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数据的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方药分析

2022-09-18王安琪王玉婷李志利黄楚月吕政融樊志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肠癌白术处方

王安琪 王玉婷 李志利 黄楚月 吕政融 樊志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近年来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攀升,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患者术后常出现肠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便秘、泄泻、大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患者巨大精神负担。现代医学常从前切除综合征入手改善紊乱症状[1],以对症治疗为主导,但疗效有限[2]。中医药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以辨证论治为依据,因人制宜,在提升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卓有成效[3],但缺乏系统的用药规律整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将信息资料录入、保存、提取、统计和分析等功能融为一体[4],数据客观真实,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研究中,本研究选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对名老中医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经验方加以整理总结[5],指导临床用药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找中国知网(CKNI)、万方、维普数据库三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9月所有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中药口服处方,以“中医药”“肠癌”“结直肠肿瘤”等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312篇相关文献。

1.2 纳入标准

①文献中记录肠癌患者术后运用中药方剂口服治疗肠功能紊乱的完整病例,诊断明确,有肠癌病理分期并实施手术;②具有肠功能紊乱症状,腹泻每日>3次,质稀不成形或大便每周<2次,干结难解,影响生活;③记录方药为首诊用药,有明确的复诊记录反馈症情改善。

1.3 排除标准

①临床试验类文献;②未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例;③患者复诊疗效改善不显著的病例;④方剂用量不明确,病例缺乏完整性;⑤同一作者相同病例只纳入1篇。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初步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登记整理主要症状及中药用法用量,具有别称的中药参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规范。由2名研究员共同完成数据录入与审核,犹疑部分与第3名研究员协商判断。

1.5 数据分析

提取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关于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处方,运用软件的“数据报表”和“统计分析”功能,对方药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02张有效处方,包含283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1557味次。

2.1 频次统计

对所有中药降序分析,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薏苡仁,频次≥20次的有19味药物,所涉药物以健脾渗湿、清热解毒、行气散瘀药为主,见表1。

表1 使用频数≥20次的中药汇总

2.2 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四气以温、平性药物占比最大,热性最少,见表2。五味以甘、苦占比最大,而咸味最少,见表3。归经多归于脾,其次为胃、肺、肝经,见表4。

表2 中药四气统计

表3 中药五味统计

表4 中药归经统计

2.3 关联规则分析及网格图展示

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为25,置信度为0.8,获得药物组合和用药规则共57条,其中共28条药对和组合出现频次≥30,见表5,支持度最高的为白术,茯苓药对。该支持度下的网络图可见图1。获得药对与药物关联规则共21条,见表6。

表6 中药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常用药物关联规则

图1 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

表5 频次≥30的药对及药物组合

2.4 系统聚类分析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熵聚类,在核心组合基础上获得10个潜在新处方,其中处方1、2、3以温中健脾补肾为主,处方 4、5以平补脾胃为主,处方 6、7、8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处方9以活血通络化湿为主,处方10以阴阳并补为主。见表7。

表7 新处方组合

3 讨论

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能原因包括:肠道菌群失调;盆底神经受损致使肛门控粪能力下降;术后盆腔发生炎性反应、吻合口水肿和盆腔积液刺激;肠道储粪功能不足等,临床出现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过多[6]。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纠正脏腑功能失调,尤以改善术后患者的排便急迫感、不尽感、肛周坠胀感等为佳[7]。

3.1 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治疗规律

中医理论认为肠癌属“锁肛痔”“肠蕈”等范畴,其病位在肠,肠道功能受损,肠道泌别清浊失调,损及脾胃,脾失健运,体虚湿蕴,久病则血瘀毒聚[8],病情复杂。手术多损伤气血阴阳,临床当属虚证,应遵循“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数据研究表明所用方药中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中以甘、苦为主,“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平之药能启动脾阳,醒脾,促进肠道恢复。“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性重者不易速去,苦药可燥湿助脾,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水湿得化,通体得安[9]。

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用药归经以脾、胃、肺、肝居多。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同属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运用健脾升清、和胃除湿法,使肠道运化如常。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与肺气的宣发肃降相关,“湿结在气,病在肺,娇脏之气,久郁湿热,腑气不通;苦辛化燥,病在肠,燥湿并见则大便不爽”[10]。运用宣肺理气等法,促进肠道的正常传导。术后患者忧思悲愁,情绪也是致病因素之一。肝主疏泄,肝气调达则忧愁自解,同时肝主藏血,可改善疲劳、抵御外邪[11],常用疏肝理气法调畅情志,心身共调,综合改善症状[12]。

3.2 处方与用药规律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薏苡仁在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治疗中应用最多。白术、茯苓、人参为四君子汤的主要组成成分,《医方集解》中记载:“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临床实践表明其补脾益气疗效确切。党参甘温,补益元气,《本草纲目拾遗》言:“党参功用,可代人参”[13],且党参能够“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14]。白术苦温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三药均可改善免疫,抗癌解毒[15-17],诸药合用则“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黄芪可显著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18],并可延缓衰老,广泛用于中气下陷、久泻脱肛等,作为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黄芪多糖也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19]。薏苡仁亦能增加机体免疫[20],其主要成分为薏苡仁多糖和薏苡仁油脂,李亚辉等[21]通过分子对接明确薏苡仁防治大肠癌可能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最相关。既往研究均表明,“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薏苡仁”可改善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等复杂症状,具有改善免疫、调节肠道等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共性。

从药对及药物组合规律可知,四君子汤使用较多,该方是中医补益脾胃治法的基石[22],在脾胃系疾病治疗中举足轻重。现代药理学显示四君子汤整体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23],且对于胃肠黏膜损伤、消化性系统恶性肿瘤、功能性胃肠病、非酒精性脂肪等疾病显示出了多途径、多靶点的效应机制[24]。李瑞芝等[25]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可通过降低COX-2、VEGF、AQP-1的表达,进而阻止新生血管、淋巴管的形成,降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达到治疗肠癌,缓解相关症状的效果。

3.3 新处方挖掘

通过以上分析共挖掘10个潜在新处方,其中处方1、2、3以温中健脾补肾为主,处方4、5以平补脾胃为主,处方6、7、8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处方9以活血通络化湿为主,处方10以阴阳并补为主。体现了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与虚、湿、毒、瘀多因素相关,临床病机虽复杂,但针对不同个体治法随证变化,组方简而不繁。

综上,本研究运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等对中药治疗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处方进行系统挖掘,探究其治则及用药规律,并在前人基础上提炼新方,为临床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肠癌白术处方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人间处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男性长期看电视更易患肠癌
肠癌筛查的效果被高估了
处方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