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智能化场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嬗变及靶向治理

2022-09-23陈永刚

理论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场域媒介

陈永刚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近年来,伴随大数据技术、算法推荐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于媒介智能化场域,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样态不断翻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判断和行为方式。历史虚无主义借此沉渣泛起,在抖音、微信、微博、知乎等媒介智能化平台大肆传播,尤其是面向青少年进行精准化渗透,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造成严峻挑战。为此,深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危害的主要表征及内在机理,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遏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图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媒介智能化场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嬗变的主要表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转战媒介智能化场域,以虚拟网络为场景,以大数据和算法推荐为技术支撑,实现其多样多态观点的精准化推荐、大众化传播。这种叙事新变体已将触角隐匿于可视听可互动的智能化媒介平台,其内容和形式感性化、生活化、娱乐化,迷惑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一)媒介融合化覆盖与话语大众化浸染相结合的新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渗透,注重扩大媒介覆盖面和增强话语粘合度,营造媒介融合场景中的在场体验。其一,传播渠道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媒介融合渗透。在媒介融合式发展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渠道愈加多元。历史虚无主义渗入音频媒介,以小说在线、历史微课等形式散播,如某“最牛历史老师”在荔枝音频APP发布侮辱革命英烈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短视频媒体平台,以“独到解读”歪曲和戏说历史,如上海某教授在哔哩哔哩平台发布“精日”视频。历史虚无主义以戏谑表情包、恶意摆拍照等形式,侵入社交媒体平台。如李某在烈士陵园内用不雅手势和不敬姿势摆拍,并将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和今日头条,严重亵渎英雄烈士名誉和荣誉。同样,历史虚无主义还在网络平台设置“议题陷阱”,诱导网民以问答形式走向“预设结论”。其二,话语体系由学术研究浸入大众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度批判,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并未销声匿迹,其话语体系逐渐由学术研究转向网络大众文化,惯用犬儒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等叙事方式毒害大众。同时,用娱乐化、庸俗化手法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所谓的“艺术创作”中“去价值化”“去思想化”。如一些“神剧”、专栏节目等恶搞抗日英雄,调侃抗战艰辛。其三,叙事方式由硬性传播转为软性渗透。历史虚无主义者随意剪接历史片段、改编历史事实,并将其隐藏在流行歌曲、图片文字、风趣段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中,加之公众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化刷屏,这使得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的辨识难度大大增加,其软性渗透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二)信息扁平化传播与算法精准化推荐相结合的新模式

较之传统媒介,媒介智能化的信息传播结构和信息发送精准度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虚无主义短时间内即可将其观点以“蝴蝶效应”式的传播方式散发。其一,传播结构转向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在媒介智能化场域中,个体被赋予更大的自主自决权,弱化了对集体及他人的依附,其活动更加自由、个性和隐蔽。这种传播结构使得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之间的界线不断模糊,人人均可在“动动手指”间完成信息的编辑、分享和评论。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传播特点与网民从众心理,扩散恶意炮制的热点话题、敏感问题等,在博得网民认同的同时,把话题引向分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方向。其二,推荐方式采用算法精准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根据网络浏览足迹,对受众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再将同质化内容反复投送,使用户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包围圈”。这种算法聚类推送技术,将受众置于“信息茧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拥趸。部分受众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声援、自主创作等外化行动,主动扩散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甚至引发舆论群体极化现象。为此,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向各种算法乱象亮出“利剑”。其三,传播速度呈现社群化传播和裂变式散播。较之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均呈几何倍数增长。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开放性、即时性、隐蔽性,不遗余力地攻击“四史”,并侵染公众的思想空间。同时,利用网络社群效应使话题快速升级和迅速扩散,对人们的历史思维判断和主流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影响。

