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SC的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2022-09-02杜红星工程师雷达晨姚健庭宫世吉

安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顶岗职业院校学校

杜红星工程师 雷达晨 姚健庭 宫世吉

(1.郑州学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2021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共计8 780所,在校学生1 864.39万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既是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补充,也是提高我国就业率的必经之路。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双高计划”正式启动,将职业教育列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部分,而企业实习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是职业院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战略和发展形势的推动下,职业院校企业实习模式得到大力发展,创建了许多企业实习模式,如“2+1”顶岗实习、校中厂等合作育人教育模式,取得显著效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保障,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情况,安全事故类型主要包括机械伤害、跌倒摔伤、交通事故、砸伤、突发疾病、灼伤、暴力伤害、动物抓咬伤、溺水、煤气中毒等。

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企业实习的安全管理和保障也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国内学者展开许多研究,部分学者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建设新型的企业实习模式[1-3];杨光等[4]从多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多主体参与、齐抓共管、强化责任、重在预防、妥善处置”的应对机制;张泽谊等[5]基于政府部门的角度,以完善法律法规为出发点,规范实习过程;唐政秋等[6]提出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实习风险防范新机制等。纵观现有研究,尽管提出一些有效的模式、机制和保障措施,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管理范式,难以全面治理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全面的职业院校企业实习风险防范模式,从政府、学校、企业层面,进行全方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推动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1 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风险

1.1 现有职业院校实习模式

职业院校的企业实习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实习形式,创新了多种企业实习模式,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创新提供多种道路,其中常见的模式有顶岗实习和校中厂。

(1)顶岗实习。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倡的“2+1”教育模式,顶岗实习成为职业教育院校实习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是指在校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实习的过程,以此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操作技能、培养自身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首先,顶岗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职业认知。在院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机制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补足自身不足。其次,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更快融入企业工作中,比起常规的实习形式,顶岗实习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实习效果,能够让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顶岗实习有利于解决企业在短期内人力短缺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不同时期因订单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增减问题。

(2)校中厂。职业院校还采用校中厂的形式,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内的实习车间、实验室、实训室等资源,吸引校外企业合作,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共同建设校中厂。校中厂模式有助于充分实现资源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校中厂模式便于学校管理,能够保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安全。另外,全国还约有42%的实习生为异地实习,由于对社会环境不熟悉,大量异地实习学生在交通、住宿、餐饮等非岗位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与风险。

1.2 现有职业院校实习安全风险

顶岗实习、校中厂等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形式有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但在新的社会形势和环境风险下,面临着许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安全和能力提升的新挑战和威胁。根据教育部统计,每10万名实习学生发生一般性伤害的约为78.65人,其中导致死亡的约为4.69人,远高于全国工矿企业每10万职工的平均死亡率为1.636人。因此,注重职业院校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追根溯源,职业院校风险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体系薄弱。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就业保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岗位的多样化和真实性,学生面临的风险更加多元,不仅有来自校园内的风险因素,还有来自社会、合作企业的安全风险。但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安全管理体系的指导或是安全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完整性,薄弱的安全管理体系,导致学生的安全保障缺失,致使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企业的实习培训过程中发生许多安全事故,造成许多学生的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

(2)安全管理工作混乱。职业院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在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的实习场所不在校内,导致校方对实习学生的身心安全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充分、安全管理机构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混乱,致使学校隐患管控工作不到位,难以完成校园安全目标。

(3)校企双方安全管理权责不明晰。职业院校的企业实习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多样化的企业实习模式中,例如顶岗实习、校中厂形式中,由于合作方式的不成熟,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和安全管理机制通常不明晰。学生实习活动中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权责分配存在“模糊”区域,学校和企业双方未能充分管控风险隐患。由于信息不流通、管理不到位、安全无保障、隐患未排查等问题,造成实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风险隐患。事故发生后,处理和责任追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混乱性,严重影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保障,是目前企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不重视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根据行为安全理论,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缺乏影响学生的安全行为,进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需要注重对实习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顶岗实习、校中厂实习过程中,由于校方和企业的安全培训重心不同和责任划分不明等问题,学校和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学校缺少对学生安全能力培养的课程,且相关合作企业也未能开展充分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得许多学生未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具备相关的能力就上岗实习,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5)缺乏安全反馈总结。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生活和学习大多都是由相关企业负责,许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没有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安排足够的实习老师共同参与企业实习,更不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和相关问题,无法实时反馈总结相关情况,不利于排查、减少实习环境中的隐患和风险,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不足。

