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策略能力量表的研制及检验

2022-09-13

关键词:题项信度量表

张 杰

(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5)

在翻译能力研究领域, 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于2003年提出了修正后的翻译能力模式。该模式包括心理生理要素和五种子能力,即双语能力、语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策略能力“占据支配地位”[1],因其控制翻译过程、调动其他子能力,并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研究者开展了一些翻译策略能力相关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翻译中策略能力的理解和认识。但多数研究方法单一、样本量较小,研究对象多为有经验的译者,因此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有待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本文基于翻译理论、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旨在设计一个针对更多受众,特别是大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量表,以期完善该领域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和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 翻译策略能力的定义

自20世纪80年代始,研究者在研究翻译过程时,日益发现策略能力在翻译中的价值和作用。Snell-Hornby认为:翻译策略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解决以翻译为中介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并清除强加于翻译过程的外部和内部约束,从而解锁可能的方案。[2]熊兵认为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3]。PACTE认为翻译策略能力指的是“保证翻译过程的效率,并解决遇到的问题的程序性知识”[4]。其功能在于规划翻译进程,发现翻译中的问题,并通过激发不同的翻译子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语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等,解决翻译中的问题,并对翻译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从而最终实现文本的翻译。白玲等构建了包括多种子能力的笔译能力模型,包含策略能力、双语交际能力、工具与研究能力、翻译知识、百科知识五个子能力。其中翻译策略能力指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机制”[5],处于模型中心位置,调动其他四个要素,从而完成翻译任务。

综上所述,翻译策略能力指的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首先识别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为了解决种种翻译问题,从而调动并使用翻译策略的能力,具体体现是译者在规划、执行、评估、补救等四个不同阶段所使用的策略。

(二)翻译策略能力的研究

Lörscher采用释义性方法,确定了翻译策略的九个原始因素(认识到翻译问题、说明翻译问题、搜索解决翻译问题方法、明确翻译问题解决方法、初步解决翻译问题、部分解决翻译问题、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目标语理解问题),以及13个潜在因素(监控源文本翻译单位、监控目标文本翻译单位、重组源文本翻译单位、重组目标文本翻译单位、确定翻译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源文本翻译单位的思维面重组、目标文本翻译单位的思维面重组、对源语言翻译单位的接受、对目标文本翻译单位的评估、词汇(组合)的转换,文本的转换、译文多版本的尝试和翻译过程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翻译策略过程的五个基本模式被构建。以第二种模式为例,翻译策略的模式为: “识别翻译问题→说明翻译问题→搜索解决翻译问题方法或初步解决翻译问题,或者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6]

文军、殷玲通过有声思维法,对2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共确定了26种策略,其中发现问题,接受内在的解决办法、查询源语——目标语词典、监控目标语文本的准确性、自动输出文本等五项为学生最常使用的策略。而回译、中断翻译再重新开始、重组上下文、考虑翻译的期望值等4项学生却很少使用。此外,与国外研究发现不同的是中国学生有其独特的策略,包括内在选择、延缓尝试、初步解决问题、读源语片段、自我修改、通读全文等。[7]

薄振杰、李和庆以TEM8 英汉翻译试题解析为例,尝试性探讨翻译策略能力的构成要素,确定了五个下一级能力因子:主题确定能力、认知框架建构能力、潜义明示能力、选词择义能力和衔接连贯能力。[8]同时该研究在PACTE框架下,尝试建立以认知框架建构能力为核心的动态子能力的模型。

王树槐、徐敏通过使用有声思维等多种方法,调查了32名译者的翻译策略类型,研究发现译者使用了七类翻译策略,即“去桎化策略、心理词汇提取策略、加工策略、成就策略、翻译单位策略、监控与修改策略、工具策略”[9]。同时该研究发现,不同翻译能力的译者,翻译策略使用也有很大差异,在多个维度,低分组的翻译策略能力明显低于高分组。

桑仲刚指出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可以从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层级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以初级为例,“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策略选择机制包括:a.双语语言对比与规约化翻译问题分析;b.习语、俗语等文化语词和语言变体翻译;c.语篇分析与语篇翻译问题分析;d.翻译技术、方法、技巧和手段。”[10]

二、翻译策略能力量表的研发

(一)必要性

通过对翻译策略能力研究的梳理,可知目前翻译学界已经意识到翻译策略能力的价值,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有三大不足:首先,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有声思考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其次,参加研究的研究样本相对较少,多为几人或十几人,所得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三,研究的参与者往往是有经验的译者,少数是英语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因此有必要开发针对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可以大规模使用、可为教学服务、科学的研究工具。

