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温度”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感悟

2022-10-08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5期
关键词:温度计气温深度

李 玲

(阜南县第十六小学 安徽阜阳 236300)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温度”的核心是认识生活中存在的负数,理解负数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温度来引入,教学时如何从“破”到“立”?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改进,背后的理念和操作的原因是什么的?下面我通过三次授课实践和课后的思考进行梳理。

一、第一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思考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可以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于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后,利用组内教研活动的机会,在四年级(1)班上了第一次课。

(二)教学实践

1.问题设置,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温度”。

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课题“温度”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好像是热度。

生2:有冷有热的意思。

生3:和天气预报有关,我想到了气温。

2.新课教学,讲授新知

师:同学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这节课讲的就是和气温有关的内容。你们能读出我国某一天中,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吗?谁愿意来做一回天气预报播音员?

学生播报气温情况。

师:我们现在以北京的天气气温为例,怎样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

学生提到用体温计、温度表来表示等等。

师:老师今天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谁能帮老师把北京的零下2 ℃与5 ℃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上台标记两种温度,发现简易温度计上没有显示刻度,表示的不一定准确。其他同学提出了意见:老师,他刚才标的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温度计上只有刻度但没有标注数据,所以5 ℃不一定非要标在那个位置。

师:要想在温度计上表示多少温度,还必须要标上具体的数据才规范一些,是吗?

学生纷纷赞同,师生加以补充。

这个时候,我感觉到学生有点迷惑,对我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反应。看到学生的学习有点吃力,我索性就直接进行了讲解:在数的前面加上“+”,表示正数,为零上温度。在数的前面加上“—”,表示负数,为零下温度。有的时候“+”可以省略不写。0 ℃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所以0 ℃直接记为0 ℃,前面既不加“+”,也不加“—”。

3.新知巩固,完善新知

师:我们如何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呢?

零下2 ℃零下4 ℃零下17 ℃( )℃( )℃( )℃

此时出示一道练习题:哪个温度最低呢?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这三个温度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知零下17 ℃,或者是-17 ℃最低。

4.拓展练习,丰富新知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1、2两题。

5.组内评议

上过第一次课后,组内教师为我点评:

《古今韵会举要》(以下简称《韵会》)引书丰富,据文美华的《〈古今韵会举要〉引例研究》统计《韵会》共引书99部,引书次数13785次,引用诗文450次,但历代学者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他的研究也甚少。经笔者统计,《韵会》共引用《说文》6498字,其中释义与大徐本不同的有1846字次,不同率达到28.4%,其与“大徐本”的不同之处能为我们校勘《说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本节课你是要教学生认识温度,还是教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本节课没有主次,重点没有把握准。

从课堂反应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接受得还很吃力,学习探究没有体现出深度和广度。这与老师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有时弄不明白老师究竟要让他们干什么。问题的切入点不对,启发的方式、方法、手段欠妥。

针对组内教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做了深入细致的反思,对这节课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思路:一是结合温度这一生活实际制作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促进学生自学新知;二是拓展学习,制作关于生活中温度的微课视频;三是设置正负数课堂测评作业。为此我在四年级(2)班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二、第二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重构

1.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查看了同学们自主完成的任务单,发现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掌握得很好,只是还有一部分同学仍然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与疑惑。现在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老师请其他同学来帮助有疑惑的同学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师:在北京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表示方法上,大家有什么想法?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呢?

学生大胆展示,勇敢表达自己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才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简易的温度计模型,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标注一下,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上台标注。

教师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合作完成重点、难点学习。学生展示标注,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利于教师后续的针对性指导。

3.自学检测,检验成果

师:通过昨天的自主学习,同学们愿意接受一下检测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上快速地把中国部分城市的气温在温度计上标注出来吧,计时2分钟。

学生在课堂学习任务单上标注温度,教师巡视。

师:小组认真检查一下,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组长负责,及时指正。

4.进阶练习,引导学习

师:同学们对于温度的表示、标注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可是老师现在遇到了两道难题,你们愿意根据对温度的理解,展示你们的做法吗?本地一月某天最高气温12 ℃、最低气温-3 ℃,猜想这是一天内什么时间的温度。

学生读题,按要求自主学习后,讨论汇报,说清理由。

师:再来帮老师解决另一道难题好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一天同一时刻的温度相差很大。请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温度范围,填写下表后进行分析:气温与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汇报。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上台来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组员汇报展示,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并加以补充。

通过讨论分析,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得出:下午两点左右温度最高,凌晨3~4点温度最低。气温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国的气温越靠近南方,温度越高。进一步指导,学生发现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5.总结回顾,完成本课

师:请你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后反思

在第二次上课之初,我请学校天气社团的学生播报天气情况,引入本节课,结合学生现有经验,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零下温度的写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某天最高气温、最低温度猜想,这是一天什么时间的温度,气温与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以上教学环节,变教师的“讲”为“引”,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把温度学习引向深入。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本节课教学效果看,老师着眼“引”,学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深度学习没有真正地发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本节课没有从学生问题的实际出发去开展教与学。于是我在四年级(3)班进行第三次教学。

三、第三次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策略

1.师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新课“温度”。请同学们首先利用教材自主学习这一课的知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请记录下来。对于问题与疑惑,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先进行讨论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请其他小组成员来帮助有疑惑的同学,也可以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各个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自主学习,进行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深度学习打基础。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师:请各个学习小组大胆展示本组不能理解的问题,说出不能理解的地方。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主要存在如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0 ℃是没有温度吗?℃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其他表示方法?“+、-”表示零上和零下,还能表示哪些意义?它们和加法符号和减法符号有什么联系?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台北与漠河)温度差异那么大的原因有哪些?温度差异和哪些情况有关?某地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温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差值)和另一城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温差,差别也很大,比如北京温差只有3 ℃,西安是6 ℃,漠河是13 ℃,是什么原因?温度计为什么能够测量温度,与学校入校测体温的电子温度计设计原理是一样的吗?

师:同学们想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使用“平板”尝试解决这些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每两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问题,先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答案与解决思路,再在小组内汇报讨论,展示成果。

3.深度自学,集中汇报

根据分配的课堂学习任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把学习成果放在自己本课的学习文件夹中,供老师随机浏览。

小组展开讨论,组长负责组织,一名学生记录发言要点和疑问,及时讨论,形成本组的“标准”答案。

利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检测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

师:经过今天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愿意分享你们的观点吗?

生:愿意!

师:好,哪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时间不要超过4分钟。

教师利用点名系统随机点名,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过程中,对于不够完善的答案,同组学生自由补充。互联网时代,每一个问题基本上都能找到合适的答案,老师基本上不需要补充,真正做到将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4.深度学习,论文写作

师:同学们对于“温度”的有关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你们愿意根据对“温度”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展示你们的学法吗?请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一篇数学小论文,小论文围绕本节课六个问题展开。要求:本学习小组围绕另一小组的问题撰写小论文,按照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与讨论、问题的结论、参考文献等五个步骤展开;一定要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和作者。

每名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并发给老师,由老师审核(修改)后统一发布在班级学习群中,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由同学们投票评选出本节课优秀论文,提高学生对小论文的撰写兴趣,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教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学生学习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利用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开展深度学习,适应了这一要求。智慧课堂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供了便利,课后服务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比老师直接讲授和引导下的学习更有深度,学生透过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利用合作学习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是全体学生学习新知、理解新知的过程,更是拓展数学知识的过程。撰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猜你喜欢

温度计气温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自制温度计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落伍的图标
实时气温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