(三)内容碎片化渗透与形式多样化吸引相结合的新手法

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渗透的关键,在于将其观点碎片化并隐藏于多样化包装形式中,诱导受众在主动选择中接触其观点。其一,采用碎片化内容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将其观点做碎片化处理后,藏匿在碎片化信息和场景中,进行感性化、生活化、娱乐化渗透。如以续集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平台连续发布同一抗日剧片段,抗战被完全娱乐化。再如,某网络大V在微博上质疑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并将冰雕连称为“沙雕连”来侮辱志愿军英烈。其二,使用多样化展现手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叙事内容的外在展现进行“粉饰”,以短视频、微软文、信息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推介。同时在网络空间肆意交相呼应,使得受众在视听享受、图文阅览、网游体验中接受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其三,聚焦青少年特定群体。青少年是智能媒介的最大使用群体,自我诉求表达、参与网络讨论最为活跃。部分青少年注重感官刺激、思维辨别力弱,容易被新奇事物和另类观点所吸引。历史虚无主义借机将“看点”“笑料”伪装成音视频、表情符号等,一揽子兜售给青少年,使其产生“历史是用来玩的”“娱乐至上”等错误思想观念。

二、媒介智能化场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现实危害的机理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奉行历史唯心主义,以锚定虚无“四史”为关键切入,加剧西方价值理念渗透,再借助媒介智能化加速传播其观点,企图通过内外结合和技术推进的方式,挑战和冲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其传播极易引致网民政治信仰的动摇与混乱及崇洋媚外的趋向。为此,势必要从其叙事理论基础、叙事历史素材、叙事渗透手法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生成机理。

(一)以谬误理论逻辑为基础,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

在媒介智能化场域,历史虚无主义掩藏其唯心史观理论立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抽象人性论价值取向,转向用刻意迎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扩散。大众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用这种叙事逻辑思考问题,这势必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其一,以唯心主义历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鼓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以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和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历史是统治阶级创造的”“历史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等英雄史观,甚至指责“农民革命是对社会发展的大破坏”。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预设结论,再对历史进行有目的的裁剪、割裂,进而推演其预设定论的“正确性”。显然,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其建立在此哲学基础上的“定论”也注定是错误的。其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歪评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史实进行碎片化“解构”和“重构”,用个别替代一般、表象替代本质、支流替代主流,甚至在脱离原有历史条件、社会现状的情况下“解读”历史,以达到深度蛊惑民众思想的目的。其“孤立而不是普遍联系地观察历史,静止而不是发展地看待历史,零散而不是系统地认识历史”,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严重违背了历史的客观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其三,以抽象人性论价值观抹杀善恶的区别。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在抽离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扁平化”处理。以“坏蛋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的观点,企图为历史反面人物翻案。以“高尚者并不那么高尚”的观点,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这种抽象人性论价值观所演绎出的“坏人不坏,好人不好”,完全背离了“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的科学概括,其目的就是挑战公众道德文明底线,颠覆主流价值观念。

(二)以歪曲“四史”为抓手,干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是建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最鲜活的客观事实依据。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竭尽其能歪曲和抹黑“四史”,严重侵蚀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根基。其一,宏观曲解“四史”史实,企图消解民众的历史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刻意导演和假设历史,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认为“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历史虚无主义蓄意虚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政策,无视中国制度优势在全民抗疫中的全景式展现,大肆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对美国武力消除异己、抗疫不力等内在问题避而不谈。历史虚无主义主观篡改、拼凑和歪曲史实,企图重塑大众的历史记忆,其根本目的是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二,微观编演历史碎片,妄想搅乱社会主流思想。历史虚无主义随心切换历史场景、编造历史情节,常以某个历史碎片或历史问题为切入,推演出貌似“合理”“客观”的结论,如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几场胜仗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旨在用小细节来评定和曲解大历史,以否定“四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客观事实,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其三,主观诠释历史人物,意在动摇民众的价值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根据主观臆想,故意编造或随意“解读”历史人物,再以表情包、段子、音视频等形式吸引大众注意。

