两肩及衣身前后各绣一副正面的金龙。亲王的补服是有四团五爪金龙,衣身前后为正龙,双肩为行龙。”[4]明清时期,天子穿的龙袍所绣的龙纹类型十分丰富,有盘龙形、坐龙形、行龙形等,其形制为龙纹头饰左右一致,龙身呈弯曲盘绕状,形似一条正面的龙,一般位于服饰正面。

文武百官的补子是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正中间缀绣的禽类、兽类图案。明朝文官补子分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清代相较于明代文官补子有细微变化,除一至七品相同以外,清朝八品文官为鹌鹑,九品为练雀,而练雀在明代则属于杂官纹样。

武官补子为凸显其威猛气势的寓意,所以前胸和后背所缀绣的补子为兽类图案。明朝武官补子分为:一品狮、二品狮、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代除一品麒麟、三品豹、四品虎、七品犀牛外,其余纹样与明代相同。

2.补子的形式构图特征

虽然明清时期补子的构成纹样没有较大区别,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还是有所差别。

明代文官补子主体纹样一般是一对飞禽,一只在上,一只在下,呈遨游状,一唱一和。两只飞禽相互呼应,使补子呈现出一种律动之美,在构图上有必然的平衡感。此外,在主体纹样周围还有大量的装饰纹样,如云纹、水纹、花草纹等。通过这些纹樣构成,文官补子给人一种“娴静”的感觉。相较于文官,武官主体纹样则是单兽,其姿势有立有蹲,装饰纹样多为江崖纹、草纹等,这些纹样的构成使武官补子给人一种“威猛”“善战”的感觉。明朝补子中的禽类、兽类纹样的构造与色彩总体给人端庄、大气的感受。在色彩方面,明代用色大胆,以朱色为正色,色彩更为鲜艳亮丽。

清朝由于“清承明制”,补子大体使用明朝的补子形制,少部分补子有所改变。文官补子变为单禽,有翱翔状态也有站立状态,武官补子与明朝一样也是单兽。相较于明代双禽形制,单禽、兽形制的补子纹样更能凸显补子的主题性与功能性,使辨别官职品级大小更为直白、纹样功能性更为显著。清代补子主体纹样周围有大量的装饰纹样进行点缀,有些是宗教文化的象征和人文心智的代表,但更多是吉祥寓意的表现,如水纹、青石纹、云纹、红日纹、暗八仙纹、八吉祥纹、如意纹、曲水纹、蝙蝠纹等装饰纹[5]。在色彩方面,清代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颜色以青色、深红等深色为主。

3.补子的形式美表现

补子的形式构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有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和韵律三大形式美特征。协调是形式美法则中的最高准则,也是补子纹样组成是否美观的第一要素。补子的构成元素极其丰富,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种。在特定的补子形制中,做到了紧密有序、协调均衡,并讲究正反回转的构成形式,在形式和意境上达到协调统一。明清补子多为方正与圆形形制,纹样都是以中心为轴线,在视觉上是对称分布,图形上达到一定的对称与均衡。节奏和韵律也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之一。补子纹样的实质是一种具备寓意的图像体系。从整体构成的图案来看,其特征类似于一段音乐,具有节奏、鼓点、旋律,构成了一首完美的曲子。这不仅仅是多种纹样的组合,也蕴含着一种属于补子纹样特有的观念,具有一种独特且富含韵味的形式美感。

4.补子的工艺形式

补子纹样的制作最常见有缂丝、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缂丝的制作工艺是以本色丝作为经线,彩色丝为纬线,然后用梭子将各种彩色纬丝依托画稿以三原组织缂织。在以缂丝制作补子中最常用的工艺手法包括平缂法、惯缂法、长短戗法、包心戗法等,其最大的特点是缂丝的机械设备非常简单,不像织锦工艺那样繁琐,还要用提花机织造花纹。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被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为出名。苏绣在补子纹样中最常用的针法有平行针法、打籽绣法等经典针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所绣织物色彩调和,丰富饱满,含蓄文雅;构图追求浑厚紧凑,突出主题,贴近生活,使得补子纹样活灵活现。

(二)明清时期补子的文化内涵

1.补子的功能诠释

补子主要的功能在于官品制度的区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明清时期,服饰不仅有官位品级大小的规定,其衣身的长度和袖子的外形也有着严格的制度设计与穿戴要求。大到皇家后院文武大臣、小到市井小巷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帽子、鞋靴、首饰的大小和颜色类别,以及服装的工艺、面料、色彩图案就能一眼辨认出品级高低与贫富贵贱。明清两代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每个人的地位和身份都在服饰上确定下来,并受到严格把控。把禽类与兽类纹样运用于补子上来显示文武官员的官位等级,这既是当时政治制度的需要、官僚体制中重要的体制规定、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物质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

2.补子的文化内涵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八个字是对补子文化内涵的最佳解释。补子纹样种类多样且组合灵活,补子纹样中所蕴含的寓意文化也极其深厚。对于国人来说,历来就有祈福纳祥的行为,他们还会把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融入到服饰文化中。在当时的人民看来,有利于延年益寿、繁衍子嗣、消灾解难的物品或者神像等,这些都是吉祥的象征,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吉祥纹样蕴含多重文化内涵,如图腾、宗教、生活所需、功名利禄等。明清期间具有吉利寓意的图案不仅仅流行于民间,同时也流行于皇宫庭院之内。这是因为补子纹样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所蕴含的吉祥纹样十分丰富。经过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补子纹样的吉祥寓意慢慢建立了一个吉祥体系,其具体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祈福纳祥、生命延续、宗教信仰和人文教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蕴含[1]31。

三、补子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快速演进,人们的观念从寻求温饱逐渐转变为追求精神层面。同样,他们不再是只满足于服装的功能性等基础需求,而是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的补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内容极具审美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时期最具有显著特征的历史符号之一,在当代服饰中被许多高端品牌所应用。在现代服饰的运用体系中,它不单单是简单地直接运用,而是在工艺、构图、思路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如中国设计师郭培的高定系列、国外服装品牌Yves Saint Laurent、Alexander Mc Queen等设计师及服装品牌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补服元素。不仅在这些服装品牌中有所运用,在一些服装大赛的赛场以及小众品牌里,有许多新锐设计师的服装作品也运用了这些补子元素,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贡献了一份力量。明清补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不但实实在在记载了明清历史,还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活力。把明清补子和当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纹样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创造出了一种古今融合、手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美,也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

四、结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明清时期的官服补子作为政治和文化的象征符号有着独特的作用。补子的形式构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形式语言内容十分丰富且具有东方特色,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及服装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灵感来源,为服装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结合起来进行传承与创新,是青年设计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振.明清章补纹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5.

[2]刘静轩.符号学与明清补服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10):105-106.

[2]华梅.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意义的探析[J].服饰导刊,2015(4):4-10.

[3]哈晓婧.清代官服品级纹样设计元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王渊.补服形制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

[5]李楠.清代官補纹样艺术特征及其创新设计应用[J].服装学报,2020(1):47-53.

作者简介:邱立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服饰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李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服饰文化、艺术设计思维、设计美学本体论。

猜你喜欢

形式语言明清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