(二) 量表设计和前测

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出发点和参照,从翻译过程出发,按照翻译前规划阶段、翻译中操作阶段、翻译后评价和修改阶段出发,设计了问卷初稿。问卷初稿共包含35个题项,采用 Likert五点量表记分。三位翻译教师和一位英语教师对问卷的初稿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四位学生阅读了问卷初稿,之后学生从答题角度对题项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理解题项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问卷增添了遗漏的策略题项,删除了语义重复的题项,并修改了部分语义不清的表述。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背景信息和翻译学习的相关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翻译策略能力调查问卷共17个题项。第三部分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调查学生对本问卷的想法和观点。

为了检查量表可能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开展了问卷的前测。西安文理学院英语专业21名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前测。试测前,学生被告知如果他们对问卷有不理解和建议,可以在第三部分提出。前测完成后,计算了量表的内部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944,说明自量表的内部信度较高,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做了进一步修改。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量表的最终版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受试者背景信息,第二部分是翻译策略能力调查问卷,包含17个项目。受试者为171名来自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量表于2021年8月19日通过“问卷星”发放,24小时后下载数据。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处理,数据初步处理结果显示:学生完成量表所需平均时间约为5分钟,171份问卷数据有效,满足数据收集要求和进一步数据分析要求。

三、量表的信效度验证

(一) 因子分析验证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验证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在问卷设计时,预估因子分析可能性结果有三种:(1)规划策略、执行策略、评估与补救策略三种因子;(2)规划策略、执行策略等两种因子;(3)执行策略单因子。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处理数据。首先不限定因子数量,采用主成分提取方法,计算方式为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四分旋转法,共提取出三个因子。因子1包括第13、12、16、15、17、8、9、10、6、11、14、7题,命名为执行策略因子;因子2包括第3、4、2、1题,命名为规划策略因子;因子3仅包括第5题,命名为工具策略因子。其中,题项1、2、3、4、5项显示双重高负荷,例如题项3,在因子1中负荷为.458,在因子2中负荷为.734。因此,根据负荷比重,将题项1、2、3、4归为因子2,将题项5归为因子3。累计解释率为69.471%,就解释力而言,评估因子1能够解释的变异最多(51.393%),其次是因子2(11.441%)和因子3(1.12%)。

因为因子3只有一个题项,而且解释力较低,本文接着限定因子数量为2,以期进一步确定其结构效度(详见表1)。因子1包括第13、12、16、15、17、8、9、10、6、11、14、7题,命名为执行策略因子;因子2包括第3、4、2、1题,命名为规划策略因子。其中,题项1、2、3、4、7显示双重高负荷,例如题项3,在因子1中负荷为.455,在因子2中负荷为.731。因此根据负荷比重,将题项7归为因子1,将题项1、2、3、4归为因子2。累计解释率为63.358%,就解释力而言,评估因子1能够解释的变异最多(51.917%),其次是因子2 (11.441%)。

最后,限定因子数量为 1,单因子累计解释率为53.932%,相较三因子模式和两因子模式,解释率较差。从数据结果来看,两因子结构的累计解释率和三因子结构累计解释率差异不大,更加符合前期预估,并且避免了单项因子,因此结构最优。不管是三因子模型还是两因子模型,都未能确定评估改正策略因子,这可能是由于执行策略因子和评估改正策略因子关系密切,在文章的翻译过程中,交织在一起较难区分(见表1)。

表1 翻译策略能力因子分析

(二)因子相关性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了翻译策略能力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统计了因子间的相关性、因子和总量表间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因子之间、各个因子和总量表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表2 总表和各因子直接的相关性

(三)信度校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测量了量表的内部信度,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翻译策略能力信度

表3显示,因子1的信度值为.942,因子2的信度值为0.837,翻译策略能力量表的信度值为0.941,说明本研究设计的翻译策略能力量表满足了内部一致性的信度要求。

四、结语

翻译策略能力是影响翻译过程的核心因素,但目前尚无可靠的翻译策略能力测量工具。因此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开发并验证了翻译策略能力量表。数据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翻译策略能力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研究工具,进而从更多角度展开该领域的研究。基于本量表,今后可开展翻译能力内部各子能力相互关系、不同翻译水平学生的策略能力差异、策略能力和笔译表现关联等诸多研究。本研究结果对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本问卷,关注学生在翻译中的策略使用,设计不同的翻译任务,使学生调动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问题,从而提高翻译能力。从学生角度讲,本研究问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参照,让他们意识到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从而有意识地使用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题项信度量表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时间效应和通胀因子的信度估计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