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英文版内容融入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探索

2022-09-17赵剑锋张兰珍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饮片药典药学

刘 越 康 荣 赵剑锋 张兰珍▲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2488;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北京 100050;3.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管理处,北京 100061

专业药学英语(中医药领域)是近年来在诸多高等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药学专业课程,设置背景一方面源自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中医药逐渐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基于在教学体系中还有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专业双语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不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相互辅助和逐层递进。 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要求使用英语对中医药知识体系及相关专业词汇进行准确、规范的翻译、表达和应用,且由于涉及的中药学基础及专业知识内容过于广泛,目前尚未形成规范的统编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 记载药品标准及规格的法典。 《中国药典》第一版始于1953年,从1985年版开始,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原有药典基础上编撰新版本药典,英文版本《中国药典》随行中文版本出版。 《中国药典》一部对应收载中药品种,涵盖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内容,这些标准的英本版本与专业药学英语课程完美契合并且重叠于现有中药学基本知识理论及范畴。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次尝试将《中国药典》2020 版英文版内容融入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工作,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中药药品标准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1 专业药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概述

1.1 专业药学英语课程概况及特点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的专业药学英语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英语核心方法和理论,研究对中药学类专业知识进行准确翻译、 表达及应用(包括听、说、读、写)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药学英语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主要面向中药学院中药学专业、 中药制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由中药学院专业课教师组成授课教学组,课程类别为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为任选,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课程设置36 学时,计2 学分,在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共计131 人选修。

在组织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与合理安排是开展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专业药学英语课程对应学科内容广泛,涵盖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药剂和中药鉴定等课程知识,涉及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虽然已经有多所高等中医院校设置了专业药学英语课程,但多数仍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学科建设规划。

1.2 专业药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药学英语课程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前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探索和改革尝试,以期提高专业药学英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已经开展的主流模式有以下两种:①以现有的药学专业英语教材为基础,开展中医药领域专业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应用较为广泛的教材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学英语(上、下册)》(第五版),主要内容由生理和病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制药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学、生物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监管、美国药典、药品说明书等14 个单元组成。 该教材覆盖内容全面, 能够充分体现药学学科的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是该教材的使用主要面向化学药物领域专业,未能涵盖中医药知识体系和内容,同时也没有能体现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特色。 ②以与药学相关外文资料为主线,开展中医药领域专业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应用较为广泛的包括国际中药专利英语专业词汇及翻译策略的讲解、中药多研究方向英文文献的学习以及英文文献检索,中药英文综述撰写和英文文献摘要展示等内容。 该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学内容能够紧跟科学研究前沿,灵活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过多依赖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其科研兴趣方向,不利于同学们构建系统的专业药学英语知识模块,同时需要注意该教学内容与中药文献学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交叉与重复。

2 以《中国药典》英文版开展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索

在充分认知到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与合理安排重要性的基础上,本课程组经过多次深入讨论与集体备课,创新性地将《中国药典》英文版内容融入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是对前述两种主流教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重要补充,同时作为教学参考内容具备以下特色和优点。

2.1 教学参考内容体现中医药理论

《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由两部分别收载中药与化学药品开始, 其一部均对应收载中药相关品种。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中药品种2711 种,收载内容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展开介绍和描述,涵盖药材饮片的来源、炮制、性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功能与主治、应时采收和性状特征;同时在成方制剂部分体现中药复方的配伍理论,按照“君、臣、佐、使”序列组合,并通过中药传统剂型结合现代用药形式发挥药效。

2.1.1 中药材及饮片 以人参为例,其性味甘、微苦,微温,(Property and Flavor:mild warm;sweet and mild bitter),归脾、肺、心、肾经(Meridian tropism:Spleen,lung,heart and kidney meridians);依据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人参不宜与五灵脂和藜芦同用(Precau tions and Warnings:Incompatible with Trogopterori Faeces,Veratri Nigri Radix et Rhizoma);在中药材的种植与采收过程中,栽培的人参行业内称之为“园参”(Yuanshen or garden ginseng), 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Linxia Shanshen),行业内习称“籽海”(Zihai);多于秋季采挖(collected in autumn),洗净经晒干或烘干(washed clean);并且对中医临床使用的两种形态的人参饮片“薄片”(thin slices)和“粉末”(pieces)也做了详细的描述。

