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2-09-13朱孟雅邓宗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四史纲要育人

朱孟雅 邓宗国

(合肥市第七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历史学科是中学课程的“人文之母”,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内容,“四史”教育是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凸显了“四史”育人内容,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探索史、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年运动史的知识结构。在“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依托《纲要》,紧扣“四史”育人内涵,助推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一、统编教材中的“四史”育人体系

百年党史,固本培元。从对《纲要》的梳理来看,两册十九个单元有17课内容专门叙述或一定篇幅地涉及党史育人,其中以上册为主(表1)。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各族人民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围绕这一主线,通过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综合单元导语、本课导入、正文叙述、学习聚焦和历史纵横等文本内容,统编教材体系化地呈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百年奋斗史。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认识是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表1 《纲要》有关党史内容梳理

新中国史,开创纪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瞩目。《纲要》上册和下册共四个单元有8课内容专门叙述或者一定篇幅地涉及(表2),《纲要》上册第九、第十两个单元共4课内容围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军事、外交等方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纲要》下册第八、第九两个单元4课内容一定篇幅地涉及了新中国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置于世界视野之下,展现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新中国史的内容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生能够从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和巨大成就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表2 《纲要》有关新中国史内容梳理

改革开放,举世瞩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构成了改革开放史的主题。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汇聚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阶段。《纲要》上、下册三个单元5课内容专门叙述或者一定篇幅地涉及(表3),展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改革开放史有助于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也有利于系统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表3 《纲要》有关新中国史内容梳理

社会主义发展史跨越了五百年的时空,《纲要》上、下册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述比较分散,其中主要集中在《纲要》下册(表4),三个单元4课进行了专门的叙述,展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等课程内容融入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内容。《纲要》上册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涉及主要体现近代和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本质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并显现出强大的活力。

表4 《纲要》有关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梳理

从对统编教材的梳理来看,“四史”的每个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四史”存在交叉重叠,四者之间互相影响。要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必然要学习改革开放史;党史是涵盖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长时段的历史。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同时受到了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影响。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学生在“四史”学习中自觉地将爱党和爱国相联系,有助于民族情感的培育,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也得到加强。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路径

“四史”涉及内容较广,限于篇幅,笔者主要以执教的“合肥市普通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区域教研周活动”的一节示范课为例——《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阐述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概念统摄,凝练主旨

统编教材资源丰富,教师需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从对文本的解读中提炼单元大概念、确定教学内容主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执教的第15课出自《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上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下启“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国际格局的演变,具有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知识体系复杂等特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对本单元要求如下:“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在对课标和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解读的教学准备下,笔者认为执教本单元的单元大概念是“国际秩序的演变”,将“20世纪上半叶战争和革命洗礼下国际秩序的演变”确定为本单元的大主题。基于单元大主题和大概念,笔者设计了单元大任务,即弄清战争与革命是如何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梳理国际秩序演变的趋势,说明影响国际秩序演变的因素。

依据大单元分析和课时内容,笔者确定了本课的内容主旨:在“一战”刺激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成功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路也逐渐开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俄(联)在巩固新政权的同时恢复了国民经济。到斯大林时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苏联取得了令时人惊叹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围绕着“战争—革命与建设—国际秩序”展开教学设计,将俄国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置于大历史观和长时段下,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对20世纪国际秩序演变的影响。

(二)立足素养导向,开展深度学习

笔者将本课置于世纪之交的时空背景下探讨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分别从世界和俄国分析20世纪初的形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初中历史教科书没有的内容,依据课标,笔者在教学中突出列宁的探索对俄国革命爆发的影响。笔者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宁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到人类的反复思索与不断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立足史料教学、聚焦历史解释,笔者通过展示史料、问题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对十月革命胜利的过程、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展开教学。统编教材内含大量的史料和学术观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深度探究。在分析十月革命为什么取得胜利的原因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拓展”中“问题探究”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观点,提出问题:“材料中‘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指什么?‘旧制度’和‘新制度’分别是什么?”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到布尔什维克党敏锐地把握住了大多数俄国革命人民的需求,认识到是人民群众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拥护密不可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热情。在讲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环节中,笔者利用课本“历史纵横”中的材料,该材料呈现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关于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经典语录,展现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保尔·柯察金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当时的苏联有无数个保尔·柯察金,他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是人民群众创造了苏联举世瞩目的成就。此环节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能激发起学生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从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的实现,苏联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走完了工业化路程,展现了苏联的光荣与梦想。苏联的伟大创举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那么,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社会主义实践如何改变了世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展示了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苏联)大部分来自自己的努力而不靠外援,将自己提升到主要工业强国的地位,使之成为落后国家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全球统治的天然领袖。

