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

2022-09-02袁嘉淙王冬冬胡向阳磊中教一级

安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受害者突发事件学校

袁嘉淙 王冬冬 胡向阳 张 磊中教一级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郑州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一方面,食品安全、实验室事故、交通事故等传统高校安全事故仍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冲击,恶意伤害事件、校园欺凌等非传统事件也不断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2020年,河北、江苏、云南等地发生大型校园食物中毒事件。2021年1月22日,云南省昆明市,一名男子持刀疯狂砍向学生,导致1死7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高校安全事件频发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教育部在2020年4月22日发布《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安全稳定体系。对学校而言,能否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关系着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对此,贾万良等[1]提出危机管理“五阶段模型”视角下新时期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路径研究,探索学生突发事件的干预研究;杨健[2]以福州大学为例,建立起多层级联动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严秦勤[3]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从应急课程体系、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演练等方面完善高校应急教育体系。现阶段很少有对学校管理层面的应对机制和具体责任机构的研究。为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加强学校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分类、产生原因及危害,提出高校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制,以期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提供借鉴。

1 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与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则是发生在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可能影响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

参考突发事件的分类,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4类:自然灾害类、社会治安类、公共卫生类、学生健康类[4]。

(1)自然灾害类。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有2个条件,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自然灾害主要包含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涝等,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2)社会治安类。治安事件是指群体或个人为了满足特殊需要或者达到特殊目的,利用或选择适宜的场所、时机和环境,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导致或促使事态加剧、扩大,从而扰乱、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越轨行为。治安事件是中国公安工作特有的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群体聚集性、公开对抗性、多样危害性。

(3)公共安全类。公共安全事件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设施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前3项。公共设施安全事件一般是由于实验室、建筑物等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4)学生健康类。学生健康问题主要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2方面[5]。学生健康类突发事件是指学生突发严重疾病,或由于心理问题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件。

1.2 特征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属于公共突发事件,既包含突发事件的特征,也包含其自身特性。

(1)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没有具体可循的迹象和发展规律,往往是偶然或由导火索引发。其出现方式、发展走向、影响范围、危害程度都不能完全被预测和掌握,也就可能无法及时、正确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2)危害性。危害性是突发事件突出的特征之一。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带来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人们心理上的恐慌。高校突发事件很可能为师生带来严重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生往往不能理智、正确地处理这种负面情绪,还会把负面情绪传给其他同学,造成危害范围的扩大。

(3)反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是由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互相伤害的行为导致的。这种对人类社会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行为称为反社会行为。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反社会性。

(4)敏感性。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受到社会大众、政府的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学生承载着家庭、社会、国家的希望,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会加剧形成社会舆论,激化社会矛盾,使得事件更难以处理。

(5)时代性。高校走在科技、时代的前列。高校的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更强,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事件的参与度也很高,也会增加事件处理的难度。

2 产生与危害

2.1 产生原因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极其复杂,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高校内的映射,明晰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预防和正确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础。

(1)社会与文化因素[6]。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和抹黑从未停止。学生群体的爱国情绪高涨,也可能通过不理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学生群体思想开放,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外来势力的挑拨继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从一些高校突发事件来看,受到挫折,对自身处境不满意,或精神不稳定的人可能会通过暴力手段来抒发自身的不满情绪,伤害学生,达到报复社会的目的。例如,2021年8月18日,兰州交通大学一名研究生在校内被连刺数刀后死亡。凶手是校内小卖部老板的儿子,因为与父亲发生矛盾,为让父亲后悔而做出暴行。在此之前,他已经攻击过校内其他学生。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多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拥有特殊背景的家庭、父母关系较为冷漠的家庭、对孩子关心程度不够的家庭,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家庭的学生可能会有偏激、冷漠、自闭等问题,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学校因素。近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和分校区的增多,学校面积增大、多校区教学、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群体多样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高校内可能会有不同国籍、民族、宗教信仰、年龄的学生),给高校安全管理增加难度。学校的管理资源有限,在安全、教学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不足。当学生要求和学校服务之间存在矛盾时,可能激发学生们的不满和愤怒情绪,学生又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渠道可能会在网络上发布不利于学校的负面言论,为学校带来危机。

(4)学生因素。高校中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产生嫉妒、焦虑、自私、愤怒等负面情绪,学生往往不会正确处理,可能会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情绪,让他人或自身受到伤害。

2.2 危害

高校突发事件的受害者包括学生,校内工作人员,如教师、职工等,以及学生背后的家庭等,如图1。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面广,对受害者的伤害严重。由于施暴者与受害者处于一个共同的环境内,高校的环境又相对封闭[7],所以受害者可能会反复多次受到伤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未发育成熟,受到暴力对待会对他们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8]。

