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2-10-08孙泰然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7期
关键词:文学史巴金课程思政

孙泰然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利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高等教育学界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本文试图以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为研究对象,分析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探寻它们的深层融合路径,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为“课程思政”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融合和有效应用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一、“课程思政”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融合的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具备“文学”和“史学”的课程特点,知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教材内容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这是因为,文学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政治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这门课程以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作为教学内容,即使讲文学作品,也需要把其置于历史中来讲述。现代文学作品和时代紧密联系,作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能促使学生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师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全国高校在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也为全国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同向同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师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对此,总的思路要系统梳理,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和元素,在不增加课程教学学时、不影响和改变课程性质的情况下,秉承“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思路,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水乳交融,既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同感、获得感,又能实现课程最大限度的思政教育意义、价值,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方位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以此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挖掘与利用专业课程资源,解决“课程思政”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有效衔接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突出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是学科基础,是学科知识之根本。长期以来,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容易出现不成体系、浮于表面、守旧固化等现象。在“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下,专业课程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思政元素,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因此,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应从课程本身出发,一方面,梳理整合课程中原有的在现今时代环境中还可利用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开发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政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结合学情,挖掘与利用容易让新时代学生自然接受并产生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思政元素,以此投射新思想,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以讲授“巴金小说创作”为例,一方面,专业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巴金的生平思想、作品主题等有关内容,全面梳理和整合已有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应把眼光拓宽至教材以外,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思政新元素。如央视2010年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纪录片,其中《巴金》(上、中、下)完整再现了巴金的文学创作之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播放有关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学生更好理解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中蕴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同时,还要注意将巴金的《家》等作品与现实生活、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面临爱情、前途等问题时学会正确处理,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谈。

(二)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为保证“课程思政”长期、科学、有效开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贯彻和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合力参与到优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中,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丰富课程内容体系。以“30年代小说(四)”的教学大纲为例,见下表。

30年代小说(四)教学大纲

(三)运用多样教学方法,促进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多以讲授法为主,侧重知识点的传授。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如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来促进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如纪录片《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巴金》(上、中、下)完整再现了巴金的文学创作道路,在教学中可以截取其部分相关视频片段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抽象的文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频资料。同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化枯燥直白的讲解为热烈生动的互动讨论,让学生领会巴金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而使学生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然一新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以外,可以将专业公众号、微信等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新基地,定期推送与“课程思政”有关的内容,如《巴金笔名的由来》《小说〈灭亡〉是如何诞生的?》供学生课后学习、讨论,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也能促使学生学习巴金的优良品质。

(四)营造多元“思政环境”,为“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提供环境支持

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因此,在营造多元“思政环境”过程中,需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在思政硬环境营造上,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地点张贴海报、标语等方式,提供“思政硬环境”供学生感受与体验,营造被思政元素“包围”的真实感,使学生在浓厚的思政气息的熏陶下体悟思政与学习、生活环境的关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思政元素的魅力。在思政软环境营造上,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知识、思政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营造“思政软环境”的重中之重。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组教师可以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有序通过“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课程思政”教案设计比赛等活动,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意识,学习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特点,将其转化和应用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学校应同步激发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建立合理且易于实施的指导原则和激励机制,让全体教师全面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营造“课程思政”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软环境。

三、巴金小说创作的思政教学设计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理念终归要迈入实践之途。“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笔者以巴金小说创作的思政教学设计作为案例,对上文提出的融合路径进行教学实践检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巴金早期思想及创作,掌握《灭亡》《爱情三部曲》的创作和主题;了解巴金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了解巴金40年代小说创作。

2.思政目标:学习巴金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品质;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导入

我们都知道在群星闪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诞生了许多文学大师,先向学生提问:何谓文学大师?文学大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等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再总结:文学大师要具备伟大的人格、深刻的思想、为人类写作的使命,其作品要有艺术魅力、影响深远等要素。然后展示巴金青年、中年、老年的三幅照片,导入:

“巴金,这位文学大师始终高擎着一颗‘爱人类’的心,投身于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以人道主义精神引领在黑暗中探寻人生之路的青年们。他是情感炽烈的书写圣手,这激情来自时代的激越与峻急,来自他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参与,来自他青春型的生命意识,也来自他对人类的爱。正是这样,他的每一篇小说都发出了追求光明的呼号,成为照亮青年心灵的火炬。”

2.教学内容

本次课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巴金生平及其小说创作。因此,可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和相应的思政教育。

第1课时:巴金生平

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巴金》(上)内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接着问学生:纪录片中提到巴金笔名的由来和教材提到的一样吗?然后教师讲解:教材中提到的“‘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两位的名字中取首尾两字)”是错误的,纪录片提到巴金的“巴”出自巴金投水自杀的朋友巴恩波的姓氏,是正确的。巴金在1957年写给彼得罗的信中,提到“巴”出自纪念朋友巴恩波。要使学生明白:一方面,从巴金的笔名可以看出巴金重情重义的品质;另一方面,即使是教材,也会出现错误。因此,要实事求是。读书要注意读书的方法,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质疑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个探索真相的手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分析问题。

第2课时:巴金小说创作

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巴金的小说创作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创作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答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答错或漏答的学生,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借机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巴金的很多作品都和时代紧密联系,反映了社会现实。《灭亡》反映的是1926年左右北伐战争之前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的生活,《寒夜》暴露了抗战后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可见,巴金将自己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命运共呼吸,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选择描写和暴露社会现实,这也说明他爱这个国家,希望社会和谐,希望国家变好变强。由此可见,个人和社会、国家密不可分。每个人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担负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将自己的命运同社会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承担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3.课后作业

教师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课后作业,如设计和巴金先生有关的“思政海报”和“思政标语”。同时在班级微信群里布置相关话题,与学生进行在线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文学史巴金课程思政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小巴金“认错”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