——E.H.卡尔(英国历史学家)

从一定程度上看,凯恩斯主义的一度盛行、福利国家的发展,甚至社会民主党入阁参政等都是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回应。作为20世纪的历史讽刺之一,“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十月革命’最深远的结果是它在战时和战后都挽救了其敌人”。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结合本课已学内容,学生通过生生合作、合作探究对材料进行解读,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继而进行总结。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苏俄(联)社会主义实践是基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内涵;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为西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冲击了20世纪的国际秩序。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指导下,笔者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彰显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伟大探索的精神内涵,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担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三)丰富课程资源,开展区域联动

“四史”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全面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统编教材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广泛开发和运用线下和线上课程资源丰富“四史”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四史”育人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四史”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除了校内课程资源,引入校外课程资源是必要的补充。如加强“四史”育人实践基地资源的建设,如博物馆、遗址、档案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基地开展以“四史”学习为主题的各类实践活动,实现“四史”育人资源运用的基地化。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邀请“四史”的研究学者开设专题性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拓宽历史维度。众所周知,互联网蕴含着大量的资源,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使线下课程与线上学习相融合,历史课堂由封闭性转向开放式,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是必然的趋势。

“四史”育人体系庞大,涉及较广,这就需要教师从“长时段”“大历史”的整体视角做好“四史”教学知识整体化、结构化的建构,要求教师应有一种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素养备课、主题备课相糅合的意识,凝聚集体的智慧。集体智慧的凝聚不应该仅仅限于学校内部,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区域的联动。为此,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创新探索,开展了全市“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共同体形式实行区域间联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全市的中学按照区域划分成四个共同体,以各学校发展共同体为组团单位分别开展比赛,比赛办法由各学校发展共同体牵头学校制定,各组团单位每学科遴选2~4名选手(至少来自两所学校)组成一个团队参加第二轮比赛;第二轮为课堂教学比赛,采用有生上课形式进行,由市教科院组织,采用团队参赛方式进行,一个学科团队成员为2~4人,明确成员分工,分别承担单元教学设计、说课、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任务,集体研讨、磨课。笔者所在团队4位历史教师得到了来自两所学校学科组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结成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授课内容,充分发挥区域间联动的优势,合力与分力相结合,打造上课、说课、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一体化,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三、新课程“四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四史”育人教学中培育高中生“四史”意识,推进“五个认同”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课程呈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纲要》体现了国家意志,“四史”育人内容的有效落地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四史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在世界大视野下总结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成就令人瞩目。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探索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先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主题所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四史”学习中形成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统编教材将中国的社会主义视野置于世界历史大时空,叙述了苏联、东欧以及亚非拉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国际和国内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高中学生能够通过苏联和中国社会建设道路探索这一规律。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从本质上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四史”教育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是新阶段课程思政化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化的目的在于让高中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新一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深沉挚爱和家国情怀,对高中生进行价值塑造和观念培养。高中生在“四史”学习中厘清“四史”的发展脉络,理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而易见,“四史”的经验能够启迪人、“四史”的精神足以激励人、“四史”的成就可以鼓舞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四史”育人的价值意蕴。那么,如何向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成了时代课题,只有全方位了解“四史”的基本脉络,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培育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史”蕴含着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蕴含着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的梦想追求。以史为鉴,习史使人明智。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四史”育人内涵,探索“四史”育人的实施路径,使“四史”教育落地生根,有助于学生在“四史”学习中增强“四史”意识,筑牢爱国主义思想堡垒,厚植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四史纲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