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及实现路径
——基于西方福利困局的分析

2022-10-20赖兰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赖兰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共同富裕是重要的价值维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在探寻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中,有必要对西方国家建设福利社会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审视和反思。上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建立福利制度以缓和国内社会矛盾,其中主要代表包括美国的“滴漏模式”和北欧福利国家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模式。西方福利国家制度通过对社会福利的分配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福利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危机出现的制度根源,高福利引发的财政危机、民粹主义、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审视和反思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的成败得失,对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

一、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为缓和国内矛盾,北欧国家率先通过调整国民福利分配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调和,建立起福利国家。随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一系列的福利制度。然而在福利制度中,人民的生活水平看似得到提升,但其实质依旧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利益调整,其最终目的仍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西方福利制度的基础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而这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形成矛盾,这一对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为缓解矛盾所引发的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福利分配实现利益在全社会的流转,企图通过福利制度制造出全民福利的幻象,从而顺利实现资本的再生产。

从表面上看,福利制度实现了分配的社会化,使社会财富向低收入人群倾斜,调整了不同利益阶层的财富分配格局,创造出民众共享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假象。这也使得资本主义为福利制度贴上了全民福利、普惠政策的标签,福利制度也成为资本主义标榜人权的代言。但我们深入分析能够发现,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度基础,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仍然反映出工人的剩余价值被剥削。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认定为工资及各类福利收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各类福利政策的资金并不是来自资本家的“慷慨解囊”,而是来自于他们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原本属于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拿来提升工人福利,美其名曰通过福利制度这种财富再分配方式缩小了收入差距。但事实上,福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财富从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不仅没有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加剧。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根本无法摆脱“资本逐利”的本性,无法解决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上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因而也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

(二)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地位是最终目的

显而易见,福利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其最初目的是提高民生福利,激发民众消费潜力,从而缓和资本主义生产危机,促进资本的循环,实现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但现如今福利政策已演变为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这在美国大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益集团为大选候选人提供资金资助,大选候选人上位后为利益集团提供政策便利。财富和权力“互惠共生”,财团与政客的结盟形成财权互生的不断循环。同时,统治阶级运用福利制度拉拢对大选有直接影响的广大中产阶级,高福利承诺成为大选候选人拉拢选票的重要手段,甚至出现两党之间的福利承诺竞赛。福利承诺竞赛看似对民众百利而无一害,但高福利必然以高税收为代价,高福利成本最终必定由广大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所承担,况且高福利承诺能否兑现尚且存疑。另外,政党之间的党政之争又会使福利政策的延续出现问题。福利制度在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弱化了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动力。福利制度建立后,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明显减少。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危机中,通过福利制度成功地延缓了危机的爆发,有效地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三)财政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西方福利国家建立起来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从最初的济贫发展到全面的社会救济保障,形成了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格局。高福利的政策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于高昂的财政支出。在上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超然的地位,从全世界攫取大量超额利润,把全球的福利资源集中于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用以维护本国福利制度的建设与运行,超额利润的攫取与福利资源的集中为福利制度的形成、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受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所能获取的超额利润减少,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慢,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资本纷纷流向那些用工成本更低的地区。企业向用工成本更低的地区外迁,资本逐步流向利润更多的行业,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国内的税收减少,福利支出的资金来源也相应减少。这也是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出现的原因之一。其次,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是目前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出生率低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减少,也同样代表着未来创造财政收入的人口减少;而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费用、医疗费用的增加,用于老龄人口的福利支出不得不增加,这就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新自由主义思潮崇尚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极度反对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在新自由主义者眼中,福利政策就不该存在,经济的增长自然能够实现福利的增长,这对于福利制度的维持构成了挑战。

高福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与政府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相矛盾,然而政府对于福利政策的责任性规定又与政府实现福利能力的现实性要求相冲突。各党派在竞选时作出的高福利承诺如果无法兑现,必然失去民心,失去选票;提高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引起纳税人强烈反对;改革福利制度,降低福利标准或提高福利门槛,必然引起广大民众的抗议。受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维持面临着国家权力的弱化、福利国家观念的“瓦解”、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等多方面困境,而其中最不可避免的现实性问题就在于财政危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导致福利制度并没有实际缩小收入差距,广大工人仍处于被剥削地位。而福利制度推行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作为稳定政局的一种政策手段。面对财政困局,不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度基础,福利制度的推行必然陷入困境。

