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

2022-10-20陈蕊李文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利益中国共产党群众

陈蕊 李文清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群关系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了解和把握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既有助于科学掌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丰富内涵,更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观与群众路线的深刻阐述就是对党群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无限探寻。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石

1.群众观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无产阶级的胜利、共产主义的实现关键在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复归。毛泽东同志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文明的演变、历史的轮转、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摹写的,而是“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往往都会陷入“英雄史观”的旋涡,而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理论,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发展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人民主体地位既是现实活动,也是价值追求。一方面,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创造历史;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肯定了群众在中国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中国革命才取得了重大胜利。

2.群众观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1939 年5 月4 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有其自身的特色,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仅仅着眼于追求自身狭隘利益不同,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并不是外在的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从行为上和精神上促进人民群众自由意志的表达。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质疑和诋毁,从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意识形态中找到适合自身生长的土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洞察时代要求,敏锐地察觉到人民民主专政能让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且能让党群关系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这个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受侵犯,保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

(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实践方式

1.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针对党内长期缺乏民主传统的情况,他们强调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一方面,民主—集中—民主和群众—领导—群众,两者反映了实行民主集中制能有效贯彻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党只有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领导群众,才能与群众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只有让群众讲话,才能听到群众的声音,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民主集中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贯彻群众路线一定要从制度上保证,在群众的监督下实行。“我们的党只有在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监督的条件下,才是强有力的,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阻力,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2.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目的。1945 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陈云同志“为大家当差”的观点,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走群众路线的本质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根据特定的历史形势和历史任务,坚持不懈地反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采取“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切实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更是提出“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因为党群之间的关系就像鱼水之间的关系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之风必然会使党员把自身摆在人民群众之上,会把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颠倒,所以“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同时诚恳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路线的开展让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有着共同认知和广泛共识,同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由于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过程的特殊性,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党群关系思想具有人民至上和实践为先的鲜明特征。

(一)“一切为了群众”与“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人民至上

1.“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为了群众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群众利益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实现方式,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有所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后,认为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必须始终坚定信念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终始不渝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革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其党群关系思想彰显的人民性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旨归,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

2.“一切依靠群众”是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提出和践行的战略方针核心都离不开群众。首先,新中国成立前,党依靠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源于阶级的广泛性。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使广大的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这也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群众踊跃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当向导、探敌情、运弹药、抬担架,没有群众的积极配合与支援,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扭转了战局,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党依靠群众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依靠群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其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一直都是群众。

(二)“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彰显了实践为先

1.“从群众中来”的主要任务是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吸纳意见是关键的实践过程,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要提前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前,党通过群众对地方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的了解,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客观条件。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有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党能全面地掌握真实情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收集群众意见的深度和广度、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群众意见的价值,在深层次上影响着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有效执行根源于政策的科学性,政策的科学性来源于对现实情况的全方位掌握,现实情况的掌握正是来源于群众正确意见的集中,集中群众意见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吸纳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就是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在密切联系群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有许多广泛集中群众意见的实践。如,1950 年中共榆树县委召开农业会议,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抓紧检查主要工作。再 如,1957 年重庆市各机关和大专学校根据群众在整风运动中提出的正确意见,积极改进工作,同时制定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

2.“到群众中去”的主要任务是把党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检验意见的过程,是修正、完善、发展原有意见的过程,是“了解他们真正的情绪和要求”的过程。一方面,“到群众中去”保证了新中国成立前政策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前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客观实践。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土地改革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决策不是对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群众意见的整理提高。党的决策要贯彻为人民服务,不仅要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领导群众,同时还需要调动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群众切实感受到领导意见是真正反映他们的根本利益诉求,群众才会自觉把领导意见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正如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到群众中去是群众掌握政策、改造客观世界、发现真理的过程,所以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历史演进到当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成为现实土壤,继续滋养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并给予以下启示。

(一)在坚持人民主体性中密切党群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党群关系思想的发展,还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实际生活中。在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思想中,人民主体不是抽象概念,人民是现实生活的主体,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1.在思想理论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现实性和实践性出发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现实启示,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为密切党群关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正确的理论不仅具有非凡的思想导向价值,而且还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和意义。密切党群关系思想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既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需要,更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坚持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理论,党与群众的关系就会错位,自身的价值取向就会出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背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价值追求的核心和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执政党的根本要求。

2.在民主政治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筚路蓝缕、坚持不懈的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既有对自我身份的清醒定位,也有对自我经历的深刻铭记。在民主政治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历程的清醒认识。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来源于人民的参与与支持。人民的参与与支持赋予历史活动以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推动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历史性演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保障。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最能够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

(二)在发挥人民主动性中密切党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实践探索中得出只有把民族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领导人民群众从任人压迫的局面中脱离出来,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宝贵经验。

1.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这依赖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践行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以优秀的组织能力调动群众参与到国家与社会建设之中。一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二是调动群众投身于乡村振兴之中。党员干部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鼓励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凝聚群众力量共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三是调动群众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中。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号召全国各地立即动员起来,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广大群众守望相助。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群众的主动参与形成了齐心协力的局面。

2.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其智慧的集中表达,是人民群众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实践、改造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表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更需要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破解实践难题的动力。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就是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破解实践难题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客观事物的不断演变,必须要有群众的创造精神。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更是没有止境。党员干部只有在理论上跟上时代,肯定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上才能破解难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是时代发展所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表明群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充分肯定和调动群众的创造精神,汇集群众创造性的实践经验,既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三)在坚守人民利益中密切党群关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坚守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是基础。经济利益是基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首先需要得到满足,其他利益才可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提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问题。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 元,比上年增长8.0%。国民总收入1133518 亿元,比上年增长7.9%。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国家在乡村振兴、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且付诸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一切正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事情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2.坚守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是关键。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有力保障。政治利益的发展形成代表着具有政治行为的主体从政治活动到政治关系的逻辑转变。人民群众自觉的政治行为是获取政治利益的本源内驱力。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获得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参与政治活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实际的政治行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充分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机会、条件和程度,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政治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党和国家在政治权利、政治地位、政治制度等方面也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需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所有这些使人民群众不断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使社会更加公平,以满足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在政治利益的获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实现了人民群众政治利益最大化,体现了党坚守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决心。

3.坚守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重点。文化利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只有充分享有文化利益才能够实现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目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样化,坚守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中之重。民族凝聚力受到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都属于文化范畴。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抹杀中国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守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才会进一步增强,在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上才会有共鸣,党群关系才会更加密切,人民群众才能在日益复杂的世界文化环境中坚定方向。

猜你喜欢

利益中国共产党群众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I Love You, Dear China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