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2-09-06肖春娥

北方药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胺碘酮心功能常态

肖春娥

(松滋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荆州 434200)

心律失常指的是由于心脏冲动的节律传导、起源部位而造成的异常反应,它与患者自身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因素相关,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疾病[1-2]。心律失常属于冠心病并发症之一,就冠心病而言,是一种威胁大众健康的常见疾病,归属于心脏疾病之一,具体而言,主要是的的因为冠脉动脉出现硬化,继而导致血管变得狭窄,继而导致心肌发生缺氧和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状态较差,所以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较大,同时极易并发出现多种基础疾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快速心律失常一旦发生,患者的血流动力出现明显改变,严重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死亡率[3]。有临床统计资料指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均存在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4-5]。基于此,我院结合近4年来临床收治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8例,分组实施常规药物及其辅以胺碘酮药物治疗措施,并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可行性,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6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组,分别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其联合胺碘酮治疗。纳入标准:参考快速心律失常的相关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确诊,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碘过敏史的患者,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性缺陷患者,未完善临床资料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常态组:男女比例37∶17,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9.14±13.67)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Ⅲ、Ⅳ级各有患者16例,18例,20例。科研组:男女比例38∶16,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8.97±13.82)岁,心功能分级为Ⅱ、Ⅲ、Ⅳ级各有患者17例,19例,1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常态组54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吸氧治疗,同时对其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控制,期间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等药物,连续治疗1个月。

科研组54例患者在常态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静脉滴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初始剂量控制为每天1次150mg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于10分钟内注入,之后匀速进行静脉滴注,速度每分钟1mg,时长6小时。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反应等)发生情况,并据此综合判定两组患者的疗效。

疗效分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级别,用药后患者24小时内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同时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已得到明显改善,可判定为显效;用药后患者的心室率已逐步趋于正常,个人感觉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有所改善,可判定为有效;用药后患者24小时内心电图未恢复窦性心律,且无稳定的心室率,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无任何改善或恶化,可判定为无效。疗效指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集的观察指标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通过例数(%)表达,经χ2值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值检验,P<0.05表示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后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常态组治疗总有效率(66.67%),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心功能指标数值接近,P>0.05,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个月后科研组LVESD、LVEDD、心率指标均低于常态组,而LVEF指标则高于常态组,P<0.05,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2.3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科研组患者治疗后有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3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低血压、2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3%;两组数据对比(χ2=7.1527,P=0.007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在我国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生率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在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包括心肌血管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继而导致发生缺氧,最终导致诱发出现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严重缺氧为主要原因。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胸前区疼痛为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可表现出心悸、全身乏力、胸部闷痛、发作性绞痛和压榨痛等,可能对患者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衰[6-7]。冠心病患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性疾病,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冠脉血管堵塞或狭窄,极易引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期前收缩等表现,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急救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科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常态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以及心率4项心功能指标数值接近,P>0.05;治疗1个月后科研组LVESD、LVEDD、心率指标均低于常态组,而LVEF指标则高于常态组;科研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态组。这与高利军[8]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药物,它不仅具有轻度Ⅰ类与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并且兼具轻度非竞争性的α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其主要药物成分可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其周围的血管,有效调节甲状腺素代谢,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消除折返激动,具有安全高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可圈可点,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胺碘酮心功能常态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