(6)缺乏相应体制机制保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已在各地市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教育法》第48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职业教育法》第37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组织、公民个人,应当加强职业教育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上法律法规虽然规定政府机关层面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提供帮助[7],但是在实际运行层面,在校中厂、顶岗实习等实习过程中,仍缺少明确的体制机制,相关部门未能提供相应的法制保障,也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监督,不利于企业实习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地优化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安全。

2 多主体企业实习安全管理模式

2.1 BSC模型

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是美国学者诺顿在综合管理学各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绩效评价指标新功能需求提出的框架,最早作为一种全面战略管理工具被用于企业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与其他方法不同,BSC更加注重全面平衡与发展,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典型的BSC主要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8]。其中,财务指标是最重要的评价结果指标,要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就必须使顾客满意;若要使顾客满意,企业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进而需要更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因此需要促进企业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所以,BSC这4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9]。BSC所表现的因果链关系的核心理念与安全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有学者在学校的安全绩效评估方面引入BSC理念[10],取得较好成效,借鉴此范式,可在校园安全管理领域引入BSC。

2.2 多方主体企业实习安全管理模式

根据现有实习模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亟需一个新的范式对实习中学生的安全进行保障,厘清实习中的权责划分。借鉴BSC方法,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结合政府监督考评、企业合作参与、学校跟踪管理的3方主体关系及各自内部不同职能维度,提出职业院校企业实习BSC安全管理模式,如图1。

图1 职业院校企业实习BSC安全管理模式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37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依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或相应的管理制度。”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风险分析,根据上述的BSC安全管理模型,职业院校的安全水平提升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是难以达成的。应当认识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合作企业、政府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安全管理水平提升需要考虑到政府、学校、企业3方主体的职能发挥与合作。

据此,提出“政府—学校—企业”多主体BSC安全管理模型,如图2。此模型由政府、学校和企业3方主体构成,并且各个主体内以职业院校BSC管理模式进行维度划分和因果关系搭建,且各个主体间有相关关系,能够多维度、全方位地为职业院校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图2 “政府—学校—企业”多主体BSC安全管理模型

(1)政府。政府教育部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总设计师,在职业院校企业实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保障职业院校企业实习模式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能够利用法制化手段,规范学校的管理和企业的权责,有效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和基本权利。政府作为企业实习中的监督和规范角色,行使的职能可以分为4个维度:体制机制建设、对学校和企业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督促、不定期的实训基地监督检查、开展安全评比和总结活动。同时,这4个维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参考行为安全理论模型[11],体制机制的建设是安全管理模型的基础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管理督促,有利于提高这些部门的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实习环境的安全状态;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对学生实习环境进行风险隐患管控、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监督检查结果开展安全评比和安全总结,定期反馈学校和企业的安全管理状态,并且基于安全评比结果,及时优化和更新体制机制的建设,最终形成“体制机制—管理督促—监督检查—绩效提升—体制机制”的闭环因果链,能够充分地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规范职能,充分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2)学校。职业院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肩负着同相关企业合作联系,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责任。学校应当肩负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不仅体现在校园生活上,更应该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安全。根据这个原则,提出4个维度的学校安全管理BSC模型,主要包括学校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实习场所和实习过程的跟踪报告和最终形成的实习安全总结。这4个维度存在因果链闭环关系:学校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资金投入、安全文化建设、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基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学校还应当通过安全课程、应急演练、文化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安全能力、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应急响应能力;进而,学校应及时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和实习场所的隐患情况,及时反馈给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处理工作场所存在的风险隐患;最后应当根据事故风险反馈和隐患管控清单,及时完成实习安全总结,共同促进工作环境的安全水平,并且根据总结报告,及时优化学校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管理体系—安全教育—跟踪报告—实习总结—管理体系”的因果闭环链。

