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某医院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2022-08-30郑方高丹红张雨沈银忠

微生物与感染 2022年1期
关键词:收治梅毒计数

郑方,高丹红,张雨,沈银忠,3

1.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上海 201508; 2. 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404; 3.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上海 201508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例。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例,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10 000,性传播是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主要传播途径[1]。梅毒同样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3位[2]。梅毒螺旋体感染与HIV 感染具有相互促进、彼此协同的关系,当合并梅毒感染时,艾滋病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出现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提高[3],且梅毒感染状态有可能通过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力而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了解目前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病例的特点,对高危人群采取精准防控措施,对有效降低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率和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临床中心)是上海市艾滋病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对艾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本研究收集临床中心2013—2019年诊治的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并分析其特征,以初步明确上海市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为针对艾滋病合并梅毒等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从临床中心出院并诊断为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的病例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地、出院日期、住院天数和出院诊断等病史资料以及CD4+T细胞计数等检查报告结果。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详细查询 9 840 例研究对象的住院登记资料和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 1 038 例艾滋病合并梅毒组和 8 802 例艾滋病不合并梅毒组,然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若研究对象在同一年内多次入院,仅统计当年第1次符合研究要求的住院信息。艾滋病的诊断依据为《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5],梅毒的诊断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18)》[6]。

1.2.2 统计学分析应用WPS 2019和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多个样本率比较,用行×列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研究艾滋病合并梅毒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全部纳入方程,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引入变量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2013—2019年,临床中心累计收治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 1 038 例,占艾滋病病例收治总数(9 840 例)的10.55%。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中男性971例(93.55%),女性67例(6.45%),平均年龄38±12岁(17~79岁),主要分布在21~40岁(67.44%)。

2.2 时间分布

从2013年的79例到2019年的213例,临床中心年收治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数有小幅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幅度为18%。即从2013年开始,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数持续上升至2016年,随后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15年的水平,2018—2019年又回到上升状态。同时期,临床中心收治的艾滋病病例数逐年增多,从2013年的904例增长至2019的1 839例,年均增长幅度为13%。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每年占艾滋病病例总数的比例均在8%以上,其中2016年出现一个小高峰(12.76%),合计构成比为10.55%,具体如图1所示。临床中心艾滋病合并梅毒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17.640,P<0.05)。从月份来看,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收治高峰在7~8月份,高峰期各月构成比均在12%以上(见图2)。

图1 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年度收治情况Fig.1 Annual admission of AIDS combined with syphilis cases

图2 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月度收治情况Fig.2 Monthly admission of AIDS combined with syphilis cases

2.3 病例来源分布

2.4 人群分布

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的平均年龄(38岁)小于艾滋病病例的平均年龄(43岁),将以上两组病例的年龄分布进行秩和检验,发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岁年龄组的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构成比最高,达14.78%,≥61岁年龄组的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构成比最低,为4.69%,各年龄组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837,P<0.05(见表1)。男性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构成比高于女性(11.56% vs 4.66%),χ2=61.7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1 038 例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且每个年龄段中,男性均多于女性,合计男女性别比为14∶1(见图3)。

图3 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年龄性别分布(n=1 038)Fig.3 Age-gender distribution of AIDS combined with syphilis cases(n=1 038)

2.5 不同CD4+T细胞计数水平患者中合并梅毒的构成情况

观察3组不同CD4+T细胞计数水平的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构成情况,经两两比较发现, <200 /μL组与200~500 /μ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05); <200 /μL组与>500 /μ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5,P<0.05);200~500 /μL组与>500 /μL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3,P<0.05),提示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计数≤500 /μL时,合并梅毒概率较高(见表1)。

表1 艾滋病合并梅毒单因素分析Tab.1 Analysis of sing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DS combined with syphilis cases

2.6 艾滋病合并梅毒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病例来源和CD4+T细胞计数均是影响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的危险因素。进而继续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的危险因素,发现这4个因素均是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的相关因素(霍斯默-莱梅肖检验显著性为0.093),具体如表2所示。经比较发现,21~40岁的本地男性且CD4+T细胞计数≤500 /μL的艾滋病患者是合并梅毒的高危人群。

表2 艾滋病合并梅毒Logistic回归分析Tab.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DS combined with syphilis cases

3 讨论

艾滋病合并梅毒是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 需要全球多中心尽快查明合并感染的高危人群, 以减少这两种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7]。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临床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中,合并梅毒的患病率为10.55%,低于2013—2017年南京市的平均水平(18.6%)[8]和2011—2016年乌鲁木齐市的平均水平(13.77%)[9],但深入分析发现,艾滋病合并梅毒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其年均增长幅度大于艾滋病发病率的年均增长幅度,这提示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约是女性患者的15倍,且男性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艾滋病合并梅毒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患病人群集中在 21~40岁的青壮年,占比67.44%。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CD4+T细胞计数≤500 /μL的艾滋病患者更易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这与常晓等[3]的理论研究相符,即梅毒多发生在CD4+T细胞计数低的艾滋病患者中。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艾滋病合并梅毒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病例来源和CD4+T细胞计数,其中本地来源、21~40岁、男性和CD4+T细胞计数≤500 /μL是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男性青壮年是上海市艾滋病合并梅毒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筛查,且所有梅毒患者均应进行 HIV 筛查[10],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继续推广安全套在青壮年男性人群中的使用,可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同时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性行为安全意识[11]。每年7、8月份是艾滋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峰期,且本地病例感染率高于外地病例,故在全面防控的前提下,在这段时间重点加强对本地艾滋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防控,以期取得明显效果。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仅对上海市某医院艾滋病合并梅毒患者病例特征、流行状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未对梅毒的具体分期如 Ⅰ 期、Ⅱ 期梅毒以及潜伏期梅毒的具体流行情况进行归纳整理,亦未对艾滋病患者中影响梅毒流行的其他常见因素如传播途径、患者职业等进行分析。

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上海市继续加强对艾滋病合并梅毒高危人群的感染筛查,尤其要提高对本地男性青壮年的主动监测能力,有效采取一级预防措施,以减少艾滋病和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猜你喜欢

收治梅毒计数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隐性梅毒更危险
妊娠合并梅毒该怎么办
古代的计数方法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孕期产检最好筛查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