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构建:从防溺水谈起

2022-09-02王思夏李洪坤工程师张东许

安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水域事故

王思夏 李洪坤工程师 李 铭 张东许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郑州学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我国是溺水事故高发国家之一,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安全意识不足、自我救护能力薄弱,极易发生溺水事故[1]。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56%,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不同于其他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往往无法直接干预溺水事故的发生。每年的暑期和汛期是溺水事故高发期,80%以上的少年儿童溺亡事故都发生在野外开放性水域,溺水事故发生的时空特性导致学校无法完全尽到保护和管理学生的职责,只能通过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间接减少溺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防溺水教育是学校开展防溺水工作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直接决定防溺水工作的开展成效。本文从防溺水教育入手,探讨生命安全教育的体系构建和实现路径,尝试为当前少年儿童生命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解决范式。

1 防溺水教育现状

1.1 少年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水上运动普及度较低,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开展游泳课程的计划,也缺乏开展游泳课程的场地、师资等必要条件[2]。由于缺乏系统教学,少年儿童没有掌握规范的游泳技能,也缺乏必要的自救技能,少年儿童意外溺水时无法自救,一旦贸然进入野生水域活动,很容易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一般来说,缺乏游泳技能的少年儿童不会主动进行戏水、游泳等水上活动,尤其是在野外河流、水库等开放性水域。在溺水事故的少年儿童遇害者中,反而是掌握一定水上技能的少年儿童占较大比例,缺乏生命意识和安全知识技能是他们普遍存在的特点。由于生命意识淡漠,少年儿童轻视生命,无法察觉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出于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等,擅自前往不明情况的深水区,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由于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方的管理缺失,开放性水域周边缺少安全警示及安全防护措施是导致溺水事故的重要环境因素。除此之外,家长由于教育认知存在偏差、教育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家庭监管缺位,防溺水日常管理脱节,也是导致溺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每年暑期都会针对少年儿童防溺水工作做出部署和预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对防溺水工作高度重视。目前学校开展的防溺水工作主要包括:防溺水安全教育、家校联动、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和风险预警等。

由于溺水事故特殊的时空特性,安全教育成为学校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防溺水手段。防溺水教育内容包括水域安全知识、自救和应急技能以及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其核心在于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学生主动避免前往高风险水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除溺水外,校园欺凌、交通事故、心理脆弱等风险因素也同样严重威胁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这些事故主要发生在校外或学校的管理盲区,生命安全教育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2 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2.1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是国内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但经常与生命教育相混淆。在讨论生命安全教育之前,笔者首先对生命安全教育进行概念辨析和界定,以便明确本文所讨论生命安全教育的范畴。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iters)于1968年提出,源于西方提出的死亡学或所谓死亡教育,重点关注反吸毒、预防艾滋、暴力、自杀等问题[3-4]。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体系,有学者把生命教育分为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3个层次,强调通过教育矫正和弥补心灵缺失,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5-6]。

相比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更强调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更具备实践性和实用价值[7]。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大多源于体育教育研究[8],提倡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侧重于生存技能培养,对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不够。

本文从生命教育视域下重新定义生命安全教育,把生命安全教育视作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将生命教育中珍视生命、预防伤害的理念教育、健康教育、生存能力和技能教育剥离出来,形成本文所要论述的生命安全教育概念。基于此,本文将生命安全教育定义为对学生进行遭遇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事件时所必需的应急能力、自救技能和预防此类事故事件发生的安全知识教育,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和维持健康状态的健康教育,以及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生命安全意识教育。

2.2 生命安全教育驱动机制

与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不同,生命安全教育目前缺乏考评机制和衡量标准,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一,容易导致生命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探究生命安全教育的驱动机制,归纳动力源和动力传输机制,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在驱动力量,也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手段。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和综合素质发展,自上而下地提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则能够优化教学环境,变革教学方式,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良性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珍视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文化氛围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外在驱动力量。社会文化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师生的价值观和教育观[9],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的工作重心。在社会中营造尊重生命、重视安全的氛围,形成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社会习惯,对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3 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是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是整个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高度重视,200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育内容涉及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如图1。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相比,该指南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中,扩展了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边界,完善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依据上述2部文件,学校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配备合适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图1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领域及核心要点

