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2022-09-14黄敏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25期
关键词:瓣膜病左房内径

黄敏

慢性心力衰竭在我国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本病对患者的危害显著,严重危及患者的机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而对于本病的临床诊治研究中,关于房颤的研究占比较高,房颤的发生对患者的危害进一步增加[1-2],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房颤的防控需求较高。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房颤防控的前提中,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较高,但是临床中相关研究的差异显著[3-5]。因此,本研究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1 年12 月丰城市中医院的2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本院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级Ⅲ、Ⅳ级;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入组本研究前即存在房颤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统计2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房颤发生率,然后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心力衰竭分级、高血压情况、糖尿病情况、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左室肥厚、卒中病史、吸烟史、TC 水平(≥5.20 mmol/L 为升高)、血尿素氮水平(≥7.20 mmol/L 为升高)、血清Cys C 水平(≥1.09 mg/L 为升高)、NT-proBNP水平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用者的房颤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

1.3 房颤评价标准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现P波消失的情况,代之以大小、波幅完全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RR 间期不规则,且QRS 波群的节律不规整[6]。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采用软件SPSS 22.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70 例患者一般资料 男161 例,女109 例;年龄:≥75 岁111 例,<75 岁159 例;心力衰竭分级:Ⅲ级205 例,Ⅳ级65 例;高血压:有179 例,无91 例;糖尿病:有163 例,无107 例;心脏瓣膜病:有111 例,无159 例;左房内径:增大110 例,未增大160 例;左室肥厚:有90 例,无180 例;卒中病史:有52 例,无218 例;吸烟史:有95 例,无175 例;TC 水平:升高163 例,未升高107 例;血尿素氮水平:升高96 例,未升高174 例;血清Cys C 水平:升高81 例,未升高189 例;NT-proBNP水平:>2 000 ng/L 159 例,≤2 000 ng/L 111 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应用:应用182 例,未应用88 例。

2.2 2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不同因素的房颤发生率比较 2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房颤68 例,发生率为25.19%,不同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卒中病史、有无吸烟史及TC 水平升高与否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 岁、心力衰竭分级Ⅳ级、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增大、左室肥厚、血尿素氮升高、血清Cys C 升高、NT-proBNP水平>2 000 ng/L 及未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房颤发生率显著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因素慢性心力衰竭者的房颤发生率比较[例(%)]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房颤:0=未发生,1=发生;年龄:0=<75 岁,1=≥75 岁;心力衰竭分级:0=Ⅲ级,1=Ⅳ级;心脏瓣膜病:0=无,1=有;左房内径:0=未增大,1=增大;左室肥厚:0=无,1=有;血尿素氮水平:0=未升高,1=升高;血清Cys C:0=未升高,1=升高;NT-proBNP 水 平:0=≤2 000 ng/L,1=>2 000 ng/L;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0=未应用,1=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力衰竭分级、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左室肥厚、血清Cys C、NT-proBNP 水平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可由多种导致心肌损伤的疾病发展而成,其具有极高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研究显示,房颤在本类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者死亡率进一步升高,因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与管理的过程中,房颤的防控是重点[7-8]。近年来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是研究涉及面差异较大,且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为细致的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极为重要及必要[9-10]。现存的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房颤的研究中,个人基本情况、疾病及治疗相关方面的研究均有涉及,尤其是关于血液指标对本类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的研究不断增多,但也是争议较大的方面[11-12],因此更为细致的探究需求较高,实现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的控制目的,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7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房颤68 例,发生率为25.19%,其中年龄≥75 岁、心力衰竭分级Ⅳ级、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增大、左室肥厚、血尿素氮升高、血清Cys C 升高、NT-proBNP 水平>2 000 ng/L 及未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者的房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力衰竭分级、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左室肥厚、血清Cys C、NT-proBNP 水平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因此认为上述因素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原因,高龄作为房颤公认的高危因素,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危险程度进一步升高[13-14];心力衰竭分级较高、心脏瓣膜病、左房内径增大及左室肥厚者的心功能较差,组织重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及心房的纤维变化等均可导致其更易于发生房颤[15-16];血清Cys C及NT-proBNP 水平较高者多存在炎症损伤及心肌损伤较重的情况,血管内皮受损的情况突出,进而导致房颤发生危险程度增加[17-18];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助于控制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情况,因此有助于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在房颤的防控中具有较好的作用[19-20]。而对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掌握,有助于房颤防控措施的制定,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评估与干预,且上述因素涉及面较广,干预更为全面有效及彻底,可更为有效地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而降低相关死亡率,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房颤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应重视上述影响因素,可将其作为制订防控措施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瓣膜病左房内径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心血管疾病中左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构建德阳地区健康儿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的研究#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形态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在心脏瓣膜病评估中的价值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