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肌肉及穴位电刺激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

2022-09-18刘宏宇崔丽芳杨晓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剖宫产血栓血流

刘宏宇 崔丽芳 杨晓梅

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枣庄 27700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主要机制是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膜损伤。孕产期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子宫压迫、分娩过程发生血管内皮损伤等,加之剖宫产麻醉及术后制动和长时间卧床,使静脉血流减慢[1],孕产妇成为VTE的高发人群[2]。我国剖宫产术后VTE的发生率为0.219%~0.275%[3],剖宫产术后VTE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4]。目前VTE防治方法包括基本预防、抗凝药物、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压缩泵等[5]。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用于妇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已取得明确疗效[6],但在剖宫产后未见报道。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是血液运行不畅[7-8],刺激穴位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1],还能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循环,纠正血液高黏状态[9]。因此,本研究将神经肌肉与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评估其预防下肢VTE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6.96±3.69)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89±3.21)kg/m2,平均孕龄(38.32±1.67)周;观察组平均年龄(27.29±3.90)岁,平 均BMI为(26.23±3.51)kg/m2,平 均 孕 龄(38.12±1.58)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择期行第1次相同术式剖宫产的患者60例,年龄22~43岁;②孕37~41周,单胎妊娠;③术前禁食8 h、禁饮4 h;④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血管深静脉通畅,无血栓;⑤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⑥术后6 h嘱适当活动;⑦住院资料及临床资料完整者;⑧积极配合治疗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心脑血管病严重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各种原因引起产后出血者;⑤术前感染性疾病者;⑥凝血功能异常者,具有明确VTE或术前进行抗凝药物治疗者;⑦有精神障碍及神经异常者。

脱落与剔除标准:①患者主动退出;②患者依从性差,没有完成本试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予产妇下肢踝泵运动,3组/d,50次/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JZ-A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广东杉山)进行电刺激治疗。操作方法:于剖宫产术后24 h开始治疗,3组/d。上午第一组:将直径50 mm圆形电极片两个,分别贴于一侧下肢足背动脉与腹股沟动脉,足部为正极,腹股沟为负极;另一侧下肢同样贴法,选择P4模式,电流强度以患者有麻震感为准,持续30 min;上午第二组:将电极片贴于双太冲穴、足三里穴,进行局部刺激,持续30 min。下午一组:将电极片贴于承筋穴、地机穴,进行局部刺激,持续30 min。穴位电刺激选择P3模式,电流强度同上午。电流强度小于40 mA。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live thrombin time,APTT)、凝 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纤 维 蛋 白 原(fibrinogen,FIB)、血 小 板(platelet,PLT)等凝血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査,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检测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血液检测使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C-5310CRP型号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粤械注准20182400017)、试剂为迈瑞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细胞分析用溶血剂(苏宁食药监械生产备2014000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2.2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x ± s)

2.3 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凝血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APTT和T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延长,D-D、FIB、PL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x ± s)

3 讨论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中不正常凝集阻塞静脉回流进而造成静脉壁的炎性改变,是围手术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形成下肢DVT的三大病理基础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10]。孕妇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约有50%孕妇的下肢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妊娠子宫通过压迫阻碍血液回流;剖宫产手术在麻醉药物作用下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同时剖宫产时和产后的下肢制动,也造成下肢血流减慢;另手术操作时释放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壁,上述因素最终导致VTE发生率的增加[11]。

由于VTE发生高峰期为术后1~3 d[12],且绝大部分缺乏典型症状,因此,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这一高危群体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外指南中明确指出电刺激用于VTE的预防及治疗均有效[13]。与间歇加压装置相比,电刺激在VTE的预防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VTE患者应用电刺激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和血流量均增加,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14]。穴位电刺激是将电极放置于穴位上,穴位的皮肤电阻低,相对于针刺手法刺激,作用更加持久,刺激参数更加稳定,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预防VTE的措施之一,已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等取得良好的效果[15]。

本研究采用神经肌肉及穴位电刺激,连续治疗3 d后,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高,且凝血相关指标改善明显,说明本研究可以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和凝血指标,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VTE相当于中医“脉痹”“股肿”等,中医认为外伤、跌仆及手术均造成局部出血,血不能及时排除或消散,淤积于内,而为血瘀证。中医经络具有行气血功能。足三里可疏通经络、益气补血[16]。足三里穴有行气活血、宣通气机的功用,而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承筋穴和地机穴均有舒筋活络功效,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文献报道,针刺太冲穴能扩张局部小静脉,增加血流速度[17]。四个穴位结合予以电刺激,具有行气通络作用,诱发肌肉运动。研究表明诱发下肢相应肌肉运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的新陈代谢,防止血液凝结物质的聚集,减少下肢静脉内膜上血小板反应性黏附,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加快血浆D-二聚体的代谢速度[18-19]。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联合穴位电刺激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相关指标,预防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操作简单无创,患者易于接受,也适合患者回家后的下肢VTE的预防,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剖宫产血栓血流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