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26

东方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供需居家供给

王 梅 欣

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引 言

随着全球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更多的国家把居家养老作为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式。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主张对老年人提供照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机构养老一度成为“理想”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机构养老弊端的显现,社区照顾理念开始受到政府青睐。①崔恒展:《居家养老的源起演变及其内涵探究》,《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20世纪50年代英国率先推行社区照顾的模式,80年代初联合国也开始提出倡议,如今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②李佳、于昌健:《日本“黄金计划”对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19年第3期。国内学界最早提出居家养老的是袁缉辉,其核心是通过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确保尽量多的老年人在家中安度晚年。③袁缉辉:《强化家庭作用 支持居家养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我国政府2000年开始把居家、社区和机构三者相结合讨论它们的关系,提出“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国办发〔2000〕第19号),确定了养老服务体系基调。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200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20多年来,国务院、全国老龄办、卫生部、民政部、工信部、财政部、老龄健康司等多部门先后颁布下发了几十条社区居家养老政策法规,不断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养老的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结果,也是老年人群体自身变化、老龄工作提高以及老龄事业发展的结果。①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人口研究》2008年第2期。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让老年人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助于其精神状态的维持。由社区提供日常生活及护理方面的照料,一方面可以弥补老年人自我照料的不足,另一方面,还有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从2004到2015年的10年间,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尽管都有显著增长,供需缺口也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但是生活照料服务供需不平衡加剧,供需结构、地区和城乡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凸显,总体供需缺口仍十分严重。②张新辉、李建新:《社区老年服务供需动态变化与平衡性研究——基于 CLHLS 2005—2014 的数据》,《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2期。一方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大量养老服务项目和设施少有问津。这种“有需求,无供给”与“有供给,无需求”矛盾背后的原因是“供需失衡”,根源是对老年人的需求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本文将在论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使用官方调研数据,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需求视角的研究

王琼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度“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城市老年人数据,对我国城镇老年人家庭照料需求的现状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崇尚节俭和为子女着想等传统文化观念、收入等经济因素以及身体机能、年龄、社会地位、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均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③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人口研究》2016年第1期。姚虹和向运华以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生活照顾服务的需求最多,健康状况和空巢原因显著影响了空巢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④姚虹、向运华:《健康状况、空巢原因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恩施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 《社会保障研究》2018年第1期。孟杨等人指出,我国老年人以自我照料为主,依靠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仅占36.6%,主要集中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家政服务和健康讲座方面。⑤孟杨等:《上海市宝山区居家养老现状与需求分析》,《职业与健康》2015年第11期。王艳芳和冯志涛通过理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居家养老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老人的个体特征,即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二是老人的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经济来源和存活子女数量;三是老人的身体特征,包括自理情况和患病情况。⑥王艳芳、冯志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1期。

(二)供给视角的研究

徐庭柯等人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强度提升,但总量仍不足;不同类型服务供给覆盖率均增长,但发展不均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呈聚集态势,且愈发失衡。①徐庭柯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时空差异研究——基于CLHLS(2008—2018)纵向数据》,《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年第3期。李兵水等人从老年人的期望值出发,对老年人的期望供给主体进行研究,根据老年人的意向,政府是他们最希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社区和非盈利机构居中,最后是志愿者、义工和盈利性机构;居住地也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以社区为主,农村居民以家庭和志愿人员为主。②李兵水、时媛媛、郭牧琦:《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分析——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期望的视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王艳芳和冯志涛认为,制度、资金、服务人员素质以及机构等都是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③王艳芳、冯志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1期。

