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

2022-09-20孙双丹李文侠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平片补片修补术

孙双丹,李文侠

(柘城中医院 外科,河南 商丘 476200)

成人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IH)的发生与腹壁薄弱、腹股沟发育不良等有关,临床主要采用疝修补术治疗[1]。疝修补术可快速改善成人IH患者坠胀感、局部胀痛等症状[2],但易诱发补片感染、股动脉损伤、肠外瘘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其中,肠外瘘可导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失调,出现代谢性酸、碱中毒,影响患者食欲,营养摄入不足,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4]。因此,积极探寻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柘城中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09例成人I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37例,女72例;年龄59~70(64.00±3.34)岁;疝部位左侧142例,右侧167例;疝类型直疝224例,斜疝105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成人IH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具备疝修补术适应证,于本院接受疝修补术;③认知功能正常,具备基本沟通与交流能力。(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硬化或恶性肿瘤;②合并重要器官损伤;③凝血功能障碍;④腹股沟双侧疝或复发疝;⑤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⑥有腹部手术史。

1.3 方法

1.3.1手术方法 参照相关标准[6],对患者施行疝修补术。经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脚高位,术区消毒铺巾;脐孔穿刺建立人工气腹,维持气腹压力在12~15 mmHg(1 mmHg=0.133 kPa),首先于脐上缘做长约10 mm切口,置入腹腔镜,行常规腹部探查;接着于患侧腹直肌外缘平脐水平与对侧腹直肌外缘脐下2~3 cm处穿刺,置入5 mm戳卡,自内环口上方切开腹膜,将腹膜前间隙分离,仔细辨认解剖结构,查看是否有隐匿疝;若为大疝囊,则先将其横断,远端旷置,结扎近端高位,小疝囊则完全游离后还纳;然后精索腹壁化,将合适大小的补片置入腹腔,保持补片完全覆盖肌耻骨孔;最后采用疝固定器将补片完全固定于耻骨梳韧带上,缝合关闭腹膜,术毕。

1.3.2肠外瘘判定标准[7](1)患者出现持续炎症反应或腹膜炎体征,局部或腹腔引流位置有消化液样液体;(2)患者口服稀释的骨炭粉、亚甲蓝或龙胆紫口服液出现在引流口及切口处;(3)经瘘管造影、腹部B超等检查确诊,且瘘口与皮肤贴近,瘘口近远端不通畅并伴有脓腔。术后7 d符合上述任一项即可判定为肠外瘘。

1.3.3基线资料收集 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环直径、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8]、合并高血压[9]、疝部位、IH类型、手术方式、肠切除术。

2 结果

2.1 肠外瘘发生情况309例IH患者接受疝修补术7 d后40例(12.94%)发生肠外瘘,纳入发生组,其余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2.2 两组基线资料发生组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环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3 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分析将表1中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BMI、IH类型、手术方式、肠切除术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说明,见表2,以肠外瘘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赋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是成人IH患者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影响因素的 logistic分析

3 讨论

肠外瘘是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腹胀、体温升高、感染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溃烂或出血,甚至诱发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0]。本研究结果显示,309例成人IH患者接受疝修补术7 d后40例(12.94%)发生肠外瘘,发生率较高。积极寻找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影响因素,对降低肠外瘘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是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危险因素。BMI>24 kg·m-2为超重,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脂肪,医生手术操作时难度大,补片放置不平,术后容易出现脂肪液化,伤口愈合速度减慢,诱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后形成肠外瘘[11],与蒋正顺等[12]研究结果一致。与常规直疝不同,斜疝在腹股沟区易发生嵌顿,可诱发肠壁坏死、疝囊感染等,最终发生肠外瘘[13]。网塞体积较大且内部存在空隙,当使用网塞填充疝环时,网塞间隙细菌定植,出现炎症性,且网塞尖端长期裸露于肠管与腹腔内并接触肠管、腹腔,容易侵蚀肠管引发术后肠外瘘[14]。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患者肠切除术后常发生细菌移位,诱发腹腔感染、脓肿,最终使肠壁溃破,形成肠外瘘[15]。

综上所述,成人IH患者疝修补术后发生肠外瘘的相关因素为BMI>24 kg·m-2、斜疝、网塞-平片修补术、肠切除术等,临床可据此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肠外瘘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平片补片修补术
PLGA/PP复合补片的体外降解及防粘连性
污染和感染区域中应用生物补片的研究进展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用于应对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经编补片研究进展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负压引流预防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应用体会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