2.1.2 中药成方制剂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根据经典中医药理论,按“君、臣、佐、使”顺序排列,中文版药典书写从左到右,然后从上到下,英文版则是由从左到右的顺序描述:熟地黄(Rehmanniae Radix Praeparata)为君药,酒萸肉(Corni Fructus processed with wine),牡丹皮(Moutan Cortex)为臣 药,山药(Dioscoreae Rhizoma)、茯苓(Poria)和泽泻(Alismatis Rhizoma)为佐使;经过丸剂制法制备,本品为棕褐色或亮黑色的水丸(watered pills)、水蜜丸(watered-honeyed pills)、小蜜丸(small honeyed pills)或大蜜丸(big honeyed pills);味微甜、酸、略苦(taste,sweet and sour);其功效主要用于滋阴补肾(Actions:To nourish yin and tonify the kidney)。

2.2 教学参考内容涵盖中医药知识体系

《中国药典》 内容具体包括药材和饮片(Chinese crud drugs and prepared slices of Chinese crud drugs)、植物油脂和提取物(oil,fats and extractives)、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nd single plant preparations)三大类别。将上述内容融入中医药领域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工作,能够充分体现中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2.1 中药材及饮片 以三七为例,详细内容包括药材拉丁名(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中文名称(三七)、中文拼音(Sanqi)、英文名称(Sanchi);来源;性状(description);鉴别(identification);检查(water and total ash and acid-insoluble ash);浸出物测定(extractives);含量测定(assay);炮 制(processing);性 味(property and flavor)与归经(meridian tropism);功能(actions)与主治(indications);用法与用量(administration and dosage);注意(precautions and warnings);贮藏(storage)。

2.2.2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以山楂叶提取物为例,详细内容包括英文名称(Hawthorn Leave Extract)、中文名称(山楂叶提取物)、中文拼音(Shanzhaye Tiquwu);制法(procedure);性状(description); 鉴别(identification);检查(loss on drying);特征图谱(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含量测定(assay);贮藏(storage);制剂(preperation)。

2.2.3 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详细内容包括中文拼音(Liuwei Dihuang Wan)、中文名称(六味地黄丸)、英文名称(Liuwei Dihuang Pills);处方(ingredients);制法(procedure);性状(description);鉴别(identification);检查(other requirements-comply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ills); 含量测定(assay);功能(actions)与主治(indications);用法与用量(administration and dosage);规格(strength);贮藏(storage)。

2.3 教学参考内容具备较强的专业性

《中国药典》内容对应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炮制等多门课程体系,貌似这些知识点较为分散,实际上述内容是完整地通过每一味中药材和饮片或者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有机的串联组合,并且这些不同中药标准之间的组成元素相似度极高,便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

2.3.1 对应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内容 以何首乌药材和饮片为例,植物基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Fleeceflower Root is the dried root tuber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在性状(description)部分介绍了其应用于中药鉴定的组织特征: 皮部有4~11 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bark exhibiting 4-11 subrounded rings of abnormal vascular bundles,forming brocaded patterns); 在鉴别(identification)部分介绍了包括淀粉粒(starch granules)、草酸钙簇晶(clusters of calcium oxalate)、棕色细胞(brown cells)、聚缘纹孔导管(bordered pitted vessels)和棕色块(brown masses)在内的药材粉末显微特征。

2.3.2 对应中药化学和中药分析学内容 以何首乌药材和饮片为例,在鉴别(identification)部分包括应用薄层色谱法(carry out the method for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鉴别,取样品0.25 g,加乙醇50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浓缩至3 ml,作为供试品溶液(0.25 g of the power add 50 ml of ethanol,heat under reflux on a water bath for 1 hour, and filter as the test solution),以三氯甲烷-甲醇7∶3 为展开剂(a mixture of chloroform and methanol 7∶3 as the mobile phase),展至约7 cm 处,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 nm)下观察(after developing over a path of about 7 cm,examine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at 365 nm),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the test solution correspond in position and colour to the strips obtained with the reference drug solution)。