(3)企业。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是职业院校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而大部分的学生实习都是在企业内,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岗位,因此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工作环境状况对实习学生的安全负有重要职责。可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型分为4个维度,包括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安全状态监控、安全信息反馈。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基础,是企业对实习学生安全状况负责的基本要求;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要重视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及时告知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要实时监控、检查工作场所和工作流程中的风险因素和隐患,并且及时同学校沟通;最后基于安全状况和检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并基于安全事故报告的情况,进一步优化安全管理体系。进而建立起“管理体系—岗前培训—状态监控—信息反馈—管理体系”的企业方安全管理闭环。

(4)多方主体关系。基于上述建立的3方主体安全管理BSC模型各个维度的内部关系,可以进一步梳理出3方关系。学校与企业的管理维度有一定相似性,但是具体的管理职能和范围有一定差异,学校的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安全管理,也应该重视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保持信息通畅,协调合作,保证从学校到企业实习的全过程安全,使学校能够参与学生学习的全周期安全管理,减少风险和隐患。而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岗位管理方,在接纳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经验,及时教育、培训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认识到学生的“实习”特点,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与学校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检查安全隐患。政府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发挥监督职能,通过法制化手段,规范合作流程,制定相关标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及时检查企业实习状况和成效,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总结经验。3个主体间的关系,如图2。

3 对策与建议

对于现有的职业院校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保障。

3.1 政府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方案,以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安全为出发点,规范相关体制机制,及时根据地方情况补上短板。首先,应当根据地方职业院校的职业特点、培养计划、生源情况等具体信息,制定职业院校企业实习的合理模式;其次,合理确定实习学生的保险等权益保障体系,确保学生在实习前、中、后期间均有保可依、有责可追;再次,及时监督检查企业实习情况,保证实习过程安全、透明,减少风险隐患;最后,制订地方院校企业实习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地方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性和政府自身法律法规的完整。

3.2 职业院校层面

职业院校应在政府的监督下不断制定完善、适合自身院校发展战略的企业实习规章制度,落实实习3方协议,明确实习3方责任,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争取实习单位为学生参保工伤保险,并且学校要按照规定为实习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

学校要对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进而降低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发生率。

学校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晰相关人员的职能和权责,实时关注和保障企业实习学生的权益和身心健康。及时跟踪实习学生状况,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实习过程的风险隐患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做出及时处置。

学校要适当考察实习企业的资质,保证相关实习企业符合政策规定的资质要求,确保实习场所符合相关标准,减少风险隐患,并且定期检查实习企业的情况,不符合标准的实习单位要求其及时整改或及时停止合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

3.3 合作企业层面

合作企业应当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遵循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积极响应企业实习的合作需求,并且在政府提出的标准下制定相应的规定,明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责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合作企业应当在实习学生上岗前对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包括实习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且安排人员进行带队看护,保障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合作企业应当实时关注学生实习场所的情况,及时整改存在的风险隐患,提高企业的工作场所安全,完善伤害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切实保障工作场所学生和工人的生命安全。并且及时总结反馈实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学校沟通,共同营造安全的实习氛围。

4 结论

(1)本文通过对现有职业院校企业实习主要模式的梳理,分析得企业实习存在的风险,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薄弱、安全管理工作混乱、校企双方安全管理权责不明晰、不重视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缺乏安全反馈总结、缺乏体制机制保障。作为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基础,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2)基于BSC理论和行为安全理论,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的多主体校企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提出3方主体内部BSC维度划分,厘清职业院校企业实习中3方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使各个主体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全面开展,以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

(3)基于“政府—学校—企业”的多主体校企安全管理模式,从政府、职业学校、合作企业层面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全面保障实习学生身心安全。

猜你喜欢

顶岗职业院校学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学校推介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