(三)以西方价值渗透为手段,侵蚀核心价值观思想共识

历史虚无主义极力渲染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主张“西方道路才是人间正道”,妄图用西方价值理念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一,推介文化隐蔽渗透,诱导价值观念西化。以文化输出方式渗透西方意识形态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采用以文化渲染引导民众向往西方、以西方规则评判中国进程、激发民众不满情绪、实现价值观念西化等“四步走”套路法,直接导致部分大众价值观念被分化,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如青少年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往往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历史虚无主义还在社交平台、网络影视、动漫游戏中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其较强的“吸引力”往往消解了民众的“免疫力”,加速了西方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念分化。其二,锚定对象重点渗透,导致主流价值弱化。历史虚无主义将青少年、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等作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目标,持续向其推销西方生活方式、西方思维方式、西方价值观念。部分大众往往自我圈禁在盲目的“西方崇拜”中,如部分青少年只使用外国品牌的商品,认为国产品牌的商品“掉价”。其三,勾联媒介全面渗透,造成网络空间污化。在技术手段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采用SSH暴力破解、SQL注入等黑客手段,攻击中国高校、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网站。在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美国等国家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经常发表“辱华”言论,如把新冠病毒说成“中国病毒”。甚至有部分中国留学生公然加入“辱华”行列,如某公费留美学生在疫情期间发文辱骂国人“贱骨头”。

(四)以数智技术推荐为支撑,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网络赋权更大、参与成本更低、算法推荐更准,这使得大众参与网络活动的意愿日益强烈。历史虚无主义借此不断发表“不一样”的图文、音视频、内涵解说等,导致部分受众被这些“隐性炸弹”所毒害。其一,“信息茧房”导致意识形态认同窄化。网络媒介为最大限度迎合大众需求,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内容和精准化服务,这使得用户常被雷同的信息所“垄断”,信息真伪更加难以甄别。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这种“信息茧房”效应,诱导用户不断固化对错误信息的认同。长期沉浸在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茧房”中,个体认知视野受限、社会粘性淡化,甚至出现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其二,“过滤气泡”造成意识形态认知分化。当用户进行信息查询时,媒介服务器后台会依据用户喜好提供相关性最大的信息,并在不同程度上阻断无关信息“气泡”,这容易导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难以抵达用户移动终端。这种“过滤气泡”效应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真实完整的认识,使得公众意识形态认知越来越分化。其三,“圈层效应”引发网络群体情绪极化。当前,网络圈层化传播容易引发抱团发声、左右舆论走向等问题,甚至在微信群聊等封闭网络空间讨论突破底线的内容,而主流意识形态则被排除在圈外。这种“圈层”式的网络封闭空间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提供了“回音壁”,在错误思潮的蛊惑下极易引发网络群体的情绪极化,甚至出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公开抗衡的现象。

三、媒介智能化场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靶向治理

在媒介智能化场域,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以重评“四史”来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以渗透西方价值来重构主流价值观念、以精准推荐来迎合和培养受众,促使网络大众自觉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究其根本是用错误理论逻辑重塑民众思维和行为,达到否定和反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对此,必须从话语主体、传播内容、信息受众、防范机制等方面加强构建,彻底根除媒介智能化场域中的这颗 “毒瘤”。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网络作用力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极强迷惑性的错误政治思潮,这就要求网络话语主体具备较强的网络综合素质能力。其一,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要加强唯物辩证法学习,汲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科学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唯物史观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其二,增强话语主体的“四史”阐释能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凝聚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依据,也是历史虚无主义“重评”的主攻方向。要通过个人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加强“四史”学习研究,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入手,确保网络话语主体能够及时辨析信息的真伪性。要借助红色实践、课题研究、理论宣讲等形式,培养网络话语主体“四史”理论的阐释能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三,增强话语主体的网络信息能力。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网络受众已经习惯形式多元多样、内容新奇百态以及网络化的语言表述。网络话语主体要主动适应这一现状,从信息搜集、创意设计、作品制作、发布传播、信息互动等方面,加强自身网络信息能力培养。同时,要掌握当前大众用网的规律和特点,提升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实效性。

