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动力学建模及操纵技术

2022-10-14王润宇

直升机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旋翼机配平旋翼

刘 畅,王润宇,杨 萌

(海军装备部,北京 10071)

0 引言

倾转旋翼机属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一个重要分支,兼有直升机和飞机的优点,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又可以像固定翼螺旋桨飞机一样高速前飞,具有直升机飞行、过渡以及飞机飞行模式,同时也存在两种飞行器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多模态飞行状态的飞行力学与飞行控制技术。近年来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倾转旋翼机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ADS-33中明确指出,直升机的大部分性能指标可以通过时域响应获得,而通过仿真可以方便地获得对象的时域、频域的性能指标。本文针对无人倾转旋翼机建立了机体的全量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b的Simulink仿真环境进行机体建模与仿真,进而得到了无人倾转旋翼机的各个模态飞行轨迹和相应的操纵输入。

1 飞行动力学建模

1.1 无人倾转旋翼机总体布局

无人倾转旋翼机由旋翼、机身、机翼、发动机短舱、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传动机构、机载增稳系统和起落架等部分组成。无人倾转旋翼机总体设计上采用正常的上单翼飞机布局;在两机翼上分别安装襟副翼;两机翼外侧布置可倾转的旋翼短舱系统;飞行器尾部安装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以及升降舵和方向舵;布置前三点式起落架;两台发动机通过同步协调轴分别驱动两副旋翼系统,并保证两副旋翼转速一致;倾转机构采用蜗轮蜗杆配合提供倾转力矩。

1.2 数学模型

分析、计算无人倾转旋翼机非定常运动的基础是系统的数学模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在空中作六个自由度运动,即作为质点的三个线运动—升降、前飞与后飞以及左右侧飞运动,以及作为刚体的角运动—俯仰、滚转与偏航运动。为描述无人倾转旋翼机自身运动,需建立机体坐标系及速度坐标系。

无人倾转旋翼机体轴系如图1所示。机体六自由度运动力学方程建立在体轴系上。体轴系原点位于机体重心;轴为纵轴,平行于机体构造基准线;轴为立轴,垂直于向上;为机体纵向对称面;轴为横轴,与轴和轴按右手法则确定方向。

图1 机体坐标系

设无人倾转旋翼机为刚体,分别建立无人倾转旋翼机旋翼、机翼、发动机短舱、机身、平尾、垂尾的坐标系,在各自的坐标系内计算气动力及力矩,最后将各部分的力及力矩通过坐标转换到机体重心。合外力及外力矩为:

∑,∑,∑,∑,∑,∑

即:

(1)

其中,下标表示右旋翼,表示左旋翼,表示机翼(包括副翼),表示发动机短舱,表示机身,表示平尾(包括升降舵),表示垂尾(包括方向舵)。

由于无人倾转旋翼机具有直升机和飞机的飞行特点,因此也存在直升机固有的纵、横向运动耦合,而且其飞行状态多样,特别是过渡模态飞行,存在强烈的操纵耦合和动不稳定性。机体各部件的气动迎角变化范围广,很难准确地确定其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本文在计算建模时结合采用吹风数据和文献[4]提供的方法确定不同迎角时的升阻力系数。

在计算建模时主要考虑了旋翼诱导速度对机翼的干扰作用,分为自由区和扰流区两部分。分别计算机翼的不同区域的气动力。在扰流区,旋翼下洗流与机翼交汇形成“喷泉流效应”以及旋翼尾迹对水平安定面的下洗效应。

2 飞行动力学模型

本文在Simulink的仿真环境中建立无人倾转旋翼机的飞行力学模型,对无人倾转旋翼机进行配平计算,从而确定其操纵方法和飞行包线。该模型共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为操纵输入模块,包括总距、总距差动、横向周期变距、纵向周期变距、纵向周期变距差动、副翼操纵、升降舵操纵、方向舵操纵以及发动机短舱倾角控制;第二个为计算各部件气动力模块,包括旋翼、机翼、机身、平尾、垂尾以及短舱,将计算的力及力矩进行矢量合成;第三个为状态输出模块,分别为体轴系的三轴方向线速度,,,角速度,,,姿态角,,。该模型充分利用Simulink环境下的基本模块和Matlab Function搭建而成,利用小扰动线性化理论,通过Matlab函数对建立的非线性模型线性化,同时对模型进行配平计算,确定系统平衡工作点时的操纵量和姿态角。