(三)供需综合视角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是学界的共识,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供给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统一养老服务,政府的偏好和判断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偏差。④王建云、钟仁耀:《基于年龄分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供给优先序研究——以上海市J街道为例》,《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其二,供给能力不高,社区硬件条件差,资源分割缺少共享,专业人员匮乏等。⑤马馼等:《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1期。其三,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参与度低、市场调节度低。⑥丛春霞、彭歆茹:《城市居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其四,老年人的低收入水平以及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思想抑制了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⑦张国平、柏雪:《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公共产品的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7期。改进策略方面,有基于服务项目的初步分类⑧郭竞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需求弹性——基于浙江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的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1期。,通过由运作机制、需求导向机制、供给激励与约束机制组成的均衡机制⑨李兵水、时媛媛、郭牧琦:《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分析——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期望的视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借助“服务链”理论,实现服务供给、服务输送和服务利用的均衡⑩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人口学刊》2013年第2期。;通过完善体制措施,转变政府角色,打造专业服务平台,建立多元化筹资途径⑪;借力互联网+,搭建服务平台,借助社会力量,整合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⑫。

以往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只是实证分析大多集中于老年人需求因素的探讨,未能将其与供给结合,在研究供需失衡的影响因素方面也尚缺少有力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尝试找出社区居家养老的供需差以及导致这些供需失衡的原因。

⑪ 何健、赵怡冰:《现阶段我国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年第2期。

⑫ 邵文娟、王家瑛:《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以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核心》,《劳动保障研究》2018年第1期。

三、中国老年群体养老的突出需求与社区的服务供给

(一)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当前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有:

一是经济保障需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老金、离退休金、子女供养、各类年金等。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以下简称“四调”)的结果,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的年人均收入为23930元,农村老年人的年人均收入为7621元。同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4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89元。可见,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

二是医疗护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逐渐下降,极易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老人的比例明显增加。“四调”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10年的13.7%上升了1.6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在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日趋增加。

三是生活照料需求。伴随经济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已降至每户2.62人。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已超过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10%,而大中城市的空巢率更是高达70%。做饭、打扫卫生、看病、购物等以往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生活照料,将逐渐向社会转移,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提高。

四是精神慰藉需求。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遇到的普遍问题是角色退出。在社会、家庭中的角色变化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自我感觉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生理机能和大脑功能的老化以及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在心理方面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抑郁感等也会随之增加。但是有限的经济能力、个性的差异以及社区帮扶的多寡,会使得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无法满足,或者难以满足更高的精神需求。空巢老人尤其是失独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更甚,所以急需社区来补充这部分缺失。

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继续奉献社会的需求。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比55.83%。这些低龄老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身体相对健康,发挥余热的潜力较大,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博物馆讲解员等方式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对社会再奉献愿望。

(二)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伴随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和少子化。在家庭养老功能退化、机构养老不被大多数老年人接受的当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高效的方法。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供给现状。

1.服务供给主体。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以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有部分社会捐赠和社区服务项目收入。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仅有不到1%用于老年福利支出,约112亿元。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养老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热情不足、参与较少。

2.供给设施和服务内容。一是社区活动中心,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比如棋牌室、乒乓球桌、阅览室等。二是日间照料中心,为白天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托管服务,内容涉及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情感服务。三是社区食堂提供助餐服务,既能保证营养又能让老人少花钱,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四是居家上门服务,即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身体复查、打针吃药等医疗服务或者助餐、助浴等生活辅助性服务。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万个,门诊部(所)30.7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

3.服务人员。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承担社区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兼任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提供的是生活照料。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和护士,主要提供在日间照料中心的医护服务和家庭病床的上门护理服务。三是民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兼任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

(三)基于“四调”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

“四调”结果(详见表1)显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上门看病服务(38.1%),第二位是上门做家务服务(12.1%),第三位是康复护理服务(11.3%)。我们发现,包括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健康服务是老年人期待最高的社区养老服务,其次是做家务、助餐、助浴等日常生活服务,再次是心理咨询服务。了解老年人的这些服务需求规律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引。