二、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为缓解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地位而推行的福利制度,社会主义中国在共同富裕的践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面对西方福利困境,中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寻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工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增长的活力却受到压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一)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

在社会主义中国,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资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深化对资本性质、资本作用的认识,深入把握资本规律,提高资本治理能力,设立“红绿灯”规范和引导资本有序发展,发挥好资本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的生产与发展都服务于资本的增殖,各种福利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地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与劳动产品不再制约个人发展,作为生产力的个人与个人自身的发展实现了统一。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时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劳动产品按需分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不断体现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问题的内涵与方法论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与科学的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21 年,中国7.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在之前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国家都从未实现过的壮举。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根基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大量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后者为了生活只能出卖自身劳动力。同时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又反过来制约着工人的生活,工人被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所异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夺,社会财富集中于资本家手中,两极分化是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生产资料被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劳动产品被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在我国,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样体现着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的统一。在初次分配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使得我国的收入差距不会过于悬殊,保证了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够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保了经济发展的效率性,却不能解决公平性问题,其福利制度仅是为缓解危机而采取的“治标不治本”举措。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保障公平的根基,同时兼顾发展效率,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共同富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保障

不同于西方福利制度受限于多党轮流执政而存在的政策接续不连贯、党派间把福利制度作为争夺权力的手段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顺利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改革开放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共同富裕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政治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得到保证,共同富裕的方向才能不被动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共同富裕以基本政治制度为制度性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处于被剥削剩余价值的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这体现着共同富裕的人民性。政治协商制度通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直接开展的协商,共商国家大事,共议民族大计,有效地避免了西方政党轮流执政或党派之争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大事,由各界人士共同商量,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共同奋斗的积极性。

此外,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飞速发展,大量的社会财富得以创造,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不断平衡效率与公平,统筹发展与共享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惠及全民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着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制约着共同富裕进程的推进。针对这些困境,中国式共同富裕可从以下几点予以扎实推进。

(一)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首要特征就在于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就在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财富创造能力的极大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首先意味着生产力进步,要求推动生产关系解放、推动技术进步,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把国民财富的“蛋糕”做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好,这要求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同时必须兼顾发展效益,在统筹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此外,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统筹推进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生态财富的增长与丰富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共同富裕中的“富裕”不单单指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裕同样也很重要,而且生态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因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含了对物质财富充盈的追求,也包含了对精神财富充实的向往,更包含了对生态财富美丽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层面的“贫穷”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那么“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样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富裕是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充实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财富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在工业社会,为了满足工业生产需求,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人类也屡次遭受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必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财富。必须把握好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生态财富的统一关系,在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各方面的向往,推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增长,统筹推进共同富裕。

(三)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务

马克思在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时强调共产主义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而我国目前所处的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初级阶段,离未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存在较远的一段距离,需要通过一步步的努力不断向共产主义迈进。同样,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同样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就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明确的规划。第一,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第二,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第三,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共同富裕阶段性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是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好共同富裕动态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步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一个也不能掉队。当前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等仍是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追赶上甚至超越部分发达国家,但乡村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以改革的思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推进城乡共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其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东部沿海城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其区位及资源优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已然建立,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东西部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此外,收入差距的扩大要求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各项体制机制,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强大动力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五)依靠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共同富裕的享有者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奋斗者同样也是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要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实现。这就要求激活广大人民的奋斗动力,让广大人民在奋斗中实现幸福、在奋斗中推进共同富裕。在外在动力方面,首先要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次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满意度、认可度和参与度,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外在动力。在内在动力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激活共同奋斗的内在动力。一内一外,推动全体人民投身于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浪潮。

四、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在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只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治标之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福利制度无法逃脱资本逻辑,无法完全解决贫富差距及绝对贫困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可以预见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能忘记的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其阶段性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差异性必须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不能简单化、走极端。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好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生态财富的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里予以扎实推进。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为何进退维谷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