图1 高校突发事件的受害对象及其关联

(1)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高校突发事件可能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例如淤青、骨折等。另外在心理上,受害者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的自厌情绪,或者焦虑、抑郁、创伤应激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可能带来新的生理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受害者的学业受到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对高校产生抗拒心理,使受害者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厌学,发生辍学、逃课等行为。即使受害者仍然坚持学习,承受过暴力对待也可能使其注意力减弱或不能集中,影响学习效率,阻碍受害者的未来发展。

(3)人际交往与价值观受影响。高校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受害者的名誉遭受损害,那么周围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偏见。另外,受害者也可能因为受过伤害而自我封闭,不跟其他人继续交往。受害者因遭受不公平待遇,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其他问题,一旦受害者认为无法得到应有的公平正义,其价值观可能会被颠覆。他们可能会变得厌世、消极,也可能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最终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4)学校与社会影响。高校突发事件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论形式、严重程度如何,都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冲击,影响学校秩序、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恶劣的舆论环境也会严重影响学校形象和声誉,降低社会大众对学校的信任度。同时,如果相关单位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不及时,随着社会舆情不断发酵,不实信息蜂起,可能会导致更加恶劣的社会事件,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和谐氛围。

3 高校突发事件常态管理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设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在这方面,美国、英国等是最早进行研究和防治的国家。借鉴美国大学设立专门机构的做法[9]和英国的问责机制[10]等,对我国预防和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进行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常态管理机制应当分为2部分进行,静态的应对体系建设和动态的紧急举报处理程序。紧急举报指针对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管理漏洞的举报。动态举报程序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静态管理体系则是举报程序可以正常运行的保障。

3.1 应对体系建设

3.1.1 学校责任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不能推脱责任。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职工、学生引起高校突发事件,还是由于学校预防和管理措施不完善,没有成功阻止校外人员对校内人员的侵害,都是学校管理职责没有履行到位。

学校应对职务范围内的侵权行为负责。学校之所以常常对高校突发事件轻拿轻放,除了想要减少事件的影响范围,维护学校的声誉外,也是避免学校因存在疏漏而被追责。

学校应当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表明反高校突发事件的立场,并成立预防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

3.1.2 机构建设

在学校行政层面上,应由专人成立专门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行政机构。其职责是预防和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受理受害者的救助与举报请求,并对有关人员、单位进行追责。但由于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经费有限,可以由教务处、学生处、纪检监察部、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处等部门各自派出人员兼职组成该机构。

教务处负责日常的团队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与教风建设。学校应责令教务处牵头负责常态管理机构的建设和人才选择。教务处应时常开展对学校教师和职工的思想教育,避免学校领导、老师、辅导员、职工有滥用职权,侵犯学生权利的可能。

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和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和了解是否有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工作处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尤其是高校,相比于中小学高校,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变得复杂,极易受到不良人员、信息的侵蚀。

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应为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为新生发放相关的宣传手册。心理健康中心还应派出有资质的老师对高校突发事件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早日摆脱阴影困扰。

学校的纪委监察应对常态化管理机构进行监督检查,避免相互勾结、相互包庇、徇私枉法的事情发生,以免在受害者申请保护时,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学校网络部门应实时监控学校在网络上的有关信息,对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应,避免不实信息、对学校不利信息的产生和广泛传播[11]。

学校应公布管理的处理程序、公开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并为举报者提供保护,必要时,学校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司法保护。

3.1.3 人员配备

在人员构成方面,除上述提到的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老师外,还应配备有法律知识储备的老师或律师和拥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教师。为更好应对不同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重视组成人员的性别比例,不能由单一性别组成。管理机构内最好有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对机构领导、老师提出建议,往往更贴合受害者的心理,也更容易得到受害者的信任,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事件。

3.1.4 制度建设

(1)保密制度。一些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很多人利用各种手段掌握受害者的隐私信息,对受害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打扰等。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已经触犯法律,在立案调查的过程中,有关案件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布。因此,学校管理机构应严格遵循保密制度,不仅要严格保护受害者的隐私信息,更要保护受害者的个人信息,以免影响受害者恢复正常生活或者导致有关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制裁等。

另外,在事件调查清楚前,被指控人的个人信息不应被泄露,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在公布事件处理结果时,也应注意被指控人的信息保护,不能完全公布,以免造成新的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

(2)行为监测制度。学校可以通过现有的基础数据库[12],例如学生课程考试系统、校医院系统、学生使用高校网站浏览情况等,对异常行为、敏感信息和文字进行监测监控。将基础信息和与学生行为有关的数据收集后进行储存、分析、加密、预警和管控。

