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壮族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2022-08-24黄运花覃媛媛翟璐洁陈青云林发全孙子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尿素氮百分比尿酸

黄运花 甘 敏 覃媛媛 翟璐洁 陈青云 林发全 孙子林 王 芃▲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部,广西南宁 530021;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 210009

血脂异常是一种机体代谢紊乱,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髙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 种类型,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为主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近30 年来,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2014 年中国40 岁及以上成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43%,较历年大幅度上升[3]。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及死亡危险,故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减轻全球疾病与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4]。有研究显示,遗传、性别、种族、年龄、体重指数增加、饮食习惯、吸烟、睡眠和运动等因素可导致血脂异常[5-6]。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独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本研究旨在探索南宁市壮族人群血脂异常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开展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项目点,对南宁市20~70 岁城乡壮族居民2017 年的调查基线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调查2019 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长期居住或工作在南宁市内>18 岁的壮族居民,其三代内直系亲属均是壮族者。剔除未检测血脂及信息填写不完整者,最终纳入1982 例研究对象。本研究经项目承担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使用结构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饮食、生活方式、个人史、慢性病史、用药史及家族史等内容。用标准化方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研究对象禁食8 h 后采血,检测血脂、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常规等。所有研究对象行糖耐量试验,检测餐后2 h 血糖。根据血脂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异常组和非血脂异常组。

1.3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定义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 mmol/L,TG≥2.3 mmol/L,LDL-C≥4.1 mmol/L,HDL-C<1.0 mmol/L,符合以上任一项者[2]。吸烟者定义为目前累计吸烟至少100 支且调查时仍在吸烟者[7]。饮酒者定义为持续饮酒1 年以上并且每周的饮酒量>30 g[8]。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饮茶:每周至少3 次,连续饮茶6 个月以上。高脂肪摄入:摄入脂肪量>30 g/d。蔬菜摄入充足:摄入蔬菜>500 g/d。睡眠时间充足:睡眠时间>6 h/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及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各类型血脂异常检出情况

本研究共检出血脂异常者815 例,占研究对象的41.1%(815/1982),其中高胆固醇血症647 例(32.6%),高TG 血症324 例(16.3%),高LDL-C 血症351 例(17.7%)和低HDL-C 血症36 例(1.8%)。男性的高TG 血症和低HDL-C 血症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各类型血脂异常检出情况比较[例(%)]

2.2 血脂异常组与非血脂异常组临床特征比较

血脂异常组的年龄,饮茶、高脂肪摄入、打鼾比例及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白细胞、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均高于非血脂异常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血脂异常组与非血脂异常组临床特征比较

2.3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血脂异常(否=0,是=1)为因变量,以年龄、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打鼾(否=0,是=1)、饮茶(否=0,是=1)、高脂肪摄入(否=0,是=1)、白细胞、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酸、尿素氮和肌酐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水平升高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P <0.05)。见表3。

表3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血脂异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9-10]。研究血脂异常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血脂异常的诊断,更好地指导血脂异常人群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减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广西壮族人群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59.0%,高胆固醇血症、高TC 血症、高LDL-C 血症、低HDL-C 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2.4%、16.4%、13.8%、13.9%[11]。本研究结果显示,南宁市壮族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1.1%,其中高胆固醇血症为32.6%,高TC 血症为16.3%,高LDL-C 血症为17.7%,低HDL-C 血症为1.8%。与早期研究比较,本研究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 血症所占比例稍高,可能原因为诊断标准不同。而男性高TG 血症与低HDL-C 血症高于女性(P <0.05),可能原因为男性与女性生活方式有差异。研究表明,女性更注重体型而控制高脂膳食摄入,男性因吸烟、饮酒、社交应酬多,从而造成高TG 血症与低HDL-C 血症发病率高[12]。另一原因可能为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雌激素可促进LDL-C 等血脂代谢,维持HDL-C 在较高水平[13]。

既往研究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体力活动、营养、打鼾等与血脂异常有关[14-16]。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血脂异常组的年龄,饮茶、高脂肪摄入、打鼾比例及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白细胞、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和尿酸水平均高于非血脂异常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异常组。

生理状态下的尿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清除单态氧和自由基,防止超氧化物歧化酶降解。但是高浓度的尿酸则具有促氧化作用,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17]。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HDL-C 呈负相关,而与TG 呈正相关[18-19]。尿素氮是蛋白质分解的终产物,赵圆圆等[20]在伴血脂异常IgA 肾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血尿素氮与TG 具有相关性,血脂异常患者尿素氮明显升高。研究表明,高血糖可导致血脂水平的升高[17]。血糖升高促进脂肪组织释放大量血浆游离脂肪酸,过量的糖和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使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量增加,影响脂肪代谢[21]。本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尿素氮、餐后2 h 血糖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重要组成成分,在机体中发挥重要的携氧功能。刘相佟等[22]的队列研究表明,血红蛋白与TG 呈正相关,与HDL-C 呈负相关。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代表个体的营养状态,本研究中血红蛋白升高与血脂异常相关,可能是过度营养导致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加。体重指数用于衡量人体营养状况,既往研究表明,体重指数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分别增加61%[23]。流行病学显示,LDL-C 和TG 存在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的情况[24]。本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年龄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是低程度炎症反应,2 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淋巴细胞与血脂异常相关[25]。本研究中血脂异常研究对象白细胞高于非血脂异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血脂异常(P <0.05)。血脂异常与非血脂异常的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可能原因为本研究未排除有其他急慢性炎症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能改变低程度炎症反应对血脂的影响,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南宁市城乡壮族居民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1.1%。影响血脂异常因素众多,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水平升高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因此,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尿酸、尿素氮、体重指数升高者应动态监测血脂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更应重视定期检测血脂,做好血脂异常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控制血脂异常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猜你喜欢

尿素氮百分比尿酸
喝茶能降尿酸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
尿酸真的能杀死泰国足疗小鱼吗
降尿酸——我是不是吃了假药?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观察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
不同密闭材料硫包衣尿素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