国家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给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但对于教育形式没有具体说明。本文以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为教育主体内容,以生命安全意识教育为核心,将生命安全意识教育贯彻于学校日常教学之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

图2 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场地条件,或与少年宫、科技馆、游泳场馆等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生命安全实践活动,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掌握生命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学校领导也必须重视对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探索建立生命安全意识三重教育机制,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专业教师和实践活动教师在相关课程和活动中身体力行贯彻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各个科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时插入生命安全意识教育,以及班主任通过集体教育和重点学生关注补足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漏洞,建立常态化的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机制,织密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网络。

2.4 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协同治理是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用来表达治理体系下多主体的正向作用关系[10]。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由政府主导,需要多方参与,在协同治理视域下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明晰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路径和运行机制。将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主体联系起来,建立政府导向、社会协同、家庭支持、学校主办、学生主体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形成生命安全教育合力,全面保障少年儿童生命安全。

在协同治理体系中,学校占据主体地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主办者。在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安全宣传活动安排,通过信息共享、风险预警、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强家校互动,并积极与社会相关方展开合作,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合作的新范式。

3 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

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不同的教育领域应当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下文结合防溺水工作,具体论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也为预防校园暴力、自杀、交通事故等其他领域的生命安全教育开展提供参考。

3.1 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教育

学校防溺水教育工作一般集中安排在每年5、6和9月,控制关键时间点,在暑期溺水高发期加强管控,能够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但这种工作安排不适用于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更多的校园安全事故没有明显的时间特性,随时可能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并非短期工作,学校领导应当充分重视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着手构建常态化教学模式。不同于游泳和救溺技能教育,生命安全意识教育不强调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因而可以成为校内每个教师的责任。将生命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课程之中,在无形中灌输生命至上、珍视生命的观念,结合班主任集中教育和重点关注,把生命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

3.2 优化创新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

针对少年儿童溺水预防工作,相关学者提出“水域安全教育”的概念[11]。水域安全教育内容包括游泳技能、水域安全知识、水域自救技能和救溺技能,其核心在于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依托校内游泳场地,开设水域安全教育课程,配置专业救生技能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游泳技能、水域自救技能和救溺技能教育,无疑是解决溺水事故最直接的方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校缺乏游泳课程并非出自主观意愿不足,而是受限于有限的人、地、资金等条件,尤其是溺水事故高发的农村地区。在推广水域安全实践教育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如何在无水源的条件下创新防溺水教育方式,情境化教学是可供参考的教育模式之一。情境化教学通过模拟特定情境,为学生创造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相关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水前热身、水中抽筋、濒临溺水、岸上救护等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与理论并存的防溺水知识体系。情境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情境,可以实现无水源情况下的实践技能教学,对学校创新防溺水教育形式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和校外游泳馆、少年宫等单位合作的形式,通过实践活动创造防溺水实践教育的条件。

3.3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

在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占据着大部分时间,而家庭与社会则分担其假期和仿写时间,家庭监管的缺失和社会对溺水事故的管理力度不足同样是导致少年儿童溺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溺水教育应当是多方联动的综合体系。

家庭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长应对未成年人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家长应增加教育责任意识,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学生安全与自我保护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对少年儿童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学校也应建立有效的家校互联机制,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防溺水教育和风险预警,及时沟通信息,扫清学生监管盲区,实现学生动向“四知道”(知去向、知同行、知归时、知内容)。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明确相关人员的周边水域日常巡查责任,细化排查治理措施,对危险区域逐个排查,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危险区域设立安全警示区、警示牌和标语,消除一切可能造成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安全隐患。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对少年儿童溺水的关注度,通过成立救援队、自发管控未知水域、媒体宣传等方式参与防溺水教育。

4 结论

溺水是严重威胁少年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对于负有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职责的学校而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在校外主动规避和应对溺水风险的能力,是减少防溺水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防溺水事故谈起,界定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从驱动机制、内容体系和工作机制3方面研究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并结合防溺水工作实际情况给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对学校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水域事故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学中文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