(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网络吸引力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在媒介智能化场域蔓延,主要是因为其传播内容有较强的诱惑力。对此,应牢牢抓住公众思想的关注点和认知规律,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回应时代客观现实、呼应主体利益诉求的传播作品,持续凝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基础。其一,加强历史文化网络阐释的深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整合革命文化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立足网络空间生产内涵深刻、形式新颖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不断提升网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如学习强国平台推出的党史故事短视频、每日金句等。其二,提高应对错误思潮的精度。要及时剖析网络热点问题,精准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变脸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是什么”“怎么样”以及“怎么办”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做到聚焦热点问题不“失语”。针对“崇西媚俗”“崇外怨内”等网络现象,要通过“好网民”“好作品”评选,引领大众从思想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引领正确价值取向不“失踪”。 针对“中国抗疫不如美国”“借疫情攻击解放军”等错误言论,要通过专家解读、专题推送等形式,全景式展现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做到应对错误观点不“失声”。 其三,增强话语内容网络表达的温度。要密切关注网络受众的利益需求,从内容形式、传播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转换话语表达逻辑。以视频动漫、音频在线、图文跟帖等形式,主动回应公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如某高校用漫画形式展现战“疫”场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转发和点赞。要积极做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络作品“蓄水池”,利用智能算法持续推介主流意识形态优秀作品,不断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灰色空间”。

(三)提升媒介智能化场域信息受众的网络素养

面对海量信息碎片、多元思潮激荡、多样意识形态斗艳,部分信息受众极易迷失自我,甚至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信众。为此,必须提升信息受众的网络综合素养。其一,提高受众的网络法律素养。要加大网络安全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法律宣传周、法律宣教视频、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公众网络是非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培育,引导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同时,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平台加大违法警示教育宣传,不断提升网络大众的法律意识。其二,增强受众的信息甄别素养。要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揭露和批驳力度,让受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企图和危害本质,提升受众对错误思潮的甄别能力和抵御能力。例如,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通过作品评选、专家访谈等形式及时揭批历史虚无主义,评出《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红军的“军饷”究竟是多少?》《“请美国照照镜子”系列融合报道》等优秀作品。要引导受众了解信息精准推荐的弊端,避免在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茧房”影响下作出不当言行。其三,提高受众的文明用网素养。要加大新时代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引导,增强受众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抗力。定期开展“中国好网民”“诚信之星”等评选活动,广泛凝聚网络文明正能量的社会共识。要引导受众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批驳历史虚无主义,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重要力量。

(四)构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渗透的防范机制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泛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全方位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其一,健全媒介责任管理机制。媒介单位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从有害信息的识别、过滤、删除等方面,加大软件及监控系统的技术研发。要采用“人工审核+技术滤除”相结合的方式,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在媒介智能化场域的渗透。网络安全部门要严格落实对媒介的监管责任,对纵容错误信息传播的媒介严格实施约谈、下架等惩处措施,进一步净化媒介生态环境。其二,建立网络风险防治机制。要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借助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甄别、智能滤除以及舆情分析、趋势预判,精准把控信息发布和传播,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错误观点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建立网络风险处置机制,对已扩散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制定科学化、动态化的应对策略,提高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度。要建立网络风险反馈机制,系统梳理研判、处置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渗透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机制。其三,建立网络矩阵联动机制。要注重发挥媒介融合的统筹联动作用,打造集音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官方网站等为一体的网络矩阵,尤其是高校要构建思政“大格局”,形成共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协同效应。切实抓牢媒介智能化场域的话语传播权、媒体使用权、内容表达权,形成靶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组合拳”,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场域媒介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