表1 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内容及占比

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大体分为生活类服务和医疗康复类服务两大类。如表1所示,生活类服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法律或维权,有33%的社区提供该项服务,殡葬(21.8%)和托老(15.6%)分别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医疗康复类服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健康讲座(37.5%)、上门看病(35%)和心理咨询(15.5%)。对比社区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发现,虽然老年人的所需社区均有提供,但是提供的数量并不能很好地匹配,即需求大于供给;另有一些服务(如法律或维权等),社区提供的过多而老年人所需甚少,即供给大于需求。只有当老年人的所需即社区的所给时,供需才能匹配。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适时调整服务内容,紧跟老年人的需求意愿和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老年人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四、实证分析

前述分析表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使用微观数据进行建模定量分析,以便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由于没有兼顾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全国数据,所以本文使用青岛市老龄办提供的《青岛市老年人口信息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数据进行分析。青岛市是全国最早施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城市之一,很多养老政策都走在了前列,所以用青岛市的数据做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登记表》主要对老年人的个人基本特征、身体状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和接受现状等做了调查。我们选取市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60岁及以上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口,样本总计64001份,其中市南区和李沧区调研于2013年,崂山区调研于2014年。受访老年人具有低龄、受教育水平有限、不与子女同住但与子女居住距离较近、自理能力较强等特点。我们将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供需不平衡3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居家上门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两种。①王梅欣、殷婷:《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东方论坛》2015年第2期。《登记表》将居家上门服务分为了住家保姆、紧急救助、医疗护理、打扫卫生、理发洗澡、陪同聊天、买菜做饭、陪同外出等八个选项。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项选择。调查结果(详见表2)显示,老年人对打扫卫生的需求最多,达到45.90%;其次是住家保姆(32.7%),排在第三位的是紧急救助(30%)。

表2 青岛市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需求情况统计表

在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共设有定期探视、医疗保健、一日三餐、日间托养服务、水电气维修等选项(多选)。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3),老年人对水电气维修服务的需求最高,占比达到49.6%;其次是医疗保健(44.9%),排在第三位的是一日三餐服务(37.7%)。

表3 青岛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统计表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登记表》从老年人需求和利用角度询问了关于居家养老的现状。因为有供给才会有利用,所以将调查问卷中的居家养老现状和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代理变量,由此做相关的供给分析。两者皆为多项选择。

由表4可知,青岛市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现状,以自我照料(占86%)为主,其次是配偶和子女照料;具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性质的政府购买、住家保姆、钟点工和志愿者服务等,仅占2.7%。

表4 居家养老现状

由表5可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在社区老年人娱乐室活动为主(13.50%),其次是在社区养老互助点活动(6.5%)和社区助餐送餐服务(6%),在日间照料中心接受服务的仅占1.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77.90%的老年人未曾享受社区养老服务。

表5 社区养老服务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构建

我们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一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模型,二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模型。由于两个模型的因变量皆为二元离散选择变量,因此均采用Logit回归。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在需求模型中,以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否有需求为因变量。具体的,将选择居家上门服务或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任意一项认定为有需求,此时取1;当对居家上门服务或社区养老服务均选择“无”时,则认定为无需求,此时取0。

在供需平衡模型中,以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服务供给是否一致作为因变量。当老年人选择了居家上门服务或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任意一项,并且服务被利用时,认定为供需一致,此时取0;否则取1,即供需不一致。是自变量,包括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一共有k个。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测度方式及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6所示。年龄按实际年龄进行分析,文化程度按照学历相应的年数进行折算;与最近子女的距离按由远及近分成七个指标,对应为子女对于老年人的照顾程度,将居住状况中的独居和与配偶生活合并在一起,意为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并将自理情况中的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合并为不完全自理。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对每月固定收入取对数处理①Yang Z., Xiong Z., Xue W., et al., "The Impact of Pollution Fee Reform on the Emission of Water Pollutants: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17): pp. 10660.。