3 配平计算及仿真

根据已经建立的模型,针对不同的飞行目的,改变相应操纵输入进行配平计算。共分三个阶段对无人倾转旋翼机的直升机模式、过渡飞行模式以及飞机模式进行仿真配平。

3.1 直升机模式配平

在直升机模式下,间隔设定前飞速度1~20 m/s,前飞速度和俯仰角之间的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无人倾转旋翼机同样具有直升机的飞行特点,机身的俯仰角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即机身的低头姿态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机身的废阻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因此平飞时需要旋翼更多地前倾产生更大的前向力,以维持合力的平衡。

图2 直升机模式速度与俯仰角曲线

直升机模式下,前飞速度与总距操纵、纵向周期变距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总距先减小后增加,整体趋势呈马鞍型曲线。在近似计算时,由叶素理论:

(2)

从而得到:

(3)

所以随前飞速度的变化完全由旋翼处的入流决定。而与前飞速度的关系为:

(4)

图3 直升机模式前飞速度与操纵量曲线

3.2 过渡模式飞行配平

过渡模式配平时,首先在程序中设定在直升机模式短舱倾角=0°,飞机模式=90°,随着短舱倾转变化,飞行速度逐渐增加。过渡模式的短舱倾角与飞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过渡模式短舱倾角与速度曲线

(5)

而桨叶迎角

=-

(6)

为了使桨叶始终处于有利迎角工作,随着速度的增加需相应地调节桨叶的安装角,即逐渐增加总距操纵。前飞速度增加,升降舵的效率也有所体现,与纵向周期变距组合实现过渡段的配平飞行。

图5 过渡模式短舱倾角与操纵量曲线

3.3 飞机模式飞行配平

飞机模式下飞行速度与俯仰角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机身的俯仰角也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而发生低头。

图6 飞机模式飞行速度与俯仰角曲线

飞机模式下飞行速度与总距、纵向变距、升降舵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此时无人倾转旋翼机为螺旋桨飞机,必须增加总距使桨叶工作在有效迎角范围内,产生前向的拉力高速飞;纵向周期变距作用不明显;升降舵主要提供俯仰力矩以平衡机身姿态。

图7 飞机模式下飞行速度与总距、纵向变距、升降舵曲线

3.4 全包线飞行模式配平

图8反映无人倾转旋翼机三个模态顺序工作时的总距与前飞速度的关系。仿真曲线反映了总距先减小再增大这一操纵的普遍特征。

图8 飞行速度与总距操纵曲线

4 结论

通过仿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基本上得出了无人倾转旋翼机的飞行特点和操纵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直升机模式:无人倾转旋翼机随着前飞速度的增加,机身俯仰角逐渐减小。总距随飞行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呈马鞍型。纵向周期变距逐渐减小,即前推杆使桨盘逐渐低头产生更大的纵向力。

2)过渡模式:在过渡模式配平计算时顺序地选择短舱倾角,随着短舱倾角的增加,前飞速度逐渐增大,升降舵效率增加。总距操纵在直升机模式时随着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进入过渡模式,总距逐渐增加,最终转换到飞机模式飞行。

3)飞机模式:该阶段总距逐渐增加,纵向周期变距作用减弱,升降舵效率逐渐增大。

猜你喜欢

旋翼机配平旋翼
基于动态RCS特征相似的直升机靶机旋翼设计
直升机如何实现空中悬停
配平化学方程式小窍门——“单质最后配平法”
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配平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化合价归零法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不简单的小旋翼
新型可悬浮飞翼飞行器相关设计
誉高航空集团携旋翼机亮相法库航展
飞行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