2.3.3 对应中药炮制学内容 以何首乌药材和饮片为例,取何首乌片或块,照炖法用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carry out the stewing method in a suitable non-ferrous container until the juice is exhausted);或照蒸法,清蒸或用黑豆汁拌匀后蒸,(or carry out the steaming method,steam it alone or steam it after being mixed with black bean juice)至内外均成棕褐色,或晒至半干,切片,干燥。

2.4 教学参考内容具备较强的权威性

《中国药典》是我们国家在药品领域的法典,属于药学领域权威资料和文献。满足药典上述特征属性首先是要求全部内容的文字表达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包括英文版内容的编译以及药学英文专业词汇的恰当选择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临床体系以及中药及其复方的应用是建立我们几千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部分中医药词汇是我们特有文化属性的体现,在专业药学英语编译过程中经常出现英文词汇及组合翻译不准确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而应用《中国药典》英文版作为教学参考内容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以三七药材和饮片为例,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the branch root is known as “Jintiao”and rhizome is known as “Jiankou”);性味(property and flavor)与归经(meridian tropism),甘、微苦,温(warm,sweet and mild bitter),归肝、胃经(liver and kidney meridians);功能(actions)与主治(indications):散瘀止血,消肿定痛(to dissipate stasis,stanch bleeding, disperse swelling, and relieve pain)。 除此之外,药典英文版内容在现代植物学、化学以及药学分析等相关领域词汇翻译和应用方面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如对照品(chemical reference standards,CRS),放置2 h(allow to stand for 2 hours),展开剂(as the mobile phase),展开(developing),检视(examine),水分(water),灰分(total ash),酸不溶性灰分(acid-insoluble ash),浸出物(extractives)和含量测定(assay)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按照中医药特点和词汇类别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于同学们学习。

2.5 教学参考内容具备较强的创新性

《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内容联系中医药经典理论与中药饮片及复方实际生产全过程链条, 同时也是中医药发展具备极强创新性和旺盛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每版新编药典会对原有收载品种进行新增、修订和去除,2015 版一部药典新增440 种,修订517 种,不再收载7 种,分别为紫河车、河车大造丸、小儿腹泻外敷散、补肾固齿丸、生血丸、益血生胶囊和安坤赞育丸;2020 版一部药典新增117 种,修订452 种,不再收载4 种,分别为马兜铃、穿山甲、天仙藤和黄连羊肝丸。 对不再收载的上述品种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紫河车涉及伦理因素和安全性隐患,马兜铃含有导致肾脏损伤毒性成分马兜铃酸, 穿山甲涉及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黄连羊肝丸涉及组方药材夜明砂使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另一方面,新版药典不断扩大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包括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阿胶饮片进行鉴别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千里光饮片中阿多尼弗林碱进行检查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对贝母和蕲蛇等饮片进行鉴别分析,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对山楂和白芍等饮片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检查分析。 此外,新版药典进一步提高中药安全性保障,制定人参、甘草标准中有机氯等16 种农药残留的检查,对水蛭和地龙等14 味易受黄曲霉毒素感染药材及饮片增加了“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和限度标准。 以上述创新内容及技术方法作为教学参考准备资料能够体现更加完善的中药标准体系,更加严谨的中药标准内容, 同时也为该课程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思政元素。

3 小结

本课程组对将《中国药典》英文版内容融入高等中医院校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显示以精选的药典收载品种作为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中医药理论,涵盖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创新性。值得注意的是,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开展更加侧重专业英语在中药知识领域中的应用,在英文词汇和句式的特点及翻译等理论和技巧方面有所欠缺;所涉及的内容对中药前沿科学知识的拓展尚有不足; 且该部分内容多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形式为主,讲授方式略显单一。鉴于此,建议后续教学工作在讲授《中国药典》英文版内容的基础上可持续丰富并优化教学内容,按照中医药词汇和句式的特点及翻译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可引入药典中药品种对应新近发表的英文文献,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分享;或者引入美国药典等相关内容进行横向对比讲解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如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本课程组尝试开展上述内容的探索与研究,以期为后续专业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猜你喜欢

饮片药典药学
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及作用分析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山萸肉及其不同酒制品的UPLC特征图谱建立及色度值的差异性研究
穿山甲药典除名
化学指纹图谱法及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对鸡血藤饮片煮散质 量体系进行探索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落后药品标准将被“踢出”药典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