表6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为截面数据,所以为避免随机误差项异方差导致的不良后果,我们使用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进行回归②Xu Q., Meng T., Sha Y., Jiang X. et al., "Volatility in Metallic Resources Prices in COVID-19 and Financial Crises-2008: Evidence from Global Market", Resources Policy, 2022, 78(9):pp.102927.。

表7第(1)列是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所有的解释变量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年龄系数为0.023,几率比为1.024,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会增大,年龄每增加一岁,需求会增加2.4%。性别的系数为负,说明比起男性,女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文化程度的系数为0.030,大于零,所以受教育年限越长,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大;其几率比为1.030,说明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3.0%。婚姻、居住和住房状况都是分类变量,且系数皆为正,分别说明有配偶、与配偶共同居住或者独居(即不与子女同居)、有自有住房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大。尽管不与子女同住,但是如果子女离老年人的距离越近,则可以降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这一点从变量“与最近子女的距离”的系数小于零可以得出,即子女距老年人居住的越近越方便照顾父母。健康状况的系数为正,几率比是1.591,说明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概率是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1.591倍。自理情况的系数为负,说明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对于该项服务的需求低于不完全自理老人。老年人每月固定收入水平的对数的系数为0.051,大于零,所以收入越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大。

表7 Logit回归结果

由上可知,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女性、文化程度高、有配偶、有自有住房、不与子女共同居住且距离子女越远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越高;患有疾病、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对该项服务的需求更高。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7第(2)列给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除居住状况外,所有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中,年龄的系数为-0.013,说明老年人的年龄越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越不一致,其几率比为0.987,可以得出年龄每增加一岁,该项养老服务供需的一致性将提高1.3%。性别的系数为-0.045,几率比为0.956,说明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更不一致。对于文化程度的系数为0.01,大于零,所以受教育年限越多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越不一致;其几率比为1.01,说明对于文化程度来说,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的不一致增加1%。婚姻和住房状况的系数皆为负,分别说明无配偶、无自有住房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越不一致。与最近子女的距离的系数为-0.03,小于零,说明子女离的越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越一致。健康状况的系数为负,自理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健康老人、完全自理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一致。每月固定收入水平的对数,其系数为-0.028,小于零,所以老年人每月固定收入越少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越不一致。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年龄越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越一致;男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比女性的需求少,男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更加一致;婚姻状况中有配偶的老人比无配偶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有配偶比无配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更加一致;住房情况中拥有自有住房比无自有住房的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自有住房比无自有住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更加一致;健康状况方面,患有疾病的老人比健康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更一致;自理情况方面,完全自理的老人倾向不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一致;收入越多的老人越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越一致;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高,但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越不一致;与最近子女距离越近越不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越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越一致。由此可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在很多因素上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有关,即多数情况下需求越多供需越一致;需求越少,供需越不一致。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扩大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Logit模型,使用政府微观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接受供给是否一致以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收入、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有配偶、是否拥有自有住房、与子女居住距离的远近、健康和自理状况的好坏等,都是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原因。供需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老年人的潜在需求未能被激发,所以扩大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缓解该服务失衡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多。但是,老年人的年龄限制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由于不知道该项服务而使该服务的利用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社区以及该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意识,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一切老年人能够获取到的途径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和熟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利用率。

二是设立合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价格标准。收入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低收入是现阶段导致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供给失衡的深层根源因素,这与杜鹏和王永梅等人的研究①杜鹏、王永梅:《中国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7年第3期。发现相呼应。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由意愿转化为实际利用是需要收入来保障的。如何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价格、使之与老年人的收入匹配、获得最大化的效用,仍然是一个比较急迫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设置应有所不同或倾斜。一方面,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项目具有不同的偏好,因此社区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而且,各社区的服务内容不必强行统一,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健康状况等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由于患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以及与子女距离远的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所以在服务内容的设置方面,应该更倾向于满足不与子女同住且身体状况欠佳的老年人的需求。

猜你喜欢

供需居家供给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