通过对学生违纪数据及其变化、浏览敏感信息或网站的分析和学生异常行为的监控预警,可以判断部分学生是否有消极或暴躁等负面情绪,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和处理[13],防患于未然,为学校提供早期的对策支持。

(3)预防机制。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只能坐以待毙[14]。学校可以了解和掌握高校突发事件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对事故的发生进行致因分析,找出其中可有效防止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最大程度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班主任、辅导员等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行为举止,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要评估学生是否有、有多大的可能做出或受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并采用适当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15]。

学校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针对紧急情况的演练,使学生在遇到高校突发事件时情绪稳定,严格遵守警报和紧急通知的指挥进行避险,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伤害[16]。

(4)舆情监控制度。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情绪化和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并且有粉丝基础的账号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会使得事件的影响面迅速扩大,严重的会使事件性质从高校偶发上升到社会矛盾。

学校应建立自己的网络宣传阵地[17],完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的建设。从学校官方的角度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社交媒体进行管理,及时发布学校信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联系相关平台控制舆论,并对网络讨论正向引导,及时发布事件进展、处理结果,澄清不实信息,避免造成舆论恐慌或更大的负面影响。

(5)追责制度。学校应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单位职责,一旦发生相应的事故,相关单位应当被追责。

学校应定期检查有关单位和责任人是否有职责履行不到位、违反规章制度、工作出现严重差错和纰漏的情况,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学校应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在追责制度中,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为治理突发事件提供坚实基础。学校应以书面形式,确定问责双方的权利、义务,依据法律建立透明、健全的问责机制,可为消除潜在风险、提高学校应变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反思提供依据。

3.2 紧急举报处理程序

为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学校应制定专门的举报与保护程序。这种举报程序应在发现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后,由第一发现者作为举报人向前文提到的主管机构反映有关情况。对于非常紧急、已经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发现人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学校主管领导,并及时获得警方、消防、医院等方面帮助,然后再通过该举报程序进行举报。

举报程序是否完善的标准,应由受害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决定。首先,程序应能够让受害者感受到公平,而不是对施暴者的包庇;其次,学校举报程序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其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就敢于收集证据并勇敢揭发他人不良行为、学校管理漏洞等;最后,学校是否可以把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保护受害者的隐私,使受害者得到切实帮助。基于以上目标,设置举报程序。

3.2.1 举报程序的构成与流程

学校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态度、以往处理结果,受害者的证据搜集情况和自身原因,都有可能影响到发现人是否提出举报申请。学校应鼓励师生、职工对有关事件和任何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隐患进行举报。

举报人可以在受到高校突发事件影响或发现有可能造成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后,进行举报。在行政机构收到举报人的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并做出回复。在确认举报信息属实后,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如果被指控人员或机构已经触犯刑法,应交由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学校依据司法处理结果,做出学校处分决定,并通知当事双方。如果双方有异议,应进行复核,无异议后,对处分结果进行半公开(隐藏确切姓名)。

如果该事件未触及刑法,或者情节较轻,经受害者或当事人同意后,可以由学校进行调解。校方经过详细调查,确定高校突发事件成立后,依据校规做出处分。处分应当通知当事双方,如果双方有异议,应进行复核,无异议后,对处分结果进行半公开(隐藏确切姓名)。举报程序流程示意图,如图2。

图2 高校突发事件的举报程序示意图

3.2.2 证据的搜集与整理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一大难点在于证据的搜集与整理。突发性是此类事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举报者很难在最初阶段收集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并且很多受害者会因为受到他人威胁而销毁证据、放弃举报。如果严格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待举报人,那么举报人伸张正义的难度将增大,消除突发事件发生危险的难度也将增大。因此,为弥补此类缺陷,在调查中应适当让被指控者提供自己没有侵权行为的证据。另外,校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也应尽到为双方调查取证的责任。

4 结论

(1)本文梳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类和学生健康类4种,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反社会性、敏感性和时代性5种特性。

(2)本文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因素,主要包含社会与文化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4个方面。校园突发事件的危害在于会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产生威胁,影响他们的学业、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等方面。另外校园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3)本文提出高校常态管理机制,以提升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应对能力,该机制包含静态的日常管理体系建设和动态的风险紧急举报程序。静态的日常管理体系由学校责任、管理机构建设、人员组成,以及机构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构成。动态的风险举报程序可以对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未遂事件进行管控。

猜你喜欢

受害者突发事件学校
学